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九份礦工「招魂碑」碑文

九份礦工「招魂碑」

九份礦工「招魂碑」

按:關於九份礦工「招魂碑」的進一步介紹,請見〈【礦殤紀念碑之一】九份礦工招魂碑:礦山經濟奇蹟背後的勞動陰影〉。以下黑體字為碑文。

黃金固貴矣,而人命尤重!惟人乃肉體,焉能與金石爭壽乎?然則因鑿山探鑛,冀得黃金而喪厥生命者,斯可哀已!本山自前清乙酉開掘以來,迄今恰滿五十週年,其間為業務而作犧牲者都若干人,黃金永在,而犧牲者往矣!其英靈馮依是鄉也,固宜後之業此者,將何以慰妥之乎?此招魂碑之所由建,而楚些所以歌也。其辭曰:

惟寶藏之沉沉兮!惟億萬而無窮究,鑛物之昏昏兮!籍淘披於人工,疇開物以成務兮!拼犧牲於人叢,或殉職於場外兮!或失事於坑中,穿山根與石骨兮!誠有功於金融,身雖沒而縹渺兮!魂猶戀於是鄉,歌楚些而來遲兮!依豐卑以尊崇,形屼屼而永在兮!長對峙於雞峰,靈依稀而不□兮!鑒生存之瓣香,唱大招於年年兮!佑後人以安康。

                                        李石鯨撰  吳如玉書  蔣文峯鐫

昭和九年甲戌十二月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社長顏國年

                                  同     瑞芳鑛業所所長翁山英  同建

說明:原文無標點符號。

九份礦工「招魂碑」建築體由兩層低台階、欄杆柱、基座、碑座與碑體所構成,材料為安山岩,碑體是方尖碑的形式、陽面刻有「招魂碑」三個大字,基座陽面刻有鐫文。由當時的知名漢詩人、漢學先生李石鯨撰文,另一名漢學先生吳如玉書法,當地的雕刻師蔣文峯鐫作,立碑人是臺陽鑛業當時的社長顏國年,與瑞芳鑛業所所長翁山英,建立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昭和九年(1934)12月。

碑文認定九份礦山的初開採時間為前清乙酉年(光緒十一年,1885),建碑當時適逢開山將屆五十週年,為紀念歷年來因開採金礦而死難者,臺陽特立碑慰靈,稱之為「招魂碑」,每年中元節都會有普渡祭祀活動。2003年,「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獲登錄為台北縣(今新北市)之歷史建築,範圍包括:招魂碑、八番坑、頌德碑、瑞芳辦事處與修路碑。

九份「招魂碑」位於基山街31巷,矗立在一塊墓區前,碑陰面擋土牆底部設有安置骨灰罈的穴位,這裡以前是亂葬崗,現在則為瑞芳的第十九公墓。公墓外圍都是民居,「招魂碑」前有一片空地,現在被作為當地居民的停車場使用,與社區生活融合在一起。觀光客通常不會靠近公墓區,但這裡與老街同樣面對瑞濱海岸,視野開闊,礦殤者同享美麗景致。

台灣何時開始產採金?

經由大航海時代的文字記述可知,台灣原住民在漢人及西洋人來台之前,就已經開始採金,但外來客一直無法掌握金礦源頭。《臺灣通史》卷十八榷賣志,紀錄了漢人發現基隆河砂金的過程:清廷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上任後,開始修築基隆與台北間的鐵路,築路工人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與廣東,其中有人曾前往美國西岸、作為華工參加修築太平洋鐵路,當時適逢西岸的「淘金潮」(Gold Rush),華工學習到如何從河水中淘取砂金,後來他們到台灣築鐵路。光緒十五年(1889)時〔按: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出版的產業史鉅著《臺灣鑛業史》,將發現砂金時間記為光緒十六年、即1990,不少文獻隨之引述。〕,工程在八堵附近架設一座橫跨基隆河的鐵橋(現在七堵大華橋的前身),有淘金經驗的工人發現,基隆河也有砂金,於是在這一帶掀起淘金潮。

光緒十八年(1892),清廷在基隆設立金砂總局,淘洗工人按日抽稅,才得以領牌淘金,人數多時達到三、四千人。後來有淘金客沿河上溯金礦源頭,先找到小金瓜露頭,進而又發現大金瓜露頭,採金人聚集、逐漸形成瑞芳店最早的聚落,九份、金瓜石山上亦開始出現純人工開採之小型豎井或平坑。

以上敘述目前已成為通說,但前面提到,「招魂碑」將九份開山時間記為光緒十一年,把上述淘金史往前推了數年。林全洲在《臺灣黃金礦山傳奇民間文學研究》結論中提到,《臺灣通史》的通說可視為「陸路」的採金路線,另有一條「海路」的先民移住路線,由澳底經牡丹坑、三貂而到達九份、金瓜石地區採金,有可能更早於「陸路」,只是不見於正史記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