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的沙龍
首頁
這裡就是羅陀斯
生活在他方
關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16
公開內容
在地的社會與歷史記憶
全部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天人之際
2024/12/31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塵肺症老礦工爭取職業病補償運動的三十週年回顧
即將過去的2024年,是1984三大礦災的四十週年,也是塵肺症老礦工組織行動的三十週年,剛好這一年,因礦災喪生的礦工之子賴清德當選總統,賴家早年居住的礦區工寮,引起社會重新看到在台灣消失的礦工,同樣這一年,承載礦工歷史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因租約風波,也顯示出留下這些重要歷史痕跡,對於台灣社會的重要性。
#
礦工
#
塵肺症
#
勞保
1
留言
天人之際
2024/12/23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日據時期金瓜石鑛山溫籍礦殤祭祀碑」碑文
金瓜石金泉寺所收納供奉骨骸,有不少是來自溫州的死難礦工,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得知此事,除派員舉行追悼法會與參加普渡外,並籌畫建立紀念碑,委由著名的礦業史學家唐羽撰寫碑文,2002年8月18日立碑,題為「日據時期金瓜石鑛山溫籍礦殤祭祀碑」,9月3日(農曆7月26日)於普渡同時舉行揭幕儀式。
#
金瓜石
#
礦工
#
金礦
1
留言
天人之際
2024/11/03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九份礦工「招魂碑」碑文
九份礦工「招魂碑」材料為安山岩,碑體是方尖碑的形式、陽面刻有「招魂碑」三個大字,基座陽面刻有鐫文。由當時的知名漢詩人、漢學先生李石鯨撰文,另一名漢學先生吳如玉書法,當地的雕刻師蔣文峯鐫作,立碑人是臺陽鑛業當時的社長顏國年,與瑞芳鑛業所所長翁山英,建立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昭和九年(1934)12月。
#
礦工
#
金礦
#
勞動與產業記憶
1
留言
天人之際
2023/10/05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愛河旁的產業文化遺址:中都唐榮磚窯廠與鄰近產業
磚窯場工人有大量澎湖移民,臺灣煉瓦在今九如陸橋下建有簡單之四排工寮宿舍;磚窯場附近有一座「開王殿」,原是澎湖移民的信仰中心。市區內的磚塊銷售運送靠牛車,趕牛車的勞動者則多來自台南北門,聚居在此形成叫做「牛寮」的聚落。1966年高雄市政府將附近的垃圾堆積場填土掩埋,開闢中都街,才開始有中都這個地名。
#
勞動與產業記憶
5
留言
天人之際
2023/07/02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大豐煤礦遺址與山佳車站
二號坑舊稱蓋淡坑,年產量最高時可達三萬公噸,大斜坑深達一千多公尺,展示牌說從坑口搭台車到礦巷內需耗時兩小時,後因產量減少,1959年封坑。坑口旁有一座「蓋淡坑史誌」石碑,立於2003年;坑口旁另有一復原之磚造建築,原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之TR紅磚構成,門口掛著「煤礦文物紀念館」的牌子。
#
勞動與產業記憶
3
留言
天人之際
2023/06/11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和美煤礦遺址與新店渡
和美煤礦因緊鄰新店溪,直接以溪水洗煤,並通過河運運輸,在今日碧潭旁的新加州景觀旅館附近上岸。過河後,原以人力搬運、1963年開始建立輸送帶將煤運上堤防,然後運至萬新鐵路(台鐵新店線,1968年廢線)新店驛向外輸出,即今日台北捷運新店站附近。
#
勞動與產業記憶
2
留言
天人之際
2023/04/23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壽山下的勞工抗爭與產業遺址:從淺野洋灰到台泥高雄廠
在壽山這個地區的水泥工業,後來最為有名的,即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淺野洋灰株式會社高雄工場」,二戰之後為國民政府接收,成為「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從淺野洋灰高雄工場到台泥高雄廠,這一個地方有勞動抗爭的歷史,也留下若干產業的文化資產;這篇文章的目的,即在於介紹這些勞動與產業文化記憶。
#
勞動與產業記憶
#
工運
21
留言
天人之際
2023/03/26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欣欣水泥嘉義工廠舊址
嘉義工廠全盛時期約有三百名員工,2019年將原有之廠房設備轉型為觀光工廠,稱為「欣欣水泥森活園」。原來公田礦場開採之石灰岩,經空中索道吊掛傳送至廠區,後來索道設施已拆除,但廠區內原有之廠房建築及生產設施大致保留完整。園區開放日,每日會有上午十點及下午兩點,兩場定時導覽行程,介紹原來的水泥生產流程。
#
勞動與產業記憶
3
留言
天人之際
2023/02/20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楊青矗的〈低等人〉與高雄煉油廠宿舍區
雖然高廠內部有階序區隔,管理階層與工程師居住於宏南宿舍;基層職工居住於宏毅宿舍或沿用後勁宿舍的稱呼。但不管是宏南或後勁宿舍區,原來皆有圍牆包圍、管制人員出入,與圍牆外的在地後勁聚落又是隔絕開來的。所以像粗樹伯這種編制外的臨時工,根本任何宿舍都住不進去,他只能在宿舍區收垃圾。
#
勞動與產業記憶
4
留言
天人之際
2023/01/11
發佈於
這裡就是羅陀斯
石底煤礦與楊逵的〈增產之背後〉
〈增產之背後〉的人物設定也有深意,文中的佐藤老頭,讓人想起〈送報伕〉中的田中君。佐藤老頭雖然是日本人,然而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融為一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美「內臺融合」、「臺日友好」,但其中的深意也可以解釋為:勞動者間的連帶,可以打破民族的分野界線。
#
勞動與產業記憶
#
後殖民地記憶
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