人人至少都有一個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幾個月前,朋友傳給我她錄製的線上課宣傳影片。朋友已經七十幾歲,近年來還在持續體驗生平的「第一次」。線上課是她許多第一次的大集合,第一次寫腳本、第一次錄製影片,第一次做自媒體宣傳。


我看著影片裡,她介紹自己因遭遇親人離世,放棄公司經營,重回校園研讀生死學,之後更踏上了自我追尋的英雄之旅……表情真誠,沒有修飾的台語腔口音樸拙親切。


我是擔任出版編輯時認識這位朋友。那個階段的我接觸了各行各業、人生經驗特殊的人。聽他們一個一個說著自已如何跌入低谷再踏上未知之路,或者業外之人不易知曉的工作祕辛。他們有人以為自己的職場故事很普通,意外發現我聽到入神;也有人雖然知道自己的經歷特殊,但不知道怎麼寫,從哪些事件切入,情緒與描述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


要說服這些有專業、飽含生命經驗的人寫作,最大的困難不在於他們沒有時間,而是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寫,或者雖然想寫,但是認定自己寫不好。他們一聽到出書的邀約,儘管第一時間非常興奮,可接著便問:「我聽說有影子寫手,可以找人幫我寫嗎?」


的確有寫手,甚至我也幫作者寫過書,然而自己試著用文字整理人生、爬梳記憶中曾發生過的大大小小往事,在記憶之流中撈起一顆顆小石頭,在手心上秤量是否要轉成文字,怎麼轉化,還是思考過後,輕輕放回生命河流,讓時光將事件沖刷到剔透……這過程無可取代。與其尋找擅長使用文字的外人,花大量時間訪談,梳理一己人生,不如親自俯身望向河流,往往會從誤以為一片空白的角落中撈出記憶碎片。


沒有任何人能像自己一樣,持續反覆,一再探身到記憶最深處,直到真實碰觸並取回你以為遺落的寶石。這個七十幾歲的朋友,當初也是斷定自己不會寫的人。她非常希望自己的人生與中年轉業的故事能出版成書,卻總是怯於書寫。


我跟她說,先試著寫三百字,就從「我在……那一年發生了……」這個句子開始寫起。別使用華麗的詞藻或平常不會說的文字,只要當成向朋友介紹自己就好了。大家想知道的是,原來你經歷這些事,原來你有這些想法,「你手寫你口」。一開始只要每天寫三百字,透過書寫與回想,記憶夾層會浮現更多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是支撐起事件與故事的關鍵。


這些話說到我離開出版社多年,她也從潛在待開發的作者變成了朋友。她出書的願望轉了一個圈,如今變成線上課,她終於將自己的故事換了一種方式說了出來。我問她,影片的大綱與腳本誰來寫?她說,她想像自己向新朋友介紹自己,口述錄音,聽打成文字,先逼自己生出一點內容,再來修改。


哎呀,我當初怎麼沒想到還有口述錄音這一招!

(原文刊載於繽紛版2024/8/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編輯導航中
114會員
73內容數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儘管這些文章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編輯導航中的其他內容
2025/05/02
考慮嚴密的作品因此非常少見,有些就此塵封,倒是常聽到因隱私而起的風波:一樁婚姻各自表述,迥異的兩個版本讓人懷疑他們共同生活過;一群朋友都是作家,誰更有權力書寫共同的經歷,該以對錯好壞作為標準嗎?儘管很多人都認為,書寫帶來療癒,可自我揭露時若也掀開別人隱私,可能得要做好各種心理防震準備。
Thumbnail
2025/05/02
考慮嚴密的作品因此非常少見,有些就此塵封,倒是常聽到因隱私而起的風波:一樁婚姻各自表述,迥異的兩個版本讓人懷疑他們共同生活過;一群朋友都是作家,誰更有權力書寫共同的經歷,該以對錯好壞作為標準嗎?儘管很多人都認為,書寫帶來療癒,可自我揭露時若也掀開別人隱私,可能得要做好各種心理防震準備。
Thumbnail
2025/05/02
獨立的看稿編輯不用進入後面那段編書期,但是對市場的理解與讀者的想像是必須技能。具備這項技能就是先當一個讀者。
Thumbnail
2025/05/02
獨立的看稿編輯不用進入後面那段編書期,但是對市場的理解與讀者的想像是必須技能。具備這項技能就是先當一個讀者。
Thumbnail
2025/05/02
編輯遇到這樣的內容時,除了書籍銷售的考量,還要思考法律與道德面的界線:這些內容會讓作者被告嗎?哪些資訊需要核實,哪些細節需要馬賽克。作者是否可能擅自「加料」凸顯自己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問世是為了一時的爆料,還是有更深沉的意義要傳達?
Thumbnail
2025/05/02
編輯遇到這樣的內容時,除了書籍銷售的考量,還要思考法律與道德面的界線:這些內容會讓作者被告嗎?哪些資訊需要核實,哪些細節需要馬賽克。作者是否可能擅自「加料」凸顯自己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問世是為了一時的爆料,還是有更深沉的意義要傳達?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