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紋是明清祥瑞文化中的代表圖樣,因"蝠"字與"福"字同音,蝠紋成為大眾喜愛的紋飾。並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自天而降。
歷史
- 蝠紋的使用可以追溯至戰國時代的青銅器。
- 唐、宋兩代,多用於玉珮,舖首之上。
- 按照明朝《酌中記》的記載,明朝皇帝在過生日的當天,會穿以“棋格為骨架,填飾龍紋、“卍”、“壽”、靈芝,及紅色蝙蝠彩云等紋樣,表示“萬萬壽”、“洪福齊天”之意。
- 清代的使用到達頂峰,著名的恭王府,原和珅的宅邸,建築上有各式蝙蝠,像窗格、欄竿、椽頭等等,總共有9999隻。
結構
- 蝙蝠紋與纏枝牡丹組合,寓意本固枝榮、富貴發達。
- 蝠紋與松鹿、山石、海水等組合,寓意福祿壽。
- 繪孩童或老者,一手指天,眼前一只蝙蝠在空中飛翔,寓意福從天降、福到眼前、吉祥如意。
- 蝙蝠與“萬”、“壽”、“無”、“疆”、 “卍”字紋等吉祥紋飾組合,寓意萬壽無疆、富貴綿長。
- 葫蘆與蝙蝠紋,寓意:福祿萬年、福祿雙全,百福百祿。
- 由結有桃子的桃樹、蝙蝠和其他紋飾組成,寓意福壽如意。
- 五只蝙蝠像中心環繞一“壽”字或壽桃,寓意五福捧壽。
- 多只蝙蝠作散點式排列,或多只蝙蝠與祥云的組合寓意洪福齊天,流云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