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美國大學】新鮮人社交大挑戰

大學開學一個月了,從跟新鮮人女兒的對話中,我想談一談美國大學新鮮人的挑戰。


跟我們從前在台大不一樣,美國的新鮮人入學,大部分是尚未決定大學主修的。好處是學生有很大的自由空間,可以通過修通識和低年級基礎課程,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再決定自己大學專攻的課目。但學業並不是我今天想要探討的問題。從前我大學入學的時候,因為已經有了系所,很自然地就會跟系上的同學「被迫」形成團體,系上的學長學姊,也自然成為新鮮人進入大學的引導,所以相對來說,融入自己系上的小團體而漸進到系所、校園,有個相對簡單的過程。系所內部的活動(如迎新宿營) 和系所之間的聯誼(如新生盃比賽),都成為新生和舊生之間建立友誼、聯結、認同感很自然的一部分。當然,台大活躍的各式學生社團,也提供了學生另一個「找到團體」的管道,許多學生在課堂之外的社團活動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尤其是離家在外的新鮮人,這些友伴和學長姊的陪伴,是初次離家的青少年,重要的定心丸。


這種歸屬感,我覺得是青少年發展很重要的一環。十七八歲的孩子,正開始脫離家庭,友伴和團體對她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也扮演巨大的影響力。當然不像十三四歲的時候,孩子十分注重「跟同學一樣」,到了上大學的年紀,孩子應該有更好的判斷力,知道如何選擇朋友,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和怎樣的朋友合得來。臨上學前的幾個月,我也常常跟聆聆叮嚀,到了大學,find your people,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在美國大學校園裏,因為尚未有系所的介入,how to find your people,成為更為挑戰的一件事,也是我認為孩子入大學的第一年,一項重要的功課。當然學校也為此做了很多努力: 各宿舍專屬的聯誼活動,和開學前第一週專為宿舍新生設計的活動,算是比較強迫性的讓學生們認識彼此並一起活動。開學以後,就要靠新生自己努力,主動申請加入社團和各種活動的機會,在這個偌大的校園中,尋找自己最有認同感的團體。


在CAL 這樣的校園,「據說」連要加入社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我相信並不是每一個社團都是這樣的,也認為這是一種從大學的申請經驗延伸出來的現象,美國的學生們很習於「競爭機會」。聆聆探索的幾個社團中 (都是社交、服務、娛樂性質,而非學術性質的),除了羽球社張開雙臂歡迎像她這樣的初學者之外,其他幾個社團都要求要「面試」,就更別說她的好友想要加入的「CONSULTING CLUBS」更是經過層層面試篩選,才能會成為社團成員。更有甚者大概就是加入兄弟姊妹會了。


我猜想這些對於大一新生的所謂「面試」,其實是社團篩選跟現有幹部「合得來」的新成員,而非關於學生的「資歷」「能力」等等特質。聆聆去參加的另一個社交性社團,雖然入團沒什麼要求,聆聆想加入幹部團隊也經歷一番「面試」過程。從我成人的角度看來,許多這些面試都十分幼稚,無關社團運作,基本上考驗的是面試者commitment 的程度,但至少無傷大雅。


成功加入幹部團隊之後,上週末她參加了社團的第一次派對聚會,派對是在某學生的外租公寓內。聆聆說,派對根本就是喝酒大會,尤其是十八歲左右的新鮮人,大多不太有喝烈酒的經驗,也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玩起遊戲來就醉得一塌糊塗,一堆人回不了宿舍。唯一可讚揚的就是當聆聆表示她不想喝酒的時候,學生們多數表示尊重,但是仍有遊說讓她多少感到社交壓力,做為現場寥寥可數清醒的人,她也覺得莫名困擾。這跟她的好朋友前兩週參加consulting club 的經驗並無二致,這些從兄弟姊妹會開始的文化,蔓延到各種社團的活動當中,美國大學的飲酒問題,遠比我想像的嚴重。


難怪學校新生活動的第一週,就有跟所有新生進行酒精教育,但是成效如何,不得而知。


我很高興孩子主動跟我描述這些新的經驗,也針對她的煩惱諮詢我的意見,我體會孩子想要融入的心情,也贊美她堅持原則的性格。我給她幾個思考點:


1.這個社團想要建立的情誼,妳在社團想要得到的社交地位,是不是一定要透過一起飲酒達成 ?

2.未來妳要如何知道某聚會是否會發生過量飲酒的狀況? 在已知的情況下,妳是否還想去參加這個聚會? 如果不去應該如何拒絕?

3.如果未來妳決定妳可以跟這些人一起喝酒 (it's a safe space),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

4.再次提醒她,任何狀況下不可以開車,或是乘坐喝了酒的人的車子。不管駕駛的年紀和自己宣稱有多清醒。


聆聆問我,以前妳去唸大學的時候也會這樣嗎?

完全沒有耶,在台灣我們都是滿十八歲可以合法飲酒的年紀,但是我真沒遇過。大家都還是很純真地喝泡沫奶茶聊天寫作業。就算遇過幾次有酒精的場合,也是很含蓄的雞尾酒一杯。我感覺跟槍枝一樣,是美國大學文化特有的問題。在美國我也遇到一次滿屋子人喝醉成一團的聚會,晃一下我就走了,因為跟喝醉的人根本也無法聊天,到底要社交什麼?


聆聆也說,對耶,而且喝醉的人說過的話,第二天自己也忘了。


但是我也真的很想知道,其他的新鮮人有遇到類似的困擾嗎?



總之,這幾個星期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在孩子出門讀大學之前,請一定要跟你的孩子進行這些對話,讓孩子思考融入社群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在社交壓力下,什麼行為合適,什麼行為只是顯得愚蠢。這些社交行為的極致,就是美國大學所謂的Hazing,在兄弟姊妹會特別容易發生。


Hazing is illegal and regardless of the person'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我跟聆聆說,請不要害怕與眾不同,更不要害怕因為與眾不同就不受人喜愛,我期待這些大學生懂得尊重和欣賞有自己原則的人。


也或許,半年一年後,妳會結論出這並不是妳想要尋找的團體,那也很好。

如果妳繼續在這個社團待下去的話,我期望,有一天,妳會有改變這個文化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