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與禁忌

祕密與禁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曾有作者想寫人生故事,討論許久後,他說許多事件追本溯源,與家族祕密緊緊相連,然而長輩還在,他想等到即使公開祕密,也傷害不了任何人時再動筆,是以我始終等不到這部作品。當書寫涉及到他人與自我經歷,該如何衡量取捨,每個人心中的尺度規矩都不同。


考慮嚴密的作品因此非常少見,有些就此塵封,倒是常聽到因隱私而起的風波:一樁婚姻各自表述,迥異的兩個版本讓人懷疑他們共同生活過;一群朋友都是作家,誰更有權力書寫共同的經歷,該以對錯好壞作為標準嗎?儘管很多人都認為,書寫帶來療癒,可自我揭露時若也掀開別人隱私,可能得要做好各種心理防震準備。


童年時在副刊上讀到蕭颯一篇長文〈寫給前夫的一封信〉。作者描述發現丈夫外遇,自己從痛苦到釋然的過程,以及對於第三者難解的情緒。我對於文章中裸露的愛恨情仇大為驚訝,那跟我當時讀到的都不一樣。我的惴惴從父母看報後的反應得到確認。爸爸特地喊正在炒菜的媽媽來讀這篇文章,兩人熱烈討論,原來當事人都是影視名人,且這是封預吿信,文中的事件大眾並不知道。


多年之後,我重讀那篇文章,卻沒有當時的震撼,或許是因為後來三十年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而當下那個時空,搖晃眾人的是祕密猛然揭開時,夾帶強大情緒的能量波,與之後未知引發的躁動。


陌生人的公開信尚且能讓人銘刻數十年,那麼,如果我們驀然得知熟人的另一面呢?曾聽認識的出版前輩聊到他們年少往事:前公司總編輯在週末的報紙刊了一篇文章,坦然出櫃。他們的對話重現多年前的焦慮,見到總編輯要跟他聊這篇文章嗎?要關心他的性別認同嗎?還是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的激動感染了我,我非常好奇那篇出櫃文到底寫了什麼,可是網路上怎麼找都找不到。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後來我偶然在楊澤主編的《七〇年代懺情錄》讀到吳繼文〈記憶・邊緣・迷路〉一文。


作者平淡自若,瘦筆白描他的青春。他的情史與集體記憶相連,在日本求學時如何成為左翼學運外圍份子,結識日本同性戀人乃至相偕單車環台。當時東亞天翻地覆,日本赤軍連綁架人質引發死亡衝突、中國文革、台灣進行新造神運動,他則因信上批評時局,讓母親被調查單位的人言語恐嚇……


在同婚法通過的今日,當時禁忌的同性情史已無法像激發別人那樣刺激我,真正讓我驚異的是,那個無法忍受左派學運變質,決定回到台灣的年輕人才十六歲。中年的他豁出一切,坦坦亮澄,將青春的祕密寫成一場時代大夢。此刻展讀的我不知不覺也進入數十年前的夢裡,參與了那個時代的壓抑與禁忌。


avatar-img
編輯導航中
110會員
69內容數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儘管這些文章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編輯導航中 的其他內容
獨立的看稿編輯不用進入後面那段編書期,但是對市場的理解與讀者的想像是必須技能。具備這項技能就是先當一個讀者。
編輯遇到這樣的內容時,除了書籍銷售的考量,還要思考法律與道德面的界線:這些內容會讓作者被告嗎?哪些資訊需要核實,哪些細節需要馬賽克。作者是否可能擅自「加料」凸顯自己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問世是為了一時的爆料,還是有更深沉的意義要傳達?
可能因為我不但是推理迷,還是經常得跟創作者討論人物發展的小說編輯,所以我從這些不負責任的想像得到很多樂趣。
獨立的看稿編輯不用進入後面那段編書期,但是對市場的理解與讀者的想像是必須技能。具備這項技能就是先當一個讀者。
編輯遇到這樣的內容時,除了書籍銷售的考量,還要思考法律與道德面的界線:這些內容會讓作者被告嗎?哪些資訊需要核實,哪些細節需要馬賽克。作者是否可能擅自「加料」凸顯自己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問世是為了一時的爆料,還是有更深沉的意義要傳達?
可能因為我不但是推理迷,還是經常得跟創作者討論人物發展的小說編輯,所以我從這些不負責任的想像得到很多樂趣。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