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禪宗問答 (16) 什麼是一念無明?

月溪法師講維摩詰所說經註疏: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我」是一念無明,「涅槃」是無始無明;一念無明、是我執、法執,而無始無明、是空執;由一念無明入於無始無明,則一切皆空,狀若平等矣。

破我執、法執,入空執,乃是放棄一念無明,入於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仍有微細習氣種子存伏,一受刺激、便又生出一念無明,一生一滅、循環往復,便是輪迴根源,故曰「無決定性」。

入無始無明平等境界之後,則無相對之病,而祇有空病;空病、乃最後、最大、最難破之病,若能打破無始無明,則空病除、而佛性見矣。

佛性不受後有,若已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自性,則一切法皆轉為佛性,故,雖受諸受、而無有罣礙,同於無受。

若未明心見性,則亦不必斷六根、斷一念無明、以求證涅槃,良因斷六根、斷一念無明以後,雖行平等,而落於空執,不能得真正之涅槃。

月溪法師講楞伽經卷一下:

用前五識、向內轉第六識,六識轉七識,七識轉八識,八識轉九識,九識的境界、是白淨一無所有,到此時,思想不可停止,再向一無所有那裡、繼續下去,九識一破,當下就可以看見法界體性智。

法界體性智、是普遍體,光明遍照,將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法界體性智、是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名法性土,譬如太陽一樣;大圓鏡智、是我們的思想,無所不有、周圍無際,名自受用土;平等性智、是我們起一個思想,名他受用土;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隨思想的變化,名變化土。

法界體性智、名法身,即自性身;大圓鏡智、名自報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想;平等性智、名他報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想。自報身、他報身,總名報身。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名應身,即變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動、絕對的,叫做真如;報身、及應身,指思想不起、起,隨思想變化,叫做本身人格。

真如有念、是有知有覺,即法界體性智;無始無明無念、是無知無覺,即菴末羅識。

法界體性智、即佛性,菴末羅識、即無始無明,阿賴耶識、即見聞覺知,末那識、即一念無明,第六識、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意。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

觀照般若、在新學者謂之腦筋、古學者謂之靈性。

思想感覺者,佛經中謂之煩惱。思想感覺分兩種:一、妄念之生起 (即思想感覺),二、妄念不起 (亦即思想感覺)。普通一般研究佛學者,只知妄念起、才是有生死輪轉者,而不知妄念不起、亦是生死輪轉。

妄念起、是一念無明,妄念不起、是無始無明。從前人以為:將妄念斷盡、即是佛性,此乃大錯!妄念斷盡、乃是無始無明,而非佛性;妄念、是由無始無明所生起,而非從佛性生起。

月溪法師語錄:

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不同之點:

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無善無惡、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裡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的,悟後變為佛性。

佛性與無始無明不同之點:

佛性、是有知有覺、無生無滅、遍滿虛空、光明普照;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未見佛性以前,佛性不受薰染;見性以後,靈性、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皆變為佛性。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最上乘之分別:

小乘、是斷六根,靈性裡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譬喻一面明鏡,將灰塵打掃得乾乾淨淨,就是腦筋裏面的淨緣。(即修四諦法門)

中乘、將一念無明清清淨淨的斷了,知覺都沒有,空空洞洞,是無始無明,非佛性。(即修十二因緣法門)

大乘用功,一念無明、及六根、通通都不斷,利用六根隨便哪一根、破無始無明、見佛性,為主要。(即修六度淨慮法門)

最上乘、即一佛乘,是明心見性的話,專指佛性說,不是修的法門。(即六度般若)

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生來,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六根、皆變為佛性,所以,一念無明不能斷。

斷六根、是小乘、修四諦,斷一念無明、是中乘、修十二因緣;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設化城、以引導眾生、入寶所。

月溪法師問答錄:

南京法一和尚問:「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於何種經典?哪些祖師的開示?」

答:「大乘了義經《涅槃經》說:『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無明。』要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一念無明;若將一念無明斷了,用誰去破?

一念無明一起、就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斷的,斷了又起、起了又斷。

經云:『眾生生死輪轉、由六根中來,若免生死,還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無論哪一根、來破無明,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我們一念無明、六根、通通要變為佛性。

經又說:『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六根遍滿法界,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光體無二。』

由此看來,方知:一念無明、六根、是不能斷的,要用它打破無始無明 (即經中所說幽閑法塵、無分別性,是空空洞洞、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終不能見佛性。

祖師云:『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動、清清淨淨的境界,乃無始無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是百尺竿頭,是無明窠臼,是黑漆桶底,六祖說是無記憶空。這個境界是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它遮藏在裡面,必定要把它打破,佛性才能發現出來的;要打破,必定要用一念無明的六根隨便哪一根打破,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六塵即變為佛性,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

修大乘法門,必定要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如參話頭 (參念佛是誰、本來面目在哪裡、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參話頭之念、就是一念無明六根的一根,㘞的一聲、豁然貫通、親見主人翁,就是無始無明一破、看見佛性。

大乘六度修禪那,禪那、即靜慮,起一清淨思想、向清清淨淨的那『點』、靜慮我們的佛性,因緣時至,㘞的一聲、豁然貫通、看見佛性。靜慮、即一念無明六根中的一根,清清淨淨、即無始無明,㘞的一聲、即是無始無明破也;就是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的道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