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普頓322

普林普頓32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普林普頓322(Plimpton 322)的名字來自於收藏這塊泥板的普林普頓收藏(Plimpton Collection),以及泥板在該收藏中的編號322。這塊泥板由美國出版家兼收藏家喬治·普林普頓(George Arthur Plimpton)收集,之後捐贈給了哥倫比亞大學。為了方便識別和記錄,這塊泥板在普林普頓收藏中被編為第322號,因此得名「普林普頓322」。


普林普頓322因為記載了重要的數學內容,尤其是巴比倫人對數學的理解和計算方式而聞名。它的名字「322」純粹是基於它在收藏中的編號..


1. 原始研究與泥板發現:


普林普頓322泥板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考古學家艾德加·班克斯(Edgar Banks)發現的,隨後被哥倫比亞大學收購,成為普林普頓收藏的一部分。這塊泥板的真實性和古老性已被考古界普遍接受。




2. 數學內容的解釋:


Otto Neugebauer 和 Abraham Sachs:兩位數學史學者是最早對普林普頓322進行數學分析的專家。他們在《Mathematical Cuneiform Texts》(1945年)中詳細描述了泥板上的內容,並提出這些數字可能與畢氏定理有關。他們認為這塊泥板包含了一些畢氏數組,可以用來解決直角三角形的問題。




3. 2017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


丹尼爾·曼斯菲爾德(Daniel Mansfield)和 Norman Wildberger 在《Historia Mathematica》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普林普頓322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三角表」。他們認為這塊泥板展示了巴比倫人如何在沒有圓周或角度的情況下處理三角形的邊長比率。該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並提出了普林普頓322可能用於建築或測量的假設。




4. 對泥板數學用途的不同解釋:


其他學者,如 Eleanor Robson,在其著作《Mathematics in Ancient Iraq: A Social History》中對普林普頓322的用途提出了不同看法。Robson 認為該泥板可能不是三角學用途的表格,而是一種教學工具,用來教授巴比倫人數學中的分數和比例計算。




5. 普林普頓322的數學結構研究:


近年來,數學史和考古學界對普林普頓322的數學結構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例如,Joran Friberg 在《A Remarkable Collection of Babylonian Mathematical Texts》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泥板上的數字排列和計算方法。Friberg 也認為該泥板與畢氏定理有關,並推測巴比倫人可能已經發展出一定程度的幾何知識。




6. 當代學術討論與爭議:


雖然普林普頓322的數學內容和用途引發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學界普遍認為該泥板顯示出古代巴比倫文明擁有高超的數學知識。對於它是否為三角表,學者們的觀點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它展示了畢氏數組的應用,這已經是非凡的成就。





參考資料:


Otto Neugebauer and Abraham Sachs, Mathematical Cuneiform Texts,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45.


Eleanor Robson, Mathematics in Ancient Iraq: A Social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Daniel Mansfield and Norman Wildberger, “Plimpton 322 is Babylonian exact sexagesimal trigonometry,” Historia Mathematica, 2017.


Joran Friberg, A Remarkable Collection of Babylonian Mathematical Texts, Springer, 2007.



這些文獻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分析,讓我們更深入理解普林普頓322的數學意涵。總結來說,普林普頓322無疑是一項重要的數學文物,但它的具體用途仍在研究中,也為我們探索古代文明的數學知識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avatar-img
一直都放在房間
8會員
516內容數
萬物皆空.. 需要的 只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直都放在房間 的其他內容
在遙遠的草原國,有一個只靠聲音決鬥的民族,他們崇拜最短、最快、最猛的「拔聲」。傳說中,一個人若能在對手「比」的聲音剛出口之際,就「拔」出武器反擊,便能成為「比拔宗師」。這個傳說,被後世稱為——比一聲拔起來。 一、拔聲少年 少年比拔,從小生活在草原邊陲。他的父親曾是赫赫有名的比拔高手,卻在一次「
拉坤鎮,是一座陽光斜照、巷弄糊塗的邊境小鎮。鎮民純樸,但也不缺乏奇人。說到最出名的,自然是那個每天嘴砲連發、騙得鎮民口袋精光的無賴——餅成。 餅成,滿臉油光,手上總拿著塊半吃的蔥油餅。他那張嘴,能把石頭說成黃金,把魚乾吹成龍鬚。他宣稱自己是「餅家第七代傳人」,能賣運、改命、趨財避禍,收費不過五
雪大得像一場不急著停的夢。 鄒縱天提著劍,踩著沒過腳踝的積雪,一步一步逼近那個垂死的人。 殺戮對他來說像是習慣,像呼吸一樣簡單。 他低頭,一劍便可了斷。 劍還未落下,一道白色的人影輕輕擋在了前頭。 白得不真實,像霧裡開出的花。 「夠了。」她說,聲音裡沒有起伏,只是
在遙遠的草原國,有一個只靠聲音決鬥的民族,他們崇拜最短、最快、最猛的「拔聲」。傳說中,一個人若能在對手「比」的聲音剛出口之際,就「拔」出武器反擊,便能成為「比拔宗師」。這個傳說,被後世稱為——比一聲拔起來。 一、拔聲少年 少年比拔,從小生活在草原邊陲。他的父親曾是赫赫有名的比拔高手,卻在一次「
拉坤鎮,是一座陽光斜照、巷弄糊塗的邊境小鎮。鎮民純樸,但也不缺乏奇人。說到最出名的,自然是那個每天嘴砲連發、騙得鎮民口袋精光的無賴——餅成。 餅成,滿臉油光,手上總拿著塊半吃的蔥油餅。他那張嘴,能把石頭說成黃金,把魚乾吹成龍鬚。他宣稱自己是「餅家第七代傳人」,能賣運、改命、趨財避禍,收費不過五
雪大得像一場不急著停的夢。 鄒縱天提著劍,踩著沒過腳踝的積雪,一步一步逼近那個垂死的人。 殺戮對他來說像是習慣,像呼吸一樣簡單。 他低頭,一劍便可了斷。 劍還未落下,一道白色的人影輕輕擋在了前頭。 白得不真實,像霧裡開出的花。 「夠了。」她說,聲音裡沒有起伏,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