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龍應台作家本人,也是第一次參加新書分享會,儘管自己當時根本還沒看過這本新書,完全是衝著圓夢的心情去的。和身邊的台灣友人提及時,他們都說自己是看《野火集》長大的孩子;不過成功擴散至海外華人讀者圈的,則是我高中時從城邦閱讀花園買下的《目送》。
說來也奇怪,每每被問到為何當初選擇來台灣留學,自己其實是和對方一樣困惑的--印象中一直覺得自己當時對台灣一無所知,儘管從小到大看過不少八點檔、偶像劇,但也不曾到過這片島上;也沒仔細想過台灣是個會定期被地震和颱風襲擊的氣候潮溼之地,是個憑藉夜市小吃被各國觀光客所喜愛的「美麗島」... 當初究竟是哪來的愚勇決定一人飛往陌生的國度,花上人生中最難得的四年光陰唸一個自己所知甚少的科系呢?
後來,在中文系的課堂上讀的散文作品愈來愈多,才漸漸喚起太久遠以至於漸漸被遺忘的細節--高中的時候,自己好像確實開始不自覺讀起了一些台灣作家的書,那其中有《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六弄咖啡館》,也有《目送》以及《親愛的安德烈》。
活動開始的十五分鐘前,偌大的演講廳已經坐滿了上百人,演講廳外還有一大票人排隊等著買書、領號碼牌。直到活動準時開場,都還有不少父母帶著對龍應台一知半解、手上拿著活動集點卡的小孩匆匆忙忙地入場,不過現場的讀者以中年~高齡群眾居多,後來更有民眾坦言自己已經80歲,是全場最高壽、或許也是對生命有最多體悟的讀者。還有遠從舊金山跨越時區,揣著《野火集》風風火火趕來的粉絲,相較之下,搭20分鐘捷運到總圖就能親眼見到名作家的我也太幸運了。
果然是大師的新書分享會,開場直接說明今天兩個小時的分享重點和表達想要與大家互動的願望後,老師就邀請大家一起來朗讀書中部分的片段,比如這一段描繪月色的文字:
「荷塘裡竟然浮現了月亮。轉頭看向夜空,油彩般蛋黃色的月亮低懸在兩棟大樓的正中間,像一幅版畫。巨大的滿月,無聲地照著下面河水般的車流,照著我,照著荷塘。風吹起,荷塘上面的月亮就皺了。」-- 〈我的身體呀〉,第48頁
因為當天並非所有人都買下了這本書(畢竟很多人是純粹來看看大作家的),於是老師溫和但堅定地要求大家起身換座位到有書的人身邊。於是大家頓時穿越時光,回到分了組作業的校園噩夢XD
可是那上百人處在同一個時空下齊聲讀出同一段文字的聲音,是會讓人感動的。
當時還沒讀到這本書的我猜測,書中比這個更美麗的、讓人屏息的文字一定不止那些。會後等待簽書的當兒,打開書開始淺讀,果然不止那些。翻閱紙頁的時候,一如既往的熟悉口吻像輕風一般撲面而來,娓娓道來、帶點幽默,但總是沉著堅定的字句,是這樣的口氣讓當時年少的我一讀就倍感心安,因此愛上。
深入大自然去生活、去用身體親身經歷這片土地,將理論落地,聽起來像極了一場生命中難能可貴的冒險;而她不斷強調,遷居都蘭並非基於一個天真浪漫的、作家文人的想像;她也不會隨便建議任何人應該回歸鄉間田野的生活。(陶淵明中年毅然跳槽至農業以後,日子可沒好過到哪裡去)毒蛇猛獸的威脅是真切存在的。
然而在接近兩小時的座談裡,她的言語間描述雞隻神態的雀躍,見她對平淡鄉間生活的瑣碎細節都能夠以深刻的情感去體會、再轉用優雅的文字形容這些瑣碎之美,聽到這樣的內心世界、讀到這樣的文字,聽者或許都會忍不住羨慕或渴望擁有這樣的閒情,以致於臆想,能這般細膩地感受大自然中、乃至日常中那些平淡以至於讓人感到枯燥煩悶的事物,是作家與生俱來的情懷、辨識美的敏銳眼光、以及大量的時間與資源挹註之下常年累月堆砌成的「素養」吧?
這道對老一輩來說是常識、當下卻難倒了龍應台的問題,讓她不禁感慨,自己和前一代可能有著如此巨大的斷層。於是她拿這道問題去考了十個高級知識分子,包含中研院院士、大學教授、前總統...聽到這裡,在場的觀眾都笑了。但當時的我所想的是:能這麼近距離地認識和談論每個政治人物,知曉他們都做了什麼,可以在他們的官方臉書上留言...這些台灣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我來說總是很新鮮奇異。看到在台灣新聞媒體工作的馬來西亞前輩以及在台大政治系念書的表弟很快的入鄉隨俗,不時在臉書上暢論台灣的政治事件、社會議題,或許台灣的言論自由著實築起了華人世界裡不可多得的一片淨土,讓人捨不得看見它有朝一日也可能面臨被收服的危機。
不知道讀者是否知道這道題的正確答案,至於這十位知識分子當中答對的比例,就保留給現場的觀眾做獨家福利了。XD
兩個小時轉瞬即逝,最後有人提問,三十年來走到現在,龍應台有怎樣的人生體悟?這個問題很大、很抽象,非常考驗作家掌控時間與用字遣詞的能力。大家都期待一個曾經當過文化部長、深刻描繪過生老病死,而如今開始書寫自然關懷的讀書人,會給出怎樣的答案,聽起來才足夠飽滿睿智?她的答案大抵是這樣的:
年輕的時候認為正義是「做正確的事」,三十年後對正義的理解變成了「在兩個不正義的選項之間,選擇其中一個」。
寫作和閱讀,都是孤獨進行的活動。只有當作者寫完、讀者讀完以後, 彼此才會從自己孤獨的世界走出來, 與文字另一端的人照面、交流。老師在新書分享會上提到這件事,讓我深有感觸。
畢竟人之所以書寫,難道不是被一股期盼被聽見、渴求與外面的生命連結的渴望所驅動嗎?
閱讀之所以迷人,難道不是因為在書中被理解的當下,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股撼動人心的能量在體內流竄嗎?
#懷舊追星 #時代的眼淚 <- 好像不太符合,人家還是長青作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