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關於上臺緊張(6):我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怎麼辦?


去面對接受自己所有的感受,在每一次的「在意」中,看見自己的內心,問自己,我是否夠肯定自己,我是否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從在乎外界轉化成向內的思考、學習、覺察、探索,因而超越了那些別人為我們貼上的,好不好、對不對、程度如何的標籤,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彈這樣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爛?

我在臺上出錯好丟臉,別人會怎麼看我?

我很害怕別人的眼光,一想到就好緊張,腦中一片空白……


這些不斷在腦中盤旋的想法讓我們的心既焦慮又恐懼。為什麼我們總是如此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減少壓力與不安,讓自己感覺自在一點?



🎵 在意別人的本質是良善的意圖


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有“希望看到別人開心”的良善意圖,那是人類情感的本質。而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初心,其實也只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能讓別人開心、讓別人滿意。所以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到,不需要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覺得懊惱、羞愧、或自責。在意的本質並非負面,而是愛與善意。

然而,過度的在意讓原本這個美好的善意變質了,變成了證明、討好、迎合。我們陷入了怕別人怎麼看自己的壓力、框架、束縛裡,最後活得戰戰兢兢,失去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在意別人的眼光並沒有錯,只是我們需要問自己,假設因為這樣的在意而讓自己活得痛苦難受,我真的想要這樣嗎?如果不想的話,我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有所改變?



🎵 社會文化的普遍信念


所謂“在意別人的眼光”若說得更貼切,其實就是我們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害怕別人給我們負面的評價,害怕自己在別人眼中不夠好、不符合他們的期待。

可是,為什麼我們把外界對自己的眼光和評論看得如此重要?別人眼中的我難道就是真實的我嗎?別人覺得我如何我就一定是那樣嗎?假設同時有十個人對我有十種不同的看法,那我到底是誰?而當我把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交由別人來決定的時候,我究竟把自己當成什麼了?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常常把個人的自我價值建立在外界的肯定與認同。別人說什麼我要虛心接受才是謙虛,別人說我有什麼缺點我就要改進這樣才會進步,只要別人覺得我哪裡不好那就是我的問題,我要做到讓別人無可挑剔、無話可說。甚至老一輩的人常常會這樣說:自己覺得好沒有用,要別人覺得你好才是真正的好、別人這樣講你都沒有羞恥心不覺得丟臉嗎?你這個樣子別人會怎麼說、怎麼想⋯⋯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從父母、師長的言行舉止接受到這樣的訊息,這樣的概念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讓我們不知不覺的以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失落了自我價值,把定義自己的權力交給別人來行使,把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我們既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怎麼說,又無法從內在找到自己的重心,從“在意”的情緒中解脱放下,於是我們被困在別人的眼光裡變得患得患失,最後只能任人擺佈、無能為力⋯⋯



🎵 從“在意別人的眼光”中覺察自我價值


意識到這些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信念才發現:


原來,如此在意別人眼光的背後,是我們對自己自我價值的不確定與不肯定。
原來,我們從來都不曾真正的肯定自己,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我們把左右自己心境的力量交給了別人,再反過頭來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充滿無力感,而沒有了解到,自始至終,外面從來就沒有別人,原來,問題從來都不在外面!別人的評論之所以傷害了我們讓我們感到難過憤怒,其實也只是對應到了我們心中那個本來就無價值的自己而已。就像是有傷口的手泡到鹽水中而感到疼痛一樣,假設原本就沒有傷口了,又怎麼會受到影響?

所以,別人的眼光與評價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這麼說並不是要把所有外界給我們的評論都合理化。不可否認的,這個世界確實存在許多扭曲的思維與荒謬的言論,有些功擊的聲音和酸言酸語真的是令人匪疑所思。只是,不論我們覺得別人的言行有多麼無法理解,他們終歸也只是在做自己而已。而他們向別人投射的不舒服、不友善的言語,也不過是反映了他們自己內在沒有面對處理的信念功課,這是每個人自己要去學習、覺察的。

理解到這些外在實相背後的內在因素,我們才能真正的將自己的力量找回來,回歸內心平安自在的本來面目。其實,會在意別人眼光的人,常常本性都是很善良的人。因為善良所在意別人的想法多過於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也因為這樣,常常迷失了真實的自己,把力量交給別人而不自知。



🎵 適當的在意也可以是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助力


在擁有足夠自我價值的前提之下,適當的在意別人的眼光看法仍然有其必要性及正面意義。它讓我們聽到別人的聲音,促使我們思考成長。

當然,在意的意思不是要對別人的意見照單全收,而是,藉由這些別人的評論,不論正面或負面、同意或不同意、中肯或不合理、甚至是酸民或攻擊者,我們都能從中練習覺察,擴展自己的意識與智慧:


  • 同意的觀點可以學習、採納
  • 不確定、不清楚的可以嘗試、探索、研究
  • 不喜歡的可以思考為什麼自己不同意,為什麼別人會這樣想?
  • 隨意批評、貶低、或攻擊的,可以藉此審視自己是否有足夠的信心,還是只因為別人隨意的一句話自己就心情低落好幾天?同時也可以陪養同理心和慈悲心,並且觀察是什麼樣的心理因素讓這些人必須用否定別人來獲得安全感與自我價值?


所以,在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如何去看待這個在乎,你在這個在乎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而到最後我們從在乎外界轉化成向內的思考、學習、覺察、探索,因而超越了那些別人為我們貼上的,好不好、對不對、程度如何的標籤,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 如果我還是很在意要怎麼辦?


即便我已經了解到這些道理,可我依然很在意別人的眼光看法要怎麼辦?


✅ 那就在意吧!

✅ 接受那個“害怕別人覺得我不夠好”的自己,接受那個因為別人的評論而難過、生氣的自己。


因為,我們的目的從來就不是「不要去在意」。我們沒有辦法用頭腦理性來讓自己不在意,因為在意本身就不是來自於理性而是出自感受。所以一直吿訴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評論“是沒有用的。


去面對接受自己所有的感受,在每一次的「在意」中,看見自己的內心,問自己,我是否夠肯定自己,我是否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在這樣一次次的經驗中,我們一方面覺察內心、學習成長,一方面心安理得的做一個「在意別人眼光」的人,那麼等到時機成熟了,改變與進步自然會輕鬆不費力的出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