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旁的產業文化遺址:中都唐榮磚窯廠與鄰近產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高雄市區的鐵路尚未地下化之前,對於北上出外生活的高雄子弟來說,當坐火車回故鄉、看到中都磚窯廠高聳的煙囪時,就代表火車即將轉彎過愛河進到高雄站了,中都磚窯廠某種程度可說是進入高雄市區的地標。這篇文章就是要介紹中都磚窯廠,以及附近愛河周邊的產業文化遺址。

中都磚窯廠其及大煙囪

中都磚窯廠其及大煙囪

三塊厝的現代產業建立

唐榮磚窯廠位於今日所稱的中都地區,是三塊厝的外圍區域。三塊厝的漢人墾殖年代可上溯至明鄭時期,王、鄭、蔡三姓家族沿今日的愛河南下,到達愛河與三塊厝溪(今幸福川,或稱二號運河)的匯合處,在此定居,故被稱為三塊厝。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明治32(1899)年,在台北經營鮫島商行、製造販賣煉瓦石(磚)的日本人鮫島廣,在三塊厝西北邊創辦了有三座傳統目仔窯的鮫島煉瓦打狗工場,是打狗的第一家磚窯廠。三塊厝位於打狗川(愛河)與支流三塊厝溪的合流處,河灘地土質為黏土,密緻而結實,是燒磚的上好材料,鮫島煉瓦的原料即是就地取材,而選擇設在三塊厝。附近有打狗山(今壽山)可以供應燒窯用的木材,鄰近打狗川有水利之便,工場所在地便形成一個老地名就叫「磚仔窯」。

鮫島煉瓦建立之後,三塊厝陸續出現數間現代產業。先是在1902年,陳中和於川田橋(今建國橋)畔設立一座精米工場,名為南興公司,就是今日家樂福愛河店的位置,也因此建國橋又稱南興橋。1907年台灣鐵道延伸至鳳山與九曲堂,1908年三塊厝驛開始營運。1913年高雄酒精株式會社成立;1922年東洋製罐株式會社設廠,就在三塊厝驛對面,生產罐頭供應鳳梨工廠;為供應電力,1923年打狗第二火力發電所於打狗川畔建立;1927年大江石灰工場(大江組灰窯)成立;1939年天龍木材株式會社高雄工場成立,三塊厝附近成為高雄市區最早的工業區之一。也因此,台灣鐵道還曾經有一條煉瓦會社支線,從三塊厝驛連接至煉瓦廠,以方便鄰近產業由鐵道運送相關貨物;這條支線後來拆除,其路徑就是今日的中華橫路。

中都磚窯廠的歷史演變

殖民時期的台灣財閥後宮信太郎,原來是鮫島商行職員,後來繼承鮫島商行,在大正二(1913年)將之改組成「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整合台灣各地原有之磚窯廠共15廠,原來的打狗工場後稱為「臺灣煉瓦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臺灣煉瓦引入新式的八卦窯,由德國人弗德列治.霍夫曼(Friedrich Hoffman)於1865年發明,稱之為霍夫曼窯(Hoffman Kilm)或輪環窯,經由日本傳至台灣。八卦窯為橢圓的連續性輪窯,窯燃燒方式類似八卦循環,從窯頂進煤,利用空氣對流產生動力提升溫度,磚的燒製溫度在攝氏900-980度之間,成胚的磚陸續進入窯室內燒製,等陸續冷卻後再搬運出來。高雄工場原有六座八卦窯,其中部分建築在太平洋戰爭中遭美軍轟炸而被破壞,機器間則包括三座濕式製磚機,以及一部乾式壓磚機,乾式壓磚機壓製TR標誌的一級磚(稱之PRESS磚),是品質保證。殖民時期的高雄建築,許多都使用臺灣煉瓦的紅磚,例如高雄市役所(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中學、第三公學校(今三民國小),以及現在的高雄港史館等。

八卦窯內部

八卦窯內部

二戰後臺灣煉瓦為國民政府所接收,1947年改為「台灣工礦公司高雄磚廠」。1955年為配合「耕者有其田」政策,將徵收耕地轉為股票給地主,四大公司包括台灣工礦開始民營化,1957年高雄磚廠由唐榮鐵工廠取得,改稱「唐榮鐵工廠公司高雄磚廠」。1960年唐榮發生財務危機,兩年後由政府接手唐榮公司成為公營事業,高雄磚廠又回到公營陣容,後來建造倒焰窯改燒耐火磚(白磚)。

1985年高雄磚廠停工,同一時期東洋製罐也關閉;磚窯廠辦公室仍持續使用,直到2002年才全部撤離。三塊厝驛自從1941年高雄驛設立之後,因為距離近而乘客量大減,戰後的1962年起只專辦貨運,鄰近工廠陸續關閉之後,貨運也不復得,1986年廢站。

臺灣煉瓦的TR磚

臺灣煉瓦的TR磚

勞動概況

臺灣煉瓦高雄工場工人數達350人,燒磚製程大約分成11個步驟:取土、運土、練土、切磚、風架車、修飾、入窯、排窯、燒窯、擔煤、出窯。會社僅雇用排窯、燒窯過程中需要熟練技術的專業師傅,其餘大量體力勞動採包工與點工制:會社依不同製程找包工頭,由包工頭來招攬其他勞力。有做工才有錢領,而磚胚需要日曬,是看天吃飯的行業,所以有俗話說:「打狗山帶王帽,磚仔窯人倒著餓」(王帽是指烏帽)。到了戰後的唐榮時期,相當程度維持既有的勞動模式,總工人數則有超過六百人。

磚窯場工人有大量澎湖移民,臺灣煉瓦在今九如陸橋下建有簡單之四排工寮宿舍,約120戶;磚窯場附近有一座「開王殿」,原是澎湖移民的信仰中心,供奉觀音佛祖及五府千歲。市區內的磚塊銷售運送靠牛車,趕牛車的勞動者則多來自台南北門,聚居在此形成叫做「牛寮」的聚落,曾經有五、六十戶。1966年高雄市政府將附近的垃圾堆積場填土掩埋,開闢中都街,建築商人蓋了中都戲院,才開始有中都這個地名。

中都開王殿

中都開王殿

產業文化資產

中都唐榮磚窯廠現存建物中,八卦窯及煙囪之年代久遠且工法細緻,保存相當完整,於2003年被列為古蹟。1971年唐榮耐火材料廠(原磚窯廠)廠長拆除二座霍夫曼窯改建三座倒焰窯,窯體外牆為荷式砌法清水磚牆,東西兩向呈階梯狀往窯頂拱型屋頂昇高;窯體內面則以耐火磚組砌,地坪並設計規則排列之排氣孔通往下部煙道;其建造原理是將熱氣向下抽,使其均勻散佈於全窯,接著再集中各路廢氣,統一自煙囪排出;位於廠區東北角的倒焰窯,於2009年被列為歷史建築。

倒焰窯

倒焰窯

位於地面的台鐵舊三塊厝車站於1986年廢站之後,目前保留的站體為1923年營建的木造建築,2004年被列為古蹟;2018年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又重新設立位於地下的新三塊厝車站,距離舊站約50公尺。

磚窯廠旁的開王殿是當地移民與勞動者的信仰中心,大約創建於1920年代,原是供奉澎湖移民自家鄉帶來的香火,稱為三尊觀音佛祖;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又有來自台南的信徒,奉祀分靈自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的吳府三千歲,以及信徒雕刻的其他王爺。開王殿原藏身於磚窯廠工寮內,信徒於戰後營建新廟,經廠方同意於廠區西北角建立,就是現在的開王殿。

開王殿的極盛時期大約在1960年代,開壇問事時,信徒的求神原因大多為疾病,1989年後趨於沒落。磚窯廠自1985年停工之後,唐榮公司多次提出變更土地使用之都市計畫開發案,2002年開始,地方文史生態團體發起保留磚窯廠的行動,後來磚窯廠被列為古蹟,但開王殿及鄰近聚落並未被劃在古蹟保存區內。2010年鄰近聚落二十多戶被拆除,開王殿成為一座孤廟,開始有熱心人士發起開王殿原址保存運動;2012年3月,位於九如路橋下的工寮被拆除。

鄰近愛河的其他產業

中都磚窯廠隔著愛河對面,有一整排倉庫,那是台灣倉庫株式會社高雄石油倉庫,落成於1932年9月26日,一般稱為「田町倉庫」。田町倉庫專門儲放石油與礦物油,因應儲藏物而設計的連棟形式,一棟倉庫建築包含五個單位空間,以磚牆相隔以免延燒,屋頂使用洋式的鋼構桁架。早期為預防失火擴大災情,在倉庫西南側闢有兩個防火池,水源來自地下湧泉,有水路向北繞過倉庫群注入愛河。

戰後田町倉庫曾為海軍司令部所用,做為儲放軍用物資之倉庫,是高雄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之一,曾經遭到民間襲擊;倉庫後歸台鐵管理,開放出租給民間業者,鄧麗君紀念文物館曾經在此營運過一段時間。倉庫東側原本緊臨愛河,可直接以河運載送貨物,1980年代因開闢河西路,倉庫臨愛河的立面被削掉一部分。

在中都磚窯廠北邊,現有中都濕地公園,公園內的水域,是以前林商號合板工廠的儲木池;1960年代,政府開始鼓勵加工出口產業以創匯,大量從東南亞進口原木製成夾板的合板業興起,在現今的濕地公園周邊就有不少合板工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林商號。「林商號」原名「林商會」,由林歡邦、林自西父子於1938年創立,發跡於嘉義,戰後的1954年在高雄愛河中游設立高雄工廠,廠區範圍則約略是今日的青海路、馬卡道路、河西一路所圍繞起來,這個佔地龐大的三角形,就是今日中都濕地公園對面的區域。林商號1993年關廠停產,土地經都市計畫重新規劃,目前仍有舊倉庫保留至今。

參考資料:

  1. 《磚仔窯的故事》,許玲齡主編,2003年12月,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 《磚仔窯旁不滅的明燈:中都開王殿的文化保存記事》,莊文韋,2019年11月,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以及網路資訊。
avatar-img
6會員
47內容數
在地的社會與歷史記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人之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二號坑舊稱蓋淡坑,年產量最高時可達三萬公噸,大斜坑深達一千多公尺,展示牌說從坑口搭台車到礦巷內需耗時兩小時,後因產量減少,1959年封坑。坑口旁有一座「蓋淡坑史誌」石碑,立於2003年;坑口旁另有一復原之磚造建築,原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之TR紅磚構成,門口掛著「煤礦文物紀念館」的牌子。
和美煤礦因緊鄰新店溪,直接以溪水洗煤,並通過河運運輸,在今日碧潭旁的新加州景觀旅館附近上岸。過河後,原以人力搬運、1963年開始建立輸送帶將煤運上堤防,然後運至萬新鐵路(台鐵新店線,1968年廢線)新店驛向外輸出,即今日台北捷運新店站附近。
在壽山這個地區的水泥工業,後來最為有名的,即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淺野洋灰株式會社高雄工場」,二戰之後為國民政府接收,成為「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從淺野洋灰高雄工場到台泥高雄廠,這一個地方有勞動抗爭的歷史,也留下若干產業的文化資產;這篇文章的目的,即在於介紹這些勞動與產業文化記憶。
嘉義工廠全盛時期約有三百名員工,2019年將原有之廠房設備轉型為觀光工廠,稱為「欣欣水泥森活園」。原來公田礦場開採之石灰岩,經空中索道吊掛傳送至廠區,後來索道設施已拆除,但廠區內原有之廠房建築及生產設施大致保留完整。園區開放日,每日會有上午十點及下午兩點,兩場定時導覽行程,介紹原來的水泥生產流程。
雖然高廠內部有階序區隔,管理階層與工程師居住於宏南宿舍;基層職工居住於宏毅宿舍或沿用後勁宿舍的稱呼。但不管是宏南或後勁宿舍區,原來皆有圍牆包圍、管制人員出入,與圍牆外的在地後勁聚落又是隔絕開來的。所以像粗樹伯這種編制外的臨時工,根本任何宿舍都住不進去,他只能在宿舍區收垃圾。
〈增產之背後〉的人物設定也有深意,文中的佐藤老頭,讓人想起〈送報伕〉中的田中君。佐藤老頭雖然是日本人,然而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融為一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美「內臺融合」、「臺日友好」,但其中的深意也可以解釋為:勞動者間的連帶,可以打破民族的分野界線。
二號坑舊稱蓋淡坑,年產量最高時可達三萬公噸,大斜坑深達一千多公尺,展示牌說從坑口搭台車到礦巷內需耗時兩小時,後因產量減少,1959年封坑。坑口旁有一座「蓋淡坑史誌」石碑,立於2003年;坑口旁另有一復原之磚造建築,原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之TR紅磚構成,門口掛著「煤礦文物紀念館」的牌子。
和美煤礦因緊鄰新店溪,直接以溪水洗煤,並通過河運運輸,在今日碧潭旁的新加州景觀旅館附近上岸。過河後,原以人力搬運、1963年開始建立輸送帶將煤運上堤防,然後運至萬新鐵路(台鐵新店線,1968年廢線)新店驛向外輸出,即今日台北捷運新店站附近。
在壽山這個地區的水泥工業,後來最為有名的,即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淺野洋灰株式會社高雄工場」,二戰之後為國民政府接收,成為「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從淺野洋灰高雄工場到台泥高雄廠,這一個地方有勞動抗爭的歷史,也留下若干產業的文化資產;這篇文章的目的,即在於介紹這些勞動與產業文化記憶。
嘉義工廠全盛時期約有三百名員工,2019年將原有之廠房設備轉型為觀光工廠,稱為「欣欣水泥森活園」。原來公田礦場開採之石灰岩,經空中索道吊掛傳送至廠區,後來索道設施已拆除,但廠區內原有之廠房建築及生產設施大致保留完整。園區開放日,每日會有上午十點及下午兩點,兩場定時導覽行程,介紹原來的水泥生產流程。
雖然高廠內部有階序區隔,管理階層與工程師居住於宏南宿舍;基層職工居住於宏毅宿舍或沿用後勁宿舍的稱呼。但不管是宏南或後勁宿舍區,原來皆有圍牆包圍、管制人員出入,與圍牆外的在地後勁聚落又是隔絕開來的。所以像粗樹伯這種編制外的臨時工,根本任何宿舍都住不進去,他只能在宿舍區收垃圾。
〈增產之背後〉的人物設定也有深意,文中的佐藤老頭,讓人想起〈送報伕〉中的田中君。佐藤老頭雖然是日本人,然而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融為一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美「內臺融合」、「臺日友好」,但其中的深意也可以解釋為:勞動者間的連帶,可以打破民族的分野界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隆田ChaCha位於臺南隆田火車站旁,是一個融合產業歷史與當代藝術的教育園區。自2022年開幕以來,園區內保存了豐富的產業遺跡,包括鐵道、考古中心及互動展覽,讓遊客可以透過沉浸式體驗理解嘉南大圳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位於台中的『富興工廠1962』,原為台灣首間化妝品公司盛香堂的老工廠所在地,如今經過重生成為文創景點。在政府和民間合作下,透過設計團隊的努力,將老工廠改造為新興的創意藝術空間,並吸引了眾多國際設計獎的肯定。場內匯集咖啡廳、餐飲、黑膠唱片、攝影、酒吧、二手書等店家,成為臺中文創品牌的聚集地。
Thumbnail
住在高雄市的大林蒲居民,從任一個建築頂樓放眼望去,總能看到附近眾多的工業廠房、煙囪以及排放而出的氣體,但其實早期的大林蒲,只是個單純靠海、擁有大片沙灘的小村落,究竟是甚麼原因,變成現在工廠林立的景象?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萬人遷村計畫是什麼?
Thumbnail
位於高雄鹽埕區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緊鄰著愛河和「二二八公園」旁,西元1939年日據時代為高雄役所(等同於現今的縣市政府),西元1945年中華民國來到台灣後,高雄市役所更名為高雄市政府,西元1998年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 從日據時代到現今,它依舊屹立不搖的在愛河畔看著這個城市
Thumbnail
日南車站: 1922年10月30日落成啟用,位於大甲區 大甲: 舊稱爲「大甲社」他位於臺中市西北角,大甲的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平均溫度24度,最著名的就是生產蔬菜、稻米、芋頭,所以大甲也算是台中市的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和稻米生產。 工業的部分,主要以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製造與腳踏車工
Thumbnail
地理介紹 大甲 大甲舊稱大甲社,特產包含芋頭和稻米,每年的大甲鎮瀾宮遶境是台灣為最受矚目的宗教活動之一。 清水 清水舊稱牛罵頭,特產為韭菜與韭黃,境內的高美濕地和梧棲漁港是全台著名的旅遊景點。 梧棲 梧棲舊稱五汊港,蓬萊米是當地最多的農作物,台中港便是在梧棲境內。 台鐵海線 台鐵海線
Thumbnail
大溪是一個位於桃園市的小鎮,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日治時期的木材集散地,這邊也成為木藝工廠的聚落讓木藝產業在此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日式建築群,便是由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經過整修轉型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更是全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
Thumbnail
提起新北市的三峽,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風光旖旎的三峽老街。但除了古色古香的街道,三峽還擁有豐富的茶文化歷史,是台灣最悠久的茶產區之一。這個群山環繞的古老鄉鎮,在茶產業上已有超過200年的發展史。特別是日治時期成立的三峽大豹製茶廠,曾是當時東亞最大的製茶廠,對台灣紅茶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到了民國80年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隆田ChaCha位於臺南隆田火車站旁,是一個融合產業歷史與當代藝術的教育園區。自2022年開幕以來,園區內保存了豐富的產業遺跡,包括鐵道、考古中心及互動展覽,讓遊客可以透過沉浸式體驗理解嘉南大圳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位於台中的『富興工廠1962』,原為台灣首間化妝品公司盛香堂的老工廠所在地,如今經過重生成為文創景點。在政府和民間合作下,透過設計團隊的努力,將老工廠改造為新興的創意藝術空間,並吸引了眾多國際設計獎的肯定。場內匯集咖啡廳、餐飲、黑膠唱片、攝影、酒吧、二手書等店家,成為臺中文創品牌的聚集地。
Thumbnail
住在高雄市的大林蒲居民,從任一個建築頂樓放眼望去,總能看到附近眾多的工業廠房、煙囪以及排放而出的氣體,但其實早期的大林蒲,只是個單純靠海、擁有大片沙灘的小村落,究竟是甚麼原因,變成現在工廠林立的景象?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萬人遷村計畫是什麼?
Thumbnail
位於高雄鹽埕區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緊鄰著愛河和「二二八公園」旁,西元1939年日據時代為高雄役所(等同於現今的縣市政府),西元1945年中華民國來到台灣後,高雄市役所更名為高雄市政府,西元1998年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 從日據時代到現今,它依舊屹立不搖的在愛河畔看著這個城市
Thumbnail
日南車站: 1922年10月30日落成啟用,位於大甲區 大甲: 舊稱爲「大甲社」他位於臺中市西北角,大甲的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平均溫度24度,最著名的就是生產蔬菜、稻米、芋頭,所以大甲也算是台中市的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和稻米生產。 工業的部分,主要以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製造與腳踏車工
Thumbnail
地理介紹 大甲 大甲舊稱大甲社,特產包含芋頭和稻米,每年的大甲鎮瀾宮遶境是台灣為最受矚目的宗教活動之一。 清水 清水舊稱牛罵頭,特產為韭菜與韭黃,境內的高美濕地和梧棲漁港是全台著名的旅遊景點。 梧棲 梧棲舊稱五汊港,蓬萊米是當地最多的農作物,台中港便是在梧棲境內。 台鐵海線 台鐵海線
Thumbnail
大溪是一個位於桃園市的小鎮,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日治時期的木材集散地,這邊也成為木藝工廠的聚落讓木藝產業在此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日式建築群,便是由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經過整修轉型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更是全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
Thumbnail
提起新北市的三峽,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風光旖旎的三峽老街。但除了古色古香的街道,三峽還擁有豐富的茶文化歷史,是台灣最悠久的茶產區之一。這個群山環繞的古老鄉鎮,在茶產業上已有超過200年的發展史。特別是日治時期成立的三峽大豹製茶廠,曾是當時東亞最大的製茶廠,對台灣紅茶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到了民國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