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交易的世界中,為何我們總是頻繁買賣?

人性對獲利與損失的敏感度

(1) 損失迴避心理

  • 現象: 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規避理論」指出,人們對損失的痛苦感受,遠大於對等金額收益的快樂。例如,損失100元的痛苦,通常大於賺到100元的快樂。
  • 影響: 為了避免承受損失,人們會試圖「閃過下跌」,即使這需要頻繁交易來降低損失的可能性。然而,這往往導致錯失長期投資的獲利機會。

(2) 短期獲利的誘惑

  • 現象: 人類天生對「立即滿足」有強烈需求,這是一種進化上有助於生存的機制。當股票上漲時,賣出可以立即鎖定收益,滿足這種心理需求。
  • 影響: 短期的獲利快感讓人上癮,驅使投資者頻繁交易,忽視長期收益的重要性。



過度自信與控制錯覺

(1) 過度自信

  • 現象: 多數人高估自己的分析能力,認為自己可以準確預測市場的漲跌,並買在低點、賣在高點。研究顯示,大部分散戶的投資回報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但他們卻普遍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
  • 影響: 過度自信讓人們頻繁嘗試捕捉短期價差,認為自己能夠擊敗市場。

(2) 控制錯覺

  • 現象: 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的行動可以控制外部事件,即使股市波動是由無數不可控的因素決定的。
  • 影響: 這種錯覺驅使投資者更頻繁地進行交易,試圖通過「操作」來掌控結果。


媒體影響與社會比較

(1) 媒體的短期煽動

  • 現象: 媒體和金融新聞通常聚焦於短期市場波動和「大牛股」、「下一個熱點」的報導,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
  • 影響: 投資者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誤以為短期操作是成功投資的關鍵。

(2) 社會比較與從眾心理

  • 現象: 人們會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例如,看到朋友賺到錢,就想模仿他們的操作,害怕錯過投資機會(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 影響: 從眾心理讓人傾向於頻繁交易,追逐市場熱點,而非冷靜地進行長期佈局。


不確定性引發的焦慮

  • 現象: 投資者對未來市場走勢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而買賣股票能給人一種「我在做點什麼」的錯覺,減輕焦慮。
  • 影響: 這種「行動偏誤」促使人們頻繁交易,即使保持不動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頻繁交易的成本與後果

頻繁交易雖然讓人感覺更有「控制力」,但實際上往往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交易成本增加、挫敗感、賭博心態,除此之外,也錯失了上漲的報酬,往往巨大的上漲,往往集中在短期之內,而因為頻繁買賣你可能錯失了這一段上漲。


如何克服這種人性衝動?

  • 接受市場的不確定性: 理解股票市場的漲跌是不可預測的,不要試圖精準掌控市場。
  • 專注長期目標: 建立長期投資計劃,將注意力從短期波動轉向資產的長期增值。
  • 避免情緒化操作: 設定自動投資策略(如定期定額),減少因情緒驅動的頻繁交易。
  • 理解複利效應: 相信時間的力量,理解持有優質資產比短期買賣更能帶來可觀收益。


相信科技是持續進步的,相信世界會變更好,買入指數就可以了,在投資的世界裡,多勞未必多得,不用沒有苦自己找苦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