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鏡子前盯著自己的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這些斑,這些毛孔,這些黯淡的膚色,什麼時候悄悄爬上了我的臉?」就在我暗自嘆氣時,手機跳出了「皮秒雷射」的廣告,它似乎聽見了我的心聲。
說實話,我對醫美的理解僅停留在「別人做得好,我羨慕得很」的階段。直到那一刻,我下定決心:該是讓自己變美的時候了。但踏入皮秒世界後,我才發現,這可不是說打就打的簡單療程,而是一場充滿選擇題和真相題的考試。
面對琳瑯滿目的機型,我努力假裝自己很懂:PicoSure、PicoWay、蜂巢皮秒,聽起來哪個都像是高科技的未來產品。於是我開始翻資料、看評論,試圖找出最完美的選擇。網路上說得天花亂墜,有人說PicoSure最好,也有人力推蜂巢皮秒,甚至還有人認為「選什麼都行,醫師最重要」。
於是,我用外行人專業的邏輯得出了結論:既然選不出最好的機型,那就選一家標榜「高級設備」的診所。心想,有了頂級機器加持,怎麼也不會出問題吧?然而,現實總是喜歡用意外教訓自以為是的人。
第一次打皮秒,我懷著滿心期待躺在治療椅上,幻想著治療完後自己會立刻變成光滑無瑕的瓷娃娃。然而,當療程結束後,我迫不及待跑到鏡子前查看戰果,卻只看到一張泛紅、微微腫脹的臉…
那診所似乎早就預見了我的反應,淡定地告訴我:「皮秒不是一次見效的療程,需要累積效果,」我雖然表面點頭,但內心已經開始懷疑人生:「累積?我怎麼感覺是在累積花費而不是效果?」
第二次、第三次治療後,我的期待值逐漸降低,甚至在治療後還經歷了輕微的脫屑。當我懷疑自己是否選錯診所時,護理師耐心地解釋:「輕微脫屑是皮膚更新的正常過程,等皮膚修復完成後,妳會發現效果越來越明顯。」聽到這話,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決定再堅持幾次。
果然,到了第四次療程,我終於看到了一些變化。膚色變得更均勻,毛孔也開始縮小,整體膚質看起來細膩了不少,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變美真的需要時間,皮秒的作用是慢慢改善,而不是瞬間改頭換面。
皮秒療程,不就是洗臉、敷麻膏、上機,然後四十分鐘內結束的事嗎?簡單又快速,沒什麼特別的。
可是這次……說不上來,感覺就是不一樣。從第一步開始,整個流程似乎就多了些什麼,2個小時的療程,讓我坐在那裡不禁納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額外的步驟?」但隨著過程一點點推進,我又覺得,或許這些安排背後有它的理由。
接下來的細節,有些真的很特別,也許你聽完會懂為什麼我對這次的體驗有點印象深刻。讓我慢慢說給你聽。
療程的一開始和其他地方相似,先進行基礎洗臉清潔,不過在清潔結束後,診所使用了一台負壓水飛梭機器,對毛孔進行進一步處理。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去除毛孔內的污垢和多餘油脂,為後續的皮秒雷射提供乾淨的治療基礎。
「毛孔不乾淨,膠原蛋白很難在後續治療中發揮最佳效果,這個和你皮秒打完後的緊緻度有絕對的關系。」
在進行負壓水飛梭清潔時,像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不僅僅是清潔,更是為皮膚後續膠原再生來擠壓空心的毛孔,提供一個理想的環境。
在進行雷射治療前,他們使用了兩層麻膏,第一層是基礎麻膏,作用於淺層皮膚,快速吸收;第二層是冰涼感麻膏,敷上後讓整張臉降溫,這種雙層處理不僅能減少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感,也能幫助皮膚穩定,降低治療後的腫脹。
護理師提醒我:「後續的脈衝光雷射、皮秒雷射和蜂巢雷射能量會逐步提高,這樣的準備能讓膚況更穩定。」敷麻膏時,我的緊張感慢慢消失,整個人都放鬆下來,為接下來的治療做好心理和身體上的準備。
第一步是全臉脈衝光雷射,這步驟主要作用於膚色均勻和提亮,同時幫助去除細小的汗毛,縮小毛孔,為後續的皮秒雷射創造更好的條件。當毛孔更加潔淨且收縮後,皮秒雷射能量能更集中作用於目標區域。
接著是皮秒雷射與蜂巢雷射的聯合治療,醫師提到,膠原蛋白的生成需要足夠的能量刺激,而負壓水飛梭清潔後的毛孔環境,能確保能量更均勻地進入深層皮膚。這次的療程中,他們為我打了3200多發的能量點,比以往的療程多了不少。
我過去總是要求降低能量,因為對疼痛感比較敏感,但這次敷麻膏的效果很好,疼痛感變得可以接受,甚至讓我覺得不太緊張。醫師根據我的反應調整了能量,讓治療效果更顯著。他解釋說:「高能量能更有效刺激膠原蛋白的增生,改善膚質細緻度和緊緻感。」
皮秒療程結束後,我滿心以為這趟旅程終於可以告一段落,準備拍拍臉回家,結果,護理師輕輕地按住我:「別急,還有後續呢。先敷個降溫面膜吧!」我愣了一下,腦中馬上響起小劇場:「後續?不是說皮秒療程很簡單,打一打就完事了嗎?」
冰膜敷上後,護理師一邊熟練地操作,一邊解釋:「剛打完三層高能量雷射,這步降溫很關鍵。能幫助穩定皮膚狀態,減少腫脹,讓恢復期更順利。」我一邊聽著,一邊默默消化:「嗯,聽起來挺有道理的。明天不腫,臉不腫就是好臉,這步值得。」
冰膜結束後,我剛準備起身,護理師突然拿出修護針劑,眼神裡寫滿了「這還沒結束」。當時我的內心OS立刻浮現:「這療程是不是過於講究了?」但隨著針劑被輕輕推入皮膚,一股涼意立刻傳來,那種逐漸恢復元氣的感覺讓我有點放下戒備。
就在我閉眼放空準備享受時,護理師再度神秘微笑,拿出了一瓶小巧的產品:「這是今天的重頭戲——外泌體。」
「外泌體是細胞修護的核心幫手,皮秒後的30分鐘內,皮膚吸收力超好,這時候用外泌體,能加快更新。」護理師的話像是在上課,但這回我聽得特別認真。
最後,她補充了一句:「對了,用了外泌體後,新皮膚會特別嫩哦。」聽到這裡,我徹底放棄了所有的疑問,心裡的OS變成:「嫩就對了!為了變嫩,這些步驟全都值!」
皮秒療程結束後,我滿心以為只要拍拍臉、揮揮手就可以帥氣離開。結果護理師微微一笑,淡定地說:「等等,還有後續呢。」這聲「等等」讓我瞬間清醒,腦內小劇場馬上上線:「這還有後續?變美也太難了吧!不是打完就能直接美嗎?」
於是,我乖乖躺下,迎來了術後的第一步——降溫冰膜,護理師一邊操作一邊說:「剛打完雷射,這步降溫能幫你明天不腫,讓皮膚恢復得更順利。」聽她說得專業又篤定,我心裡默默想:「嗯,這麼說來,這步很有道理。出不了門可不好,還是降溫吧!」
敷完面膜後,我以為可以收工了,結果護理師又拿出一張「護理作業清單」,語重心長地叮囑:「這些一定要按時執行!」那神情認真得像是在督促小孩完成家庭作業。我表面點頭如搗蒜,心裡卻默默想:「好吧,為了臉,這作業我接了!」
l 傳明酸:護理師說這是用來防止反黑的,還能讓膚色更亮。我心裡OS:「反黑這事不敢賭,萬一黑了就不只是包子臉,還是黑包子!這步驟必須嚴格執行。」
l Q10:幫助膠原生成,纖維母細胞要用的原料,你由食物取得會太慢了
l 玻尿酸:補充水分,防止皮膚乾燥,打雷射時會損失很多玻尿酸之類的多醣體。
l 外用外泌體:需要連續用一個月,幫助皮膚快速更新。聽到「一個月」時,我表面說「好的好的」,心裡卻在碎念:「每天都要用,比種花還勤快!但外泌體這麼高級,放棄是不可能的。」
l 防曬乳(預防反黑專用):術後新皮膚特別容易反黑,而且是傳明酸的配方
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據說不僅能促進膠原生成,還有助於美白。護理師補充說:「吃的太慢,點滴才行。」我嘴上說「明白了」,內心卻默默盤算:「這針下去,我的膠原應該夠用好幾年吧!」
一個月後,我的皮膚真有了明顯的變化。毛孔變小了,臉上那種乾巴巴的感覺不見了,整個人看起來都透亮了一個色階。朋友見了忍不住問:「最近用了什麼好東西?」我只能笑著說:「其實是護理作業寫得好。」
這次的術後護理讓我徹底明白,變美這件事,絕不是打一打就能搞定的。每一個步驟,都像是在為皮膚建一座防護堡壘:內服是基礎,外用是屏障,點滴是快速補充,每一步都緊密聯繫,不能少。
雖然這一切讓我費了不少心,但當我看到鏡子裡細膩緊緻的膚質時,我只能心服口服:「這臉值了!變美,真的不能偷懶!」畢竟,美麗這事,不努力點怎麼對得起自己?
皮秒療程越來越多人做,但我覺得大家常常容易陷入一個迷思就是…貴的就是好的…其實療程的效果好不好,並不完全取決於價格,而是要看療程的設計是否符合你的膚況,以及醫師和診所是否有足夠的經驗,選療程之前,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診所的療程走簡單路線,價格比較便宜,但效果可能需要多次累積才會明顯,如果你當保養很ok,但如果你有皮膚問題要解決,真的要考慮療程的設計是否適合你…這次我在台中精科園區內的微風診所做的皮秒,療程雖然多,至於費用…大家不用太煩惱,療程那麼多卻跟外面價格差不多,已經很佛了!但對於希望很快就看到變化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整體效果比單純打皮秒好很多,我推微風診所……就是我遇過CP值最高的。
選皮秒療程的時候,不要只是看機器或價格,相信我…療程設計才是影響效果的關鍵。如果診所能針對你的膚質問題設計一套完整的流程,例如先做術前機器、搭配脈衝光,甚至提供術後修護產品,這樣不但能提升效果,也能降低反黑或副作用的機率。
我建議大家療程前一定要花時間諮詢,了解療程的內容和效果,還有術後需要注意的事項,這樣才能選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療程,而不是盲目跟風或追求最貴的選項。
這是他們的線上諮詢客服,可以先去諮詢看看,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跟他們預約。因為去現場基本都排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