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始末與省思 (7/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8 分鐘

六四天安門事件

“Human beings are members of a whole

In creation of one essence and soul貼上

If one member is afflicted with pain

Other members uneasy will remain

If you have no sympathy for human pain

The name of human you cannot retain”

“All human beings are members of one frame,

 Since all, at first, from the same essence came.

 When time afflicts a limb with pain⠀

The other limbs at rest cannot remain.

If thou feel not for other’s misery ⠀

A human being is no name for thee.“

“ 人類整體上是同一家族

人的本質和靈魂是一體的

其中有一成員遭受痛苦折磨

其餘成員會感到不安

如果你對人類的苦難沒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你不配被稱為人類 “

Saadi Shirazi(薩迪‧瑟拉茲1210-1291)--

 Saadi Shirazi 是中世紀時代波斯著名的詩人及散文作家,紐約聯合國大廳入口地毯刻著以上波斯文箴言.以上為其不同版本的英文翻譯.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份子,

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它就是為你而鳴 !

-- 約翰·多恩(John Donne, 1572-1631)是英國詹姆斯一世時期的玄學派詩人–

“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but one can prevent it happening again. ”

“做過的事無法撤消,但是我們可以防止它再發生”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歷史總是驚人的重演!"   "麻木而冷漠的民眾,是專制政體最穩固的群眾基礎。"--黑格爾(1770-1831)—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縮寫為G. W. F. Hegel;1770—1831),德國哲學家,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去世時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的校長。

 安妮日記

" I feel wicked sleeping in a warm bed, while my dearest friends have been knocked down or have fallen into a gutter somewhere out in the cold night.

 I get frightened when I think of close friends who have now been delivered into the hands of the cruelest brutes that walk the earth. And all because they are Jews!”“ 當我躺在溫暖床鋪時,想到我最親愛的朋友被擊倒或是在寒冷的夜晚淪落貧民窟某處,我卻感覺邪惡.當我想到我親近的朋友落入殘酷的禽獸手中,我感到害怕驚恐.這些都只是因為他們是猶太人."- Anne Frank(1929-1945),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安妮·法蘭克:一位少女的日記 -

“ Surely the time will come when we are people again, and not just Jews.”

― 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總有一刻我們將重新為人,而不只是猶太人."

"I hope I will be able to confide everything to you,as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confide in anyone..." -Anne Frank's first diary entry,12 June 1942  我希望我能夠信任你,我從沒有信任過任何人..." 安妮日記的第一個條目"

" Daddy's always so nice. He understand me perfectly. 爸爸總是如此的美好,他完全了解我."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 September 1942

" The English radio says they're being gassed. Perhaps that's the quickest way to die.英國電台廣播說他們正被毒氣毒殺.也許這是死亡的最快方式. "Anne Frank- 09 October 1942

" I know what I want, I have a goal, I have opinions, a religion and love. If only I can be myself, I will be satisfied...我知道我想要甚麼,我有目標,我有見解,宗教及愛.只要我能夠做自己,我將會得到滿足."I will make my voice heard,I will go out into the world and work for mankind.我將會把我的心聲傳出去,我將進入世界為人類工作"  Anne Frank- 11 April 1944

" I still believe,in spite of everything,that people are truly good at heart 儘管如此,我仍然相信人們的內心確實是善良的."

" Everyone has become to doubt truth, justice and God. 每個人開始懷疑真相,正義及上帝." Anne Frank-15 July 1944,one month before capture 1944年7月15日在安妮被捕抓的一個月前.

"I am afraid they'll mock me,think I am ridiculous and sentimental,and not take me seriously.我擔心他們會嘲笑我,認為我是愚蠢荒唐及多愁善感,並且不認真看待重視我."-Anne Frank- August 1, 1944 ,3天後,納粹當局在阿姆斯特丹其藏身處逮捕安妮及其家人.安妮不知道這將是她日記的最後條目.--安妮日記 --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 1929年6月12日-1945年2月3日)是二戰期間納粹大屠殺的受害者,1945年年僅15歲的安妮·法蘭克因為斑疹傷寒死於德國西北部的納粹伯根-貝爾森猶太人集中營(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 納粹德國屠殺多達150萬兒童,其中有超過一百萬猶太兒童.安妮是二戰時期在大屠殺(Holocaust)中被殺害的100多萬猶太兒童其中的一位。 她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一個猶太人家庭,幼年時為了躲避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1934年父母由德國法蘭克福舉家遷居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納粹佔領荷蘭之後,安妮全家4人及其他猶太人共8人,躲藏在一棟父親就職的公司建築物的密室裡,希望能熬過對猶太人的惡意的羅網追捕。後來有人告密,1944年8月4日被納粹逮捕並關進集中營。1944年9月抵達波蘭南部以毒氣室聞名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在到達奧斯威辛集中營時,黨衛隊強行把火車上的男人與婦孺分開,父親奧圖就從此與家人分隔,安妮自此也就沒有再見過父親。那些被認為有工作能力的人才獲許進入營地,那些被認為不適合勞動的人會被立即送進毒氣室。由於當時安妮已年滿15歲,因此僥倖保住性命。1944年10月安妮和她年長3歲的姐姐瑪格特.法蘭克(Margot Frank)被重新安置到德國西北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 遺憾的是安妮和姐姐瑪格特都因為飢餓及集中營擁擠,衛生環境惡劣,各種傳染病如傷寒(Typhoid Fever),結核病(Tuberculosis),斑疹傷寒(Typhus),痢疾(Dysentery)盛行,都未能撐過死劫.死於斑疹傷寒傳染病. 距離集中營被英軍於1945年4月15日解救僅有約5星期的時間, 英軍解救集中營時發現約有6萬囚犯及約1萬3千具未埋葬的屍體散佈在營區周邊. 安妮的日記從13歲到15歲寫了2年.安妮日記從一個猶太少女的視角記錄了納粹統治時期的人和事,還有少女安妮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起伏。戰後安妮一家人僅剩父親奧圖.法蘭克(Otto Frank)倖存,戰後他回到當年躲藏的「密室」,安妮的日記是她父親的秘書偷偷收藏保存,戰後交還給奧圖.法蘭克, 他將其整理編輯後以荷蘭文《Het Achterhuis密室》為名出版於1947年,1952年發行英文版本 (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安妮·法蘭克:一位少女的日記)。《安妮日記》成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是了解納粹大屠殺歷史最經典的著作之一,並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對某些人來說,她是受害者.對某些人來說,她是鼓舞人心的來源. 對某些人來說她是位傑出的作家.她的名字出現在1999年《時代》雜誌「全世界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上。時代雜誌把安妮·法蘭克列入他們的20世紀英雄與偶像的名單中的「本世紀最重要的人」.”With a diary kept in a secret attic, she braved the Nazis and lent a searing voice to the fight for human dignity ““一本藏於閣樓的秘密日記,她勇於面對納粹,並釋出震撼心靈,熾熱強烈的心聲,為了人類尊嚴而作出抗爭。”法蘭克一家當年在荷蘭躲藏的「密室」也被改建為「安妮之家」博物館(Anne Frank House)開放民眾參觀。  

" Those who forget history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 遺忘歷史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辙-- George Santayana喬治·桑塔亞那(1863-1952)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小說家 --

" The struggle of man against power is the struggle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 ”人與強權的鬥爭,即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 (1929-2023 )捷克著名作家- 

“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任何地方的不公不義,都威脅著所有地方的公平正義“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當我們對重要的事變得沉默,人生便失去價值”-- Martin Luther King Jr.小馬丁·路德·金恩 ( 1929 - 1968) --小馬丁·路德·金恩是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We cannot choose our history but we can choose not to repeat it ”我們不能選擇過去的歷史,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要重蹈覆轍  

“You can crush the flowers, but you can’t stop the spring.”“ 你可以摧毀花朵,但你無法阻擋春天 — Alexander Dubcek (1921--1992)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家,1968年1月至1969年4月擔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在任期間主張溫和改革,引領布拉格之春,但改革因為蘇聯連同其他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家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以軍事入侵而失敗。

“The hate of men will pass, and dictators die, and the power they took from the people will return to the people.And so long as men die, liberty will never perish.”“ 人類的仇恨終將會消失,獨裁者終將會死去。他們從人民手中所奪去的權力,終將會回歸人民所有。只要前仆後繼,自由就不會被消滅。”- Charlie Chaplin(1889-1977)查理·卓別林在《大獨裁者》電影中的演講片段-卓別林為英國電影導演及演員。是一位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基礎充滿人道關懷的好萊塢喜劇泰斗。

 " 1989年6月4日早晨6點25分,北京國際廣播電臺的一則消息是這樣寫的:「請記住1989年6月3日這一天,在中國的首都北京發生了最駭人聽聞的悲劇。成千上萬的群眾,其中大多是無辜的市民,被強行入城的全副武裝的士兵殺害。遇害的同胞也包括我們國際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 士兵駕駛著坦克戰車,用機關槍向無數試圖阻攔戰車的市民和學生掃射。即使在坦克打開通路後,士兵們仍繼續不分青紅皂白地向街上的人群開槍射擊。目擊者說,有些裝甲車甚至輾死那些面對反抗的群眾而猶豫不前的步兵。在新聞稿的最後,記者寫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部深深地哀悼在這次悲劇中死難的人們,並且向我們所有的聽眾呼籲:和我們一起來譴責這種無恥地踐踏人權及最野蠻的鎮壓人民的行徑。」這則80秒的新聞據信是唯一一則披露六四事件以及痛斥中共當局行徑的官方新聞。後來,這則新聞的作者被判刑入獄四年。"

● 永不遺忘

“ 面對國家機器以有計畫的,全面性的清洗國家暴力的痕跡和竄改歷史記憶,我們也只能藉一再地敘述覆誦,抵抗遺忘。「六四」這中國最長的一日,世人永不遺忘。”1989年6月4日清晨,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吳仁華親眼目睹「六四屠殺」後,從天安門廣場返回學校。他一進校門,就看見了課桌上的五具遺體。吳仁華走到遺體前跪了下來,抑制不住放聲痛哭。他心裏反覆念叨著一句話:「永不遺忘,永不遺忘,永不遺忘......」“ 如果你看到一場血腥屠殺、一場罪惡在你眼底下發生,你不去揭露它,你不去制止的話,我想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的底線了。你不能裝著看不見,可是多數的中國人就是裝著看不見,除非自己的親人遭到殘酷迫害的時候,他才會求援。可是別人受難時候你不伸手救援的話你自己受難的時候誰來救你。可是中國人歷來就是這樣,對別人的苦難非常漠視,視而不見,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如果中國的年輕知識分子還是為了個人利益考慮不站出來的話,中國就沒有希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它必須有歷史的記憶,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民族它是悲哀的民族,所以我們不能像對1949年以後的那些政治運動一樣,沒有留下任何的歷史記錄,”「中國政府事後一直利用掌控媒體顛倒黑白,說北京發生反革命暴亂,戒嚴部隊不得不鎮壓,給開槍鎮壓提供合理依據。他們利用錄像、媒體把軍隊開槍跟部分民眾以暴制暴,把時間先後、關係因果顛倒。因此還原真相、留下歷史紀錄很重要。」-- 吳仁華(1956-)--吳仁華,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 歷史文獻學者,八九民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長期參與中國民主運動。天安門事件的那場大屠殺,吳仁華當時以中國政法大學講師的身分,在天安門廣場擔任「特別糾察隊領隊」維持秩序,1989年春天的時候,33歲的吳仁華是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天安門事件兩天後,吳仁華逃離北京。1990年2月,他從珠海偷渡至澳門,在「黃雀行動」組織者的安排下偷渡至香港。7月流亡至美國。從此,六四屠殺事件成為了他研究與生活的唯一的主題。著作有《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2007)和《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2009),以及《六四事件全程實錄》(2014)

● 先有鎮壓,還是先有暴動?

長久以來,中共對六四清場的說法,都是民眾「殺軍人、搶武器」,軍隊才不得不進行鎮壓。吳仁華說,他也看到網上的「五毛黨」不斷宣傳這種觀點,但他的研究指出,這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吳仁華根據中共官方公布的平息反革命報告、共和國衛士英雄事蹟等資料,找到了15名戒嚴部隊殉職官兵的死亡地點、時間和死因,發現沒有一位軍人是在6月4日的凌晨1點前死亡。吳仁華說,清場時間是從6月3日晚間10點開始,這說明是戒嚴部隊開槍殺人在先,民眾以暴制暴在後,在此之前,北京根本沒有所謂的「反革命暴亂」。吳仁華細查在天安門事件死亡的15名軍人,全都是在6月4日凌晨1時以後喪命,但戒嚴部隊卻是從6月3日深夜10時開始開槍。吳仁華說,這證明完全不是部隊遭遇暴民被迫反抗還擊,而是部隊開始血腥鎮壓後,民眾與學生才被迫自衛。他指控中國政府混淆事實,倒果為因,國內宣傳全是無視事實的謊言。他也發現,15名官兵裡,只有7名的死因和民眾的暴力行為有關,其餘的8人,有些死於交通意外、突發疾病,更有軍隊宣傳幹部在身著便服拍照時,遭戒嚴部隊誤殺。

● 六四戒嚴部隊軍人凶狠殺人的原因

  中共當局不許共軍戒嚴部隊軍人接觸民眾,避免在瞭解學生運動的真相以後產生同情,對所有進京部隊實行封閉式的管理,嚴格規定官兵們不能私自走出駐地。在此期間,一邊對共軍戒嚴部隊軍人進行所謂的政治思想教育,反覆灌輸「學生運動是一場動亂」的說辭,一邊對共軍戒嚴部隊軍人進行欺騙宣傳,極力宣揚所謂的「暴徒」毒打共軍戒嚴部隊軍人的惡行,激發軍人的仇恨心理。為了突顯所謂的「動亂」、「暴亂」,中共當局極力製造軍民衝突,例如本來可以利用北京地下戰備通道將參與天安門廣場清場行動的部隊安全地運送到人民大會堂等地,陸軍第65集團軍等部隊就是利用地下戰備通道進入了人民大會堂,但故意讓部分官兵棄地下戰備通道而不用,在地面赤手空拳地向人民大會堂等地徒步開進,引誘民眾予以阻攔,造成軍民衝突,達到激發軍人對民眾的仇恨心理。共軍戒嚴部隊大力獎賞殺人者。事實上,立功心切這個原因, 這才是共軍戒嚴部隊軍人凶狠殺人的最主要原因。在開槍命令下達之前,中共當局已將北京學生和市民的和平請願行動定性為「反革命暴亂」,將「六四」血腥鎮壓行動說成是「平息反革命暴亂」,為共軍戒嚴部隊開槍殺人製造了依據,同時也為共軍戒嚴部隊軍人提供了立功受獎的機會。中共當局有關參戰軍人待遇的文件規定,「平息反革命暴亂」屬於戰爭性質,參與平息反革命暴亂行動等同參戰,凡立功受獎、受傷致殘者,均享有參戰軍人的優厚待遇。凡立功受獎者,國家負責優先安排工作,農村戶口可以轉為城鎮戶口。這項規定對於來自農村的士兵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大多數士兵又恰恰都來自於農村。以陸軍第38集團軍為例,在進京執行戒嚴任務的1萬多名官兵中,就有8名官兵被中央軍委授予「共和國衛士」稱號,有4名官兵被北京軍區授予「衛國勇士」稱號,有27名官兵被授予一等功,有131名官兵被授予二等功,有1311名官兵被授予三等功,逾十分之一的軍人立下戰功。由此可見,中共當局是如何大方地獎賞共軍戒嚴部隊軍人的。

● 六四天安門事件死難者

根據目前所見的資料顯示,第一個死於解放軍戒嚴部隊軍人槍口下的六四遇難者是宋曉明,死亡的時間就在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晚上十時左右,死亡的地點就在五棵松路口附近。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六四死難者家屬丁子霖女士所著的《六四死難者名單》一書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宋曉明遇難的情況。宋曉明是中國航天部第二研究院二八三廠的技術工人,遇難時年僅三十二歲。中國航天部當時總共擁有三個研究院,第二研究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五棵松附近,主要研究的是火箭的控制系統。六月三日晚上十時左右,宋曉明行走在五棵松十字路口西南方向的人行道上,正好遇到一長列解放軍戒嚴部隊的軍車從南邊開過來,向天安門廣場方向開進,軍人們在軍車上向路旁呼喊抗議口號的民眾開槍射擊,一顆子彈穿透宋曉明的大腿根部動脈,頓時血流如注。宋曉明儘管被在場的好心民眾及時地送到了附近的解放軍三零一醫院(解放軍總醫院),但是,駐紮在該醫院的解放軍戒嚴部隊的軍人持槍嚴厲警告醫生不准搶救,不准輸血,終因流血過多,於六月四日凌晨不治身亡。解放軍三零一醫院外科主任蔣彥永醫生在2004 年 2 月24日一封致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兩會及中共領導人的公開信中透露,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晚上從十點多開始到半夜十二點這兩個小時中,其醫院急診室就接收了八、九位被子彈打傷的民眾,其中有七位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1989年6月6日,擔任中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的袁木表示,有近300人死亡;但根據英美兩國近年解密的外交文件,死亡人數卻高達1萬人。吳仁華說,這兩個數字都太過極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針對北京當年近200家醫院,和100多個戒嚴部隊開槍的地點進行資料收集,在統計各家醫院容納的死難者遺體數量後,他認為當時中國紅十字會所公布的2600人,是較可信的數字。《六四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六四屠殺的親身經歷者非常多,但有我這種歷史文獻背景的人可能只有我一個,或者屈指可數的幾個。從歷史記錄這個角度來說,要對這種屠殺事件進行合格的記錄,有兩個內容是必須具備的,一個是受害者,一個是施害者。中共建政以來,歷次政治運動都死了大量的人,僅僅是五十年代的鎮反運動,官方的數字說槍斃了兩百四十萬人。那麼這兩百四十萬人有名單嗎?沒有。誰判他們死刑的?我們也不知道。

離六四最近的一場運動,即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文件都承認是一場“浩劫”並且模糊地說有數百萬人非正常死亡,他們有名字記錄嗎?沒有。對於六四,我感到如果我不去做這種有名有姓的記錄,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六四屠殺也會像文革、像鎮反、像其它政治運動那樣沒有恰當的記錄。所以我一直說,要把劊子手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名有姓。這是我去追尋戒嚴部隊官兵名單的動力和原因。--- 吳仁華(1956-)---   

“ 我的臉下面掛著凹痕。凹痕下面掛著下水道。

下水道下面掛著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下面掛著北京。

北京下面掛著空氣。空氣下面掛著墳墓。

墳墓下面掛著我。我下面掛著愛哭的雨。

雨下面掛著坦克戰車。

坦克戰車下面掛著我。我下面掛著我的人頭。

人頭下面掛著芥末味的槍聲。

槍聲下面掛著我的一無所有。”--杜斌--

“ 這個事件最大的悲劇就是你死了,你都沒有死亡之列。”--杜斌--

“ 至愛,至恨,至痛都要被看見,我們是人。其實我做的所有的東西,就是為了說一句話:我們是人,不是牲口「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個人,做一個人能夠做、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是個人呀!我們不能像一個牲口一樣活着!當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問自己:爸爸你都做過什麼呢?爸爸無愧於一個人!"--杜斌 《天安門屠殺》— 杜斌(1972年-)山東郯城縣人,中國攝影記者、紀錄片製片人,作家. 杜斌在2013年以紀錄片參與揭發馬三家勞教所對法輪功學員及上訪者的酷刑,並成為第一位出版六四事件書籍的身處中國人士,杜斌總是在中國「涉足危險的人權前線」,像一位「戰地記者 」. “ 在中國,『遺忘』是一種國家支持的體育活動”-- 閻連科(1958- )-- 中國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被認為是「最有爭議的中國作家」及禁書最多的中國當代作家.

「謹獻給敢於發聲的人」「我寫的是集體遺忘給一個人和一個群體什麼樣的代價,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當公共事件的記憶被壓抑時,社會就無法追究相關責任、反省檢討,並讓為惡的罪犯付出代價。對今日一些年輕世代的中國人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無知不僅很重要,甚至是必要的。」「當一個民族拒絕正視自身的過錯與缺陷,無法檢討與反省,道德沉淪似乎就是必然的。環視今日中國的諸般社會與精神危機,否定六四、掩蓋歷史真相的危害可說是致命的。」「對這一代的中國人來說,無知不僅很重要,甚至必要。他們必須相信政府的決策都是正確無誤,不然可能會威脅到所謂的和諧世界,他們心中的完美社會可能會崩潰。」「對於國家機器積極抹去的歷史,我們更有記憶的責任。」「歷史事實不應該被挾持,服從與共犯兩者之間的界線,已經變得微乎其微。」

●「我寫的是,『集體遺忘』給一個人和一個群體帶來什麼樣的代價,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因為社會無法追究相關責任、反省檢討,就必然導致道德淪喪。像中國這樣只會往前看,不會回顧歷史的狀況,是非常危險的。」「記憶的債越囤越高,最後得犧牲人性才能償還。」「中國共產黨不斷地宣揚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卻對當代的醜事閉口不談。在一個比歷史上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成功地脫貧致富的國家,這個行為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個新世界大國的國家認同建立在謊言之上。當這些謊言在學校裡一代接著一代地傳下去,不斷懲罰說真話的人,道德真空就會不斷擴散,記憶的債越囤越高,最後得犧牲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人性──才能償還。」「六四血腥鎮壓從此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軌跡,他們背負的心理負擔是現在進行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強大的資訊審查制度,造成大眾的集體失憶。卻令一些人的結無法解開。」「有些親歷其境的人因為過度創傷,遺忘是他們生存下去的本能;有些人則為了保護下一代而拒絕傳承記憶。」「可以這樣說,人們已成為國家抹去六四記憶的共犯。因為國家令到記憶的代價太高,當任何類型的表態都有可能招來麻煩,他們覺得記憶並不值得。」「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案例,國家會持續花這麼多心力在這麼久的一段時間,只為了抹去集體記憶。要維持這場集體失憶一點也不易,需要一個龐大的審查機器,多個部門一起合作。它的成功和背後的運作我們都不夠了解。」

「遺忘,是老一輩中國人練就的一項技能;歷史之網被拉得很寬,有時候中間幾十年發生的事會整段消失不見。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圍城心態造就了一個封閉偏執的世界。」

-- 林慕蓮(Louisa Lim)--   2014年在六四事件25周年之際,林慕蓮應牛津出版社之邀寫作出版了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中譯本 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書裏的第一句話,是「謹獻給敢於發聲的人」。倫敦出生的Louisa Lim中文名字是林慕蓮,父親是新加坡華人,母親是英國人,1989年時她在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研讀當代中國研究,於2003年起先後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BBC)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派駐北京長達十年。林慕蓮目前是澳洲墨爾本大學進階新聞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Journalism)資深講師。

天安門母親——丁子霖的憶述

  1989年4月,由胡耀邦逝世引發的北京學運一開始,我的兒子蔣捷連就十分關注。他常常利用課餘時間去人民大學及北京大學看大字報,聽大學生講演。從那時開始,他積極參與各種靜坐、請願,並於天安門廣場絕食靜坐中擔任糾察隊維持秩序。隨後又發動及組織2000多名中學生,參與首都百萬人聲援絕食大學生的大遊行。5月19日李鵬發佈戒嚴令後,捷連更多次於深夜外出加入首都民眾堵截軍車、向軍隊說明學運情況、勸阻軍隊不要進城等等。 6月3日傍晚,中央電視臺發佈「緊急通告」警告市民不出家門,否則一切後果自負。我的兒子聽了廣播後在家裡坐立不安,因為擔心天安門廣場大學生的安危,堅決要騎車去天安門。我在家裡苦苦勸了他兩小時,最後他掙脫了我,衝入廁所,倒插上門栓,越窗而去,從此再也沒有回家。捷連離家時是晚上10時30分。他在人民大學校門口遇到一位同班同學,兩人一齊騎車去天安門,但到木樨地就再也無法前行了。此時木樨地橋頭整個地段人潮如湧,戒嚴部隊奉命向密集的人群瘋狂掃射,大批民眾倒在血泊之中。當又一陣槍彈掃射過來時,捷連和他的同學都中彈了,當時他們還以為是橡皮子彈呢!他的同學被子彈擦傷了胳膊,而捷連則被射中了後背,子彈斜穿過心臟。那位同學聽到捷連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可能中彈了!」說完他蹲了下去,隨即昏倒在地,殷紅的鮮血浸透了他那件黃色的T恤。這時候是晚上11時10分左右。 我和先生見兒子徹夜未歸,也無處可尋,只好守候在人民大學校門焦急地等待。6月4日清晨6時多,與捷連同去的那位同學由其父親陪同來我家裡報信,說捷連受了重傷,但不知道他被送往哪一間醫院。得知消息後,我們找遍了北京20多所醫院,仍沒有我兒子的下落,但我記得我們所到的醫院死傷者多得難以估計。下午時份,北京兒童醫院通知人民大學校方去認領屍體。後來聽醫生說,捷連是第一批送往這所醫院搶救的傷者,當醫生把他抬上臨時搭起的手術臺時,他早已停止呼吸。我的兒子捷連是這場大屠殺中第一批倒下的罹難者。  6月6日下午4時,我們兩老、家人、親友和師長等20餘人在醫院為捷連舉行簡單的告別儀式。我們在他那濃密的黑髮紮上了那條他引為自豪的紅布帶——是他獻出熱血和生命的標誌。整個告別儀式沒有花圈,沒有哀樂,只有一片抽泣和我們兩老的痛哭。( 蔣捷連,男,1972年6月2日出生於北京,遇難時剛滿17歲;生前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四班學生;1989年6月3日晚11點10分左右,於木樨地復外大街北側29樓前長花壇後遇難,後背左側中彈穿胸而過,擊中心臟;骨灰一直安置在家中靈堂內。)   “我不能眼看著那些與我同命運者的苦難熟視無睹!在這個充滿著自私、勢利、冷漠的世界上,他們正承受著失去親人而無人過問、無處訴說的痛苦煎熬。他們成了被社會所遺忘甚至被遺棄的一群。面對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別人可以闔上眼睛,閉上嘴巴,我卻不能。”-- 天安門母親 丁子霖(1936- ) --

“ 我覺得做一個母親實在太難了,尤其是在我們中國,做一個中國的母親更難。在我生存的這個國家裡對人權的蔑視是普遍的,對人的生命的蔑視也是普遍的,而由此而帶來的災難最終都還是落到不幸的母親和妻子身上。””13年前的那場六四大屠殺,留下了那麼多失去兒女的母親,失去丈夫的妻子。這麼多年來,我在尋訪六四死難者家屬的過程中,目睹了一個又一個的母親,因為不堪承受喪子之痛而離開了人世,也目睹了一個又一個失去妻子的丈夫為了撫養遺孤而承受著旁人難以承受的煎熬。””六四過去雖然13年了,對我們這個母親群體來說,對我這個母親來說,災難還在繼續,我們母親們的心頭的傷口還在流血,而且這個傷口是永遠無法彌合的。但是我還是希望六四的歷史傷口可以盡早地彌合。我希望在我們的國土上,不再發生像六四那樣的流血慘案。我的兒子不可能死而復生了,但是,我希望年輕的一代、未來的青少年們,未來的我們中國的百姓們,不用再遭受到像我兒子那樣的悲慘的命運。”

"我最大的心願還是在我生命結束之前,我能夠為六四的四難者討回公道。我希望所有在那場劫難裏倖存下來,經過那場劫難的天安門一代,無論他們是在中國的監獄裡還是過著海外的流浪生活,我希望他們能堅持下來,作為那場劫難的倖存者,為那些死去的人、為那些現還在受難的人、為他自己、也為他的母親、他的家庭。"天安門母親–丁子霖於2002年母親節

蔣捷連他父親 蔣培坤(1936-2015)為心愛的兒子刻下的碑文:

 這短暫的十七年

 你像真正的人那樣活著

 又像真正的人那樣死去

 你將以人性的高貴與完整

 刻印在歷史的永恒記憶裡

 永遠愛你的爸爸媽媽   

 

給十七歲的蔣捷連

題記:你不聽母親的含淚勸阻,從家中廁所的小窗跳出;

你擎著旗幟倒下時,僅十七歲。我卻活下來,已經三十六歲。

面對你的亡靈,活下來就是犯罪,給你寫詩更是一種恥辱。

活人必須閉嘴,聽墳墓訴說。給你寫詩,我不配。你的十七歲超越所有的語言和人工的造物。

我活著還有個不大不小的臭名

我沒有勇氣和資格

捧著一束鮮花和一首詩

走到十七歲的微笑前

儘管我知道

十七歲沒有任何抱怨

十七歲的年齡告訴我

生命樸素無華

如同一望無際的沙漠

不需要樹不需要水

不需要花的點綴

就能承受太陽的肆虐

十七歲倒在道路上

道路從此消失

泥土中長眠的十七歲

像書一樣安詳

十七歲來到世界上

什麽也不依戀

除了潔白無瑕的年齡

十七歲停止呼吸時

奇蹟般地沒有絕望

子彈射穿了山脈

痙攣逼瘋了海水

當所有的花

只有一種顔色的時刻

十七歲沒有絕望

不會絕望

你把未完成的愛

交給滿頭白髮的母親

那位曾經把你

反鎖在家中的母親

那位在五星紅旗下

割斷了家族血緣的母親

被你臨終的眼神喚醒

她帶著你的遺囑

重新邁開沈重的腳步

往來於無辜者的墳墓之間

每一次她就要倒下時

你都會用雖死猶生的氣息

把她扶住

送她上路

超越了年齡

超越了死亡

十七歲

已經永恒  

-- 劉曉波(1955-2017), 1991年6月寫於北京 --

" 什麼樣的政權會殺戮老百姓,還不許救助傷者?"" 如果兒子為了記錄歷史而死,我要為了記錄他的死而活著 "王楠,北京市月壇中學高二學生,1989年6月4日凌晨1時多,在北京南長街南口戒嚴部隊掃射的子彈穿進了年僅19歲的高中學生王楠的頭顱,由於戒嚴部隊有命令,不許救護車到長安街將受傷人員拉走醫治,在簡單包紮後,王楠於凌晨3點多失血過多身亡。作為母親的張先玲"「在接下來很長的日子裏神志都是恍惚的」。「即使兩軍交戰,也沒有不准救護傷員的,」「而在北京的長安街上,政府不僅動用機槍、坦克殺戮老百姓,還不准救護傷員,天理何在?人性安存?」「這樣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居然會怕我這麼一個老太太。說明我們這一群人的力量有多大呀,因為我們代表了正義,他們則代表邪惡。所以他們怕我們,不是我們怕他們。」"「天安門母親」張先玲 (1938-   )"89 六四”這個日子雖然隨著時光的流逝已漸漸遠去,但它卻深深地刻在了每一個善良人的心中。因為就是在那一天,罪惡的子彈奪去了成百上千無辜者的生命,並使成千上萬人致傷致殘。這一天的鮮血擦亮了人們的眼睛,也喚醒了懵懵懂懂活了半輩子的我。 在前一天也就是6月3日的晚上,我最小的孩子——十九歲的高中生王楠喋血于南長街南口,那裏離天安門近在咫尺。他是為了追尋心中的正義,也是為了見證歷史的真實而走上街頭的。他被戒嚴部隊罪惡的子彈擊中頭部,因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流血過多而死亡,死亡時間是6月4日淩晨3點半。他還剛剛開始他的青春年華,卻被沒有一點人性的統治者殘暴地虐殺了。在“六四”十五周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願望,但集中起來,就是這十六個字:“說出真相,拒絕遺忘,尋求正義,呼喚良知”。這是我們“天安門母親”群體的共識,我想這也是所有有良心的中國人的共同心聲。"-- 張先玲 (1938- ) 為了記錄歷史的真實 2004年3月4日-- (「天安門母親」張先玲的兒子王楠,於1989年6月4日凌晨,在天安門西側南長街南口頭部中彈身亡,在六四事件中遇難時才十九歲。死後屍體曾被集體埋在位於天安門廣場西邊的第二十八中學門前的土坑。)

六四英靈永不朽,下為嶽河,上為日星。 碧血千秋志難酬,名在京門,功在寰宇。 

 網路微小說《禮物》—

1988年高中畢業後,她去北京讀大學,我去北方當了兵。第二年六月份,一次執行完特殊任務後,清洗履帶時發現一個紅色的髮夾。我清楚的記得,那是分別時我送給她的禮物。

1990 年的春天-- 作詞及 作曲李志 --

姐姐,今夜我在等你

那個夏天,那輛火車。带我們去一個地方

爸爸正在聽着汽笛聲

媽媽為你做了白裙子

姐姐,今夜我在想你

我的朋友,他們都老了。只有你,永遠十七歲

我已忘了家鄉的春天是什麼

我已忘了你的顏色是什麼

我已忘了他們議論的是什麼

我已忘了明天的我是什麼

姐姐,今夜我在恨你

你的眼睛出賣了我。你的愛毁滅了我

什麼時候我才能忘了你

什麼時候我才能靠近你

什麼時候我才能忘記你

什麼時候我才能靠近你   

  廣場-- 作詞及 作曲:李志

你的踏板車要滑向哪裡

你在滑行里快樂旋轉著

有人看著你為你祝福

我曾經和你有一樣的臉龐

如今這個廣場是我的墳墓

這個歌聲將來是你的輓歌

你會被教育成一個壞人

見死不救吃喝拉撒的動物

請你不要相信她的愛情

你看黎明還沒有來臨

請你不要相信他的關心

他的手槍正瞄準你的胸膛

如今這個廣場是我的墳墓

這個歌聲將來是你的輓歌

你會被教育成一個壞人

見死不救吃喝拉撒的動物 

 --  李志(1978-),中國大陸民謠男歌手,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現居南京市。是中國獨立音樂

界的標桿代表性人物。2019年4月,於1989年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將滿30週年之際, 李志以「行為不端」之名被中國封禁下架。主要原因為李志具有正義勇氣良知, 所創作的歌曲例如《廣場》、《1990年的春天》,《人民不需要自由》敢於觸及中共當權者敏感政治題材, 而遭中共全面封殺. 

一名天安門學生給父母的遺書

肖傑, 男,21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86級學生。家庭所在地:四川省成都市。曾積極投身八九學運,參加過天安門廣場的絕食抗議活動。六四鎮壓後,他準備返回成都,6月5日下午兩點十分左右在長安街南池子南口,因拍照現場被戒嚴部隊射殺,子彈擊中心臟,被民眾用平板車送到醫院時,也無力挽回他年僅二十多歲的生命! 後來,肖傑的父母宗友夫婦在整理從學校帶回來的兒子的遺物時,發現了他堅守在天安門廣場時,寫給父母的遺書。肖傑遺書(摘錄)

敬愛的父親大人母親:孩兒不孝,要離您們而去了。孩兒知道,您們含辛茹苦,把我從一個吚呀嬰孩帶成一個鬍鬚男兒,付出了多少心血,這絕不是幾萬元的金錢所能涵括的。 養育之恩,孩兒粉身難報,然孩兒竟不能不抱著巨大的憾恨,強忍悲痛割愛而去了。國家走錯了路,陷在貧窮落後的泥潭之中;統治者手握特權,腐淫奢糜,花天酒地,荒淫作樂;高幹子弟更是仗勢橫行,為非作歹;社會上流氓霸世橫行,員警與真正的社會渣滓同流合污,禮敬煙酒,對一般民眾卻狠如狼虎,棒敲腳踢;數億老實的農民仍沉淪于愚昧之中……也許,應該可惜我的心沒有徹底麻木。它的清醒導致了我心靈的痛苦與難耐。我不能(注:此處約6字無法辨認)而熟視無睹,冷漠麻木!我的社會責任感不允許我沉默,我的歷史使命感不允許我膽怯,我的未酬壯志卻不允許我就此同流合污,沉淪隨大流! 我要登高大呼,我要喚起那些沉睡的民眾。我要震撼他們那麻木的靈魂!該覺醒了,我的華夏! ……我相信,幾十年過去,當後人回過頭來看我們這些現在被社會視為「反革命分子」的人時,即使幾十年以後那個把自己的政黨私利淩駕于國家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權仍統治著中國,我們還是被視為「反革命分子」,但總有一天,歷史會公正地承認我們的價值。歷史將證明,我們無愧於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正是我們用自己的血肉,充當著中國民主化、現代化的先驅、奠基石!……在這個世上,我沒什麼可留戀牽掛的,唯一感到牽掛的就是生我養我的您們了(這世上除了您們不會再有人真心在感情上牽掛孩兒)。不能再來孝敬您們二老,報答您們的養育之恩,這是我這一生的最大、最後的遺憾。我多麼想孝敬報答您們啊!然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我要忠於自己的理想、信念,忠於這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民族。為了我的叛逆不給您們再增添額外的痛苦,我只能揮淚忍痛了!您們罵我吧,罵我這個自私的兒子,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竟忍心拋下了他的生身父母!讓孩兒最後再叫一聲吧,爸爸,媽媽。永别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您們的不孝之子:肖峰傑(註:學名「肖傑」)一九八九年六月 “兒子已經走了,雖然我們很悲痛,但是我們也感到無尚的光榮和驕傲!慶幸生了這麼一個愛祖國、愛人民、勇於同邪惡勢力做勇敢的抗爭的英雄兒子!我們堅信歷史是人民寫的,人間的功過是非必須要回到它正確的一面,那些殺人如麻的兇殘的劊子手們終將像秦檜、希特勒一樣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不得翻身!”--肖宗友—「六四」死難者肖傑的父親 (肖傑的父親肖宗友、母親喬秀蘭均為「天安門母親」群體成員.

@美國人的檢討

一旦戰爭發生,只需要做一件事; 必須要獲勝,因為戰敗會帶來比戰爭裡最壞情況還糟的事情.--海明威(美國作家,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899–1961)--

Once we have a war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to do. It must be won.

For defeat brings worse things than any that can ever happen in war.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杜魯門的局限戰爭政策束縛了美軍的行動,大家都希望能夠避免戰爭或是早日結束戰爭,諷刺的是,以戰止戰往往是最快速有效結束戰爭並帶來和平的方法,如果在美軍越過38度線後, 一開始發現有中共軍隊入侵干預, 應該支持同意麥帥的主張, 及時果斷的轟炸鴨綠江上所有橋梁, 阻斷中共援助北韓的管道, 甚至不限制攻擊鴨綠江對岸軍事基地及交通運輸管道例如蘇聯米格機使用的空軍機場及鐵路公路橋梁,目的是讓中共軍隊及其補給無法大量進入北韓, 韓戰極可能會像麥帥原本預期的可以在1950年耶誕節前結束.也即是避免了日後美軍,聯合國軍,南北韓軍,中共軍隊及平民多少生命的損失. 從這觀點看來,難怪有部分美國人視杜魯門為叛徒 (Traitor).

"我沒能獲准轟炸鴨綠江上所有橋梁因此讓敵人持續補給卡車,軍火及其殺手"

"I was not allowed to bomb the numerous bridges across the Yalu River over which the enemy constantly poured his trucks and his munitions, and his killers."--克拉克將軍 -- ( General Mark Wayne Clark  1896-1984 , 韓戰後期的聯合國軍指揮官 ) 

我的認知為敵人一定由外交當局得知我們不會攻擊鴨綠江對岸的基地"

"My own conviction is that there must have been information to the enemy from high diplomatic authorities that we would not attack his home bases across the Yalu.- 范佛里特將軍 General James Van Fleet 1892-1992 -

"你參戰是為了勝利, 你不想參戰僵持不下而輸掉. 而我們卻被要求輸掉戰爭, 我們不被允許贏得戰爭 ""You get in war to win it. You do not get in war to stand still and lose it, and we were required to lose it. We were not permitted to win."

-- 史崔特梅爾將軍 General George Stratemeyer (1890 - 1969) --(1950年美國遠東空軍司令)  "這種對於使用可運用的軍事力量來阻止敵人進攻的限制,在我國歷史上,甚至據我所知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的 "  "Such a limitation upon the utilization of available military force to repel an enemy attack has no precedent,either in our own history, or so far as I know,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麥克阿瑟將軍 General MacArthur --  " 我感到軍事上的需要,必須要行使以下戰爭行動來化解敵人在鴨綠江以北的庇護

(1)  加強對中國的經濟阻斷   (2) 對中國的海岸做海運封鎖

(3) 解除對中國沿海地區及東北地區空中偵察的限制

(4 ) 解除對台灣中華民國武力有效對抗中國大陸的限制並提供後勤支援 "

-- 麥克阿瑟將軍 1951年4月19日在國會的告別演說  --

" Apart from the military need, as I saw it, to neutralize the sanctuary protection given the enemy north of the Yalu, I felt that military necessity in the conduct of the war made necessary –  (1)The intensification of our economic blockade against China.

     (2)The imposition of a naval blockade against the China coast.

(3) Removal of restrictions on air reconnaissance of China’s coastal area and of Manchuria.

(4) Removal of restrictions on the forc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Formosa, with logistical support to contribute to their effective opera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mainland. "-- General MacArthur's Address to Congress, April 19, 1951 -- 

" But once war is forced upon us, there is no other alternative than to apply every available means to bring it to a swift end. War's very object is victory, not prolonged indecision. In war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

 可是一但我們被迫捲入戰爭,就沒有其他只選擇,那就是用一切方法迅速結束戰爭。戰爭的唯一目標就是勝利,不是拖延不決。在戰爭中,勝利是無可替代的 !

 There are some who, for varying reasons, would appease Red China. They are blind to history's clear lesson, for history teaches with unmistakable emphasis that appeasement but begets new and bloodier war. It points to no single instance where this end has justified that means, where appeasement has led to more than a sham peace. Like blackmail, it lays the basis for new and successively greater demands until, as in blackmail, violence becomes the only other alternative.

有些人出於種種原因,想要姑息紅色中國。他們對歷史上清楚的教訓視而不見,歷史無庸置疑的告訴我們,姑息只會招致新的、更血腥的戰爭。從來沒有一次,結果證明了手段,姑息最終導致的不過是屈辱的和平。這就像勒索恐嚇信,它的後果規則就是不斷出現更新更多的需索,最後引來別無選擇的暴力衝突。"---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    Farewell Address to Congress 19 April 1951 麥克阿瑟將軍國會告別演說  ---

@韓戰的影響

When war begins, then hell opens. 戰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諺語-

The tragedy of war is that it uses man's best to do man's worst.

  - Henry Fosdick (美國牧師佛斯狄克 1878-1969) -

戰爭的悲劇在於人們耗用最好的來做最壞的事情 "

All war is a symptom of man's failure as a thinking animal.

所有的戰爭都是人類無法成為思考動物的一種症狀 "-- 約翰·史坦貝克(美國作家,196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02-1968) – - John Steinbeck (1902-1968) -

殺戮沒有高尚榮譽的方法, 毀滅沒有仁慈溫柔的方式. 除了結束; 戰爭中沒有美好的事物." There's no honorable way to kill, no gentle way to destroy. There is nothing good in war. Except its ending.- Abraham Lincoln (亞伯拉罕.林肯,美國第16任總統 1809-1865) -   對日抗戰及國共內戰後,中國民生凋敝,百廢待舉,國家急需休養生息.毛澤東卻執意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理由參加韓戰。矇騙中共軍隊及中國人民,“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是為了把朝鮮當作入侵中國的跳板。 保衛朝鮮就是保衛中國,保衛家鄉!如果美國佔領了朝鮮,中國就會面臨著‘唇亡齒寒’的危險。”事實上中共早就知悉美國杜魯門政府局限戰爭的立場.毛澤東用保家衛國的洗腦宣傳來欺騙誤導中國人民有參加韓戰的合理正當性. 毛澤東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視人命如草芥,把大量中國軍隊送上嚴峻血腥的朝鮮戰場和美國及聯合國為敵,造成慘重的傷亡. 由政治觀點看來,中國靠犧牲大量人員,換來戰後國際軍事強權地位提升.中國向蘇聯貸款約30億盧布(約7.5億美金),用於購買蘇聯的軍火武器,韓戰每年花掉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0%,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去進行這場戰爭.元氣大傷,犧牲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 受到國際社會孤立,陷入閉關鎖國的困境,經濟發展遲滯. 毛澤東進一步強化鞏固他的政治地位,進行瘋狂個人崇拜,殘酷鎮壓反革命及政治鬥爭,進行階級鬥爭並整肅異己,迫害知識份子,更加獨裁專制,日後進行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讓中國人民遭受悲慘浩劫,國家發展嚴重倒退.一直到日後鄧小平上台,走改革開放路線,才出現轉機.

美國布萊德雷將軍(Omar Nelson Bradley) 1951年在參議院軍事與外交關係委員會聯合聽證會 (Senate Committees on Armed Services and Foreign Relations) 作證時曾說如果把韓戰擴大延續至中國, 此戰略將會是“ 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This strategy would involve us in The wrong war,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and with the wrong enemy."-- Omar Nelson Bradley May 15, 1951 ( 1893 - 1981) –     反過來想,如果美國根本沒有意圖將戰爭擴大至中國,中共參戰難道不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呢?

   南韓成功的先由教育,社會,經濟發展現代化,再進展到政治現代民主化.漢江奇蹟形容南韓的快速的工業化 、科技進步、國民教育的提高、 城市化 、 現代化 、 民主化和國際化的進程.南韓目前已成為僅次於中國與日本之後的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為全球第十二大經濟體. 許多聯軍韓戰退伍軍人重返當年的戰場,看到自己拼死保衛的國家已經從廢墟中站起,都感到欣慰, 當年浴血奮戰的付出是值得的.一位韓戰退伍軍人說:“我們以前在這裡的時候,什麼東西都被摧毀了,漢城沒有幾個豎立著的建築物,少數依然站立的樓房,也被打得千瘡百孔。”  另一位韓戰退伍軍人說: “在北韓,我看到了貧窮,看到許多飢餓的孩子。而南韓,年輕、熱情、充滿朝氣、經濟強盛,比北韓要富裕很多。所以,這場戰爭有沒有意義? 值不值得打呢?值不值得拯救韓國,不讓它淪陷呢?答案是肯定的。”

"They don't call it "the Forgotten War" for nothing. Nobody remembers Korea."" 它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沒有人記得韓戰 "

-- Bill Williams,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威廉斯(1924-1998),美國空軍中校--

--"Forgotten by whom? Certainly not by those who were there," "We remember the night of the Nov. 27, 1950…. We remember the terrible fate of the 31st RCT. . . . We remember the rows of grotesquely frozen corpses …. We remember the breakout from Hagaru- ri We remember the rescue of 100,000 refugees "There's a great deal to remember,""It's not the forgotten war, for us."--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brigadier general Edwin Howard Simmons ( 1921 - 2007) –

“ 被誰遺忘? 當然不會被當時在場的人所遺忘, 我們記得1950年11月27日當晚; 我們記得第31團特遣隊的悲慘命運; 我們記得整排怪異扭曲結凍的陸戰隊屍體; 我們記得下碣隅里突圍戰; 我們記得援救了10萬名難民;有太多的記憶.對我們來說,它絕對不是被遺忘的戰爭 “- 美國海軍陸戰隊准將 賽門Edwin Howard Simmons, 1921-2007) -

" Because here in America, no war should ever be forgotten, and no veteran should ever be overlooked. And after the armistice, a reporter wrote, “When men talk in some distant time with faint remembrance of the Korean War,the shining deeds will live.” The shining deeds will live. "

"在美國,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應該被遺忘,沒有任何一位退伍軍人應該被忽視。停戰以後,一位記者寫道:“當在遙遠的某個時候人們談到逐漸淡忘的韓戰時,這些光輝事蹟將會隨之永世長存。”這些光輝事蹟將會永世長存。"

" But here, today, we can say with confidence that war was no tie. Korea was a victory. When 50 million South Koreans live in freedom -- a vibrant democrac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economie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repression and poverty of the North -- that’s a victory; that’s your legacy. " "此時此刻地我們可以有自信的說這場戰爭並非平局 ,韓戰是一場勝利 。當5千萬南韓人民生活在自由之中 - 生活在一個生機蓬勃的民主國度,生活在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之一,與北韓的壓迫和貧窮形成鲜明的對比時—那就是勝利,那就是你們的功績。"-- Obama at Ceremony for 60th Anniversary of Korean War Armistice 2013.07.31 –--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韓戰停戰60周年紀念儀式上的演講 –

北韓軍事目標沒達成,經濟落後,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封閉,愚民鎖國,殘暴極權主義,專制世襲獨裁的政權. 現又窮兵黷武,堅持發展核武,威脅發動戰爭,破壞區域和平. 

  " 美國對於台灣或是其他中國領土沒有掠奪計畫或野心. 美國此時並沒有意圖在台灣得到特權利益或是建立軍事基地. 也無意使用武力介入目前局勢. 美國政府將不會尋求參與介入中國內戰. 同理,美國政府將不會提供軍事援助或顧問給台灣的國民黨軍隊. "-- 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1月5日發表有關台灣的聲明 –

"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 predatory designs on Formosa, or on any other Chinese territory.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 desire to obtain special rights or privileges, or to establish military bases on Formosa at this time. Nor does it have any intention of utilizing its Armed Forces to interfere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ill not pursue a course which will lead to involvement in the civil conflict in China."" Similarl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ill not provide military aid or advice to Chinese forces on Formosa. "-- Harry S Truman, “Statement on Formosa,” January 5, 1950 –

蔣介石聽聞韓戰爆發說道: " 韓戰對於整個世界意義極大,蘇俄與美國勢不兩立, 衝突在所難免. 韓戰只不過是個導火索而已,但這根導火索勢將點燃東亞全面戰火.”“ 韓戰對於台灣更是只有百利而無一弊 ..... 我們面臨的中共軍事威脅,以及友邦美國遺棄我,與承認匪偽的外交危機,已因韓戰爆發而局勢大變,露出一線轉機." “ 今後韓戰發展如有利於南韓,亦有利於我國; 如韓戰演成世界大戰,不僅南北韓必然統一,我們還可以由鴨綠江,由東北,重返中國大陸.如果韓戰不幸而不利, 也勢必因此而提高美國及自由國家加緊援台,決不致任令國際共產黨渡海進攻台灣."

   台灣慶幸韓戰爆發,就如同國民黨的西安事變, 它拯救了風雨飄搖,搖搖欲墜,在崩潰邊緣掙扎的國民黨政權,金日成可說是意外了成為了台灣國民黨政府的救命恩人.1949到1950年初, 美國曾經向中共示好, 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攻佔國府首都南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 並沒有離開南京,而是堅持要留在南京美國大使館, 他曾經和中共高層秘密接觸, 表示美國可以不支持台灣的蔣介石政權 ,條件是中共必須不能接受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但是中共沒有接受,仍然一面倒向蘇聯.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1月5日發表聲明,美國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這項對昔日盟邦冷酷無情的聲明不啻是對國民黨政權落井下石. 意味著美國將袖手旁觀,不會介入干預中共軍隊進攻台灣.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國民黨政權顯得岌岌可危. 中共希望先解放台灣以後,金日成再發動韓戰,但是躊躇滿志,信心十足的金日成卻在未先通知中共的情況下發動戰爭. 韓戰爆發後莫斯科為了優先支援北韓而壓縮減緩了對中共的軍事援助,中共的解放台灣攻台作戰計畫因為缺少蘇聯的海空軍援助只好擱置延遲.(筆者認為蘇聯史達林並不想積極軍援中共而讓毛澤東佔領台灣,讓毛澤東迅速奪取台灣並不見得是符合蘇聯的利益) 韓戰爆發及中共蘇聯同盟的密切關係的確讓美國改變了對華政策及立場,不得不介入亞洲的反共產戰爭,派遣海軍第七艦隊讓台灣海峽中立化,阻止了中共揚言要血洗解放台灣 .

中共參戰更是讓國民黨絕處逢生的超大利多,韓戰爆發後, 麥克阿瑟將軍和南韓總統李承晚面對潰敗的戰局決定請求國民黨軍隊出兵援戰,在整個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前後三次表示願意派遣軍隊參加韓戰,協同美軍作戰及支援聯合國軍,意圖藉此重返中國大陸,但是受到美國國務院國務卿艾奇遜極力反對,美國擔心國民黨出兵將導致戰爭擴大且複雜化,而且美國盟國例如英國及法國為了自身在香港及中南半島的利益也強力反對,因此均遭美國婉拒.  韓戰爆發後,美國別無選擇,不得已只能重新支持原本意圖遺棄的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國民黨政權在美國的保護傘下,鞏固了蔣介石的獨裁政權及戒嚴統治,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在海外台灣人及台灣人民和民主進步黨不斷抗爭努力奮鬥下,逐漸進行日後的政治改革及民主自由化.

日本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下,經濟迅速發展;韓戰讓美國把日本當做後勤補給基地,韓戰的各種物資需求帶動了日本工業迅速復甦.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強權. 蘇聯則是除了日本以外韓戰的最大的贏家。它利用北韓和中國打了一場代理人的戰爭,削弱美國及西方力量,自己卻一直避免直接捲入, 在東方牽制了美國而減輕了蘇聯在歐洲的壓力。利用韓戰讓中共和美國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進行激烈的廝殺交戰,阻止了中美之間可能出現的和解.(筆者註:蘇聯空軍實際上有匿名穿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參戰,先後有12個蘇聯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6.7 萬人.人數最多時在1952年,兵力高達2.6 萬人. 美國知情但是也刻意隱瞞,原因是為了忌諱國內輿論反彈而要求和蘇聯直接對抗,因而造成戰爭升級.雙方只好有默契的心照不宣. 蘇聯空軍以中國東北遼寧省安東(1965年改名為現在的丹東)為基地,空中行動範圍被嚴格限制,只被允許在北韓西北部鴨綠江流入黃海地區,鴨綠江與清川江之間的“米格走廊"( Mig Alley)一帶上空作戰 ,以蘇聯第一代噴射式戰鬥機 -米格-15噴射戰鬥機(MiG 15)與美國F-86軍刀機(F-86 Sabre)進行空戰及攔截擊落美軍轟炸機,米格-15噴射戰鬥機首次參與空戰出現於1950年11月1日. 韓戰期間雙方空戰各有損失,美國F-86軍刀機損失224架,其中104架為空戰損失.蘇聯米格-15戰鬥機損失335架,其中319架為空戰損失. 據統計約有202名蘇聯飛行員於韓戰中陣亡;這數字是考證在中國東北旅順蘇軍烈士陵園墓碑所得到.)

後記 

I must study Politicks and War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ks and Philosophy.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k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k,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e. (12 May 1780)  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才有機會去學習數學及哲學,地理,博物學,造船學,航海術,商業和農業,這樣他的孩子才有機會去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編織和瓷器.--John Adams—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35—1826)是美國開國元勛、政治家、律師、外交官、作家,1797至1801年當選第二任美國總統。他是美國革命重要領導人,帶領美國從英國獨立.  

“War is a crucial, deeply ingrained part of human history. It has to be understood.”“ 我們必須要瞭解戰爭,因為它是深植在人類歷史上關鍵的一部分.”-- Margaret MacMillan(1943- )麥克米倫為加拿大歷史學家,國際關係專家;她目前為多倫多大學和牛津大學的歷史學教授.—

“Si vis pacem, para bellum” (拉丁文)“If you want peace, prepare for war!”“ 汝欲和平,必先備戰 ”;“ 如果你想要和平,先做好戰爭的準備 ”

-- Publius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 –(公元第4世紀西羅馬帝國時期軍事作家維蓋堤烏斯Publius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所著《論軍事》De re militari)中的一句拉丁名言)

"We make war that we may live in peace. -Aristotle- "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It is not enough to win a war;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organize the peace.贏得戰爭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組織和平."-亞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

"All wars are civil wars because all men are brothers.所有的戰爭都是內戰,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兄弟姐妹。"-弗朗索瓦·費奈隆(Francois Fenelon1651~1715)-是法國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代表.  

" There is nothing so likely to produce peace as to be well prepared to meet an enemy.製造和平最可能的方式就是充分的準備以面對敵人"

-- 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 -- (喬治·華盛頓, 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國父) –

"If we don't end war, war will end us."如果我們不結束戰爭,戰爭會結束我們。H.G. Wells威爾斯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通稱H·G·威爾斯(H. G. Wells),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和概念對該領域影響深遠,成為了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威爾斯被稱作「科幻小說界的莎士比亞」。

" It is an unfortunate fact that we can secure peace only by preparing for war.這是個令人遺憾的事實,那就是我們只能靠準備戰爭來確保和平."

-- John F. Kennedy (1917–1963)( 約翰·甘迺迪;美國第35任總統) –

"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英格蘭期盼每個漢子都恪盡其責 ”-- Horatio Nelson(1758-1805 霍雷肖·納爾遜 )--

納爾遜是英國傑出的海軍中將及軍事家,這句指令是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在特拉法加戰役開始前,通過其旗艦勝利號戰艦(HMS Victory)發出的訊號。1805年10月21日發生的特拉法爾加海戰 (Battle of Trafalgar) 為拿破崙戰爭裡的決定性海戰,它是19世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戰, 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遭受毀滅性打擊. 它改變了19世紀之後的歷史軌跡,拿破崙被迫放棄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英國的勝利使得其控制了海洋。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鞏固,也開展了100年的號稱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納爾遜將軍在此戰役中壯烈陣亡.

"The essence of war is violence. Moderation in war is imbecility."

“ 戰爭的本質是暴力,戰爭中的溫和節制就是低能愚蠢“

“ I am not for war, I am for peace! That is why I am for a supreme Navy....... The supremacy of the British Navy is the best security for peace in the world...... ““ 我並不是追求戰爭,我愛好和平 ! 因此我追求至高強大的海軍 …

 優勢至高無上的英國海軍是世界和平最佳的安全保障 … " -- 海軍元帥約翰·阿巴斯諾特·「傑基」·費雪,第一代費雪男爵(Admiral of the Fleet John Arbuthnot "Jacky" Fisher, 1st Baron Fisher,1841-1920)-- 英國海軍元帥 John A. Fisher是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最傑出的改革家和行政長官之一,他對英國海軍各個领域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改革,藉由他的努力,英國海軍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確保海上優勢,進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If you want to stop war, you gather such an aggregation of force on the side of peace that the aggressor, whoever he may be, will not dare to challenge.”-- (1934) 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 “要避免戰爭,你要集結一股和平的力量,使侵略著,無論他是谁,會因此卻步,不敢挑戰這股集結的和平勢力…”

"Appeasement is feeding the crocodile, hoping he will eat you last." 姑息政策就像餵食鱷魚,期望它最後才吞食你

"War is horrible, but slavery is worse."戰爭是可怕可憎的,但是作為奴隸更為悲慘 “You were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war and dishonor. You chose dishonor and you will have war.”你在戰爭和屈辱中選擇,你選擇了屈辱並且帶來了戰爭. - Winston Churchill  溫斯頓 邱吉爾-  “ England has been offered a choice between war and shame. She has chosen shame and will get war.”英國曾經在戰爭和羞辱之間做抉擇,她選擇了羞辱.她也將會得到戰爭.– Churchill’s remark after Chamberlain returned from signing the Munich pact with Hitler-  - 邱吉爾對於張伯倫和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定後的評論 –

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1938年9月29日-9月30日)是英國、法國、納粹德國、義大利四國領袖──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召開的會議。英法為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簽署慕尼黑協定而犧牲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協議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Sudetenland)「轉讓」給德國,出賣了沒有權力出席的捷克斯洛伐克利益,是一項綏靖姑息(Appeasement)政策。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表示拒絕該協定,但英法表示,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同意,那麼英法就沒有義務協防捷克。最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妥協,同意割讓領土。希特勒在這次會議上曾聲稱,蘇台德地區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張伯倫對此毫不懷疑,回到倫敦下飛機的時候,還對群眾得意洋洋的宣稱,他帶回來「這一代人的和平」” I believe it is peace for our time."。英法兩國害怕戰爭而把捷克斯洛伐克當作犧牲品,用來換取德國不發動戰爭。然而,他所謂的「和平時代」只持續了半年,希特勒卻食言,納粹德國在1939年3月就侵佔併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1939年9月1日,德國就以閃電戰突襲進攻波蘭, 9月3日英、法兩國不得不正式對德國宣戰。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日後“慕尼黑”成為以自私目的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行為,失敗綏靖政策的代名詞。  綏靖主義又稱綏靖政策(Appeasement), 或譯為姑息主義,是一種外交政策,對極權政權的侵略擴張戰略做出政治和經濟上的讓步,姑息、退讓,犧牲別國的利益以避免戰爭衝突, 試圖換取暫時的和平與茍安的妥協政策。

For the second time in the lives of most of us we are at war.

Over and over again we have tried to find a peaceful way ou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ose who are now our enemies.

But it has been in vain. We have been forced into a conflict.

For we are called, with our all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a principle which, if it were to prevail, would be fatal to any civilized order in the world.

It is to this high purpose that I now call my people at home and my peoples across the seas, who will make our cause their own.I ask them to stand calm and firm and united in this time of trial.The task will be hard. There may be dark days ahead, and war can no longer be confined to the battlefield.But we can only do the right as we see the right, and reverently commit our cause to God.If one and all we keep resolutely faithful to it, ready for whatever service or sacrifice it may demand,then, with God's help, we shall prevail.-- King George VI Speech –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Germany – September 3, 1939 --在我人生當中,這是第二次進入戰爭.我們一再試著和敵人求和並彌平爭議,但是徒然無功.我們被迫進入衝突,如果敵人得逞,將會對世界文明秩序造成致命打擊.在此使命下,我召喚海內外以此為念的國民,在這考驗的時刻,冷靜堅定團結.任務是艱難的,眼前將有黑暗的日子.戰爭將不會侷限於戰場。但是我們只能把持方向,盡其在我,虔诚執行.只要我們保持信心,準備承受任何任務和犧牲 在上帝保佑幫助下,我們終將勝利.

-- 英國國王喬治六世(1895-1952)於1939年9月3日對德國宣戰演講 –

Victory at all costs,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 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Winston Churchill  Speech in House of Commons, 13 May 1940

必須不計代價及恐懼獲取勝利,不管路途多艱辛,時間多漫長; 因為沒有勝利就沒有生存.溫斯頓 邱吉爾1940年5月13日在下議院演講 . 邱吉爾曾經於1940年至1945年及1951至1955年間,兩次出任英國首相,於第一個任期內領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合美國等同盟國對抗軸心國,並取得最終勝利。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 

“The true soldier fights not because he hates what is in front of him, but because he loves what is behind him.”真正的士兵作戰不是因為他痛恨面對的敵人,而是他深愛在他背後的人”–G.K. Chesterton 卻斯特頓 ( 1874- 1936,英國作家、文學評論者以及神學家 ) –

“You can have peace. Or you can have freedom. Don’t ever count on having both at once.”你可以擁有和平也可以獲得自由,但是別期望你會同時得到它們. ”Robert A. Heinlein ( 羅伯特·安森·海萊恩1907-1988,美國科幻小說作家)

“Americans, indeed, all free men, remember that in the final choice a soldier's pack is not so heavy a burden as a prisoner's chains.””美國人,乃至所有的自由人,要記住最後的抉擇,士兵的背包還是沒有比囚犯的枷鎖負擔沉重.” “ Morale is the greatest single factor in successful wars.”“ 士氣是成功戰爭中最重要的單一要素 “-- Dwight D. Eisenhower –Dwight D. Eisenhower(1890-1969)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 美國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53至1961年間擔任美國第34任總統. 

“ If we lose freedom here, there is no place to escape to.This is the last stand on earth.”“ 如果我們在此失去自由,將沒有地方可逃.這裡就是我們在地球最後的立身處.”“ If the justice is brave enough, the devil will lose his power " " 如果正義足夠勇敢,邪惡就會失去力量 "“ We know only too well that war comes not when the forces of freedom are strong, but when they are weak. It is then that tyrants are tempted.”

 “我們很清楚當自由力量大時,戰爭不會來臨,反而當自由力量衰弱時,獨裁暴君會受到誘惑發動戰爭.”- Ronald Reagan 羅納 雷根(1911-2004),美國第40任(1981-1989)總統 -

“ We don't want them to go to war, but when we're weak at home, when we don't stand up for our military, the risk of war increases when deterrence fades.”“ 我們不想讓年輕人走向戰爭,但是如果我們軟弱在家,無所作為;當我們不挺身而出,支持擁護我們的軍隊,當嚇阻威懾的力量衰退,戰爭的風險就會增高."-- Mike Pompeo ( 1963- ) 邁克·蓬佩奧,美國第70任(2018-2021)國務卿 -

Does Ukraine want a war - no. But is she ready for it – yes,”

“ 烏克蘭想要戰爭嗎? 不,我們不要.我們已經準備好開戰嗎? 是的,我們已經準備好開戰 ! ”-- Volodymyr Zelensky 澤倫斯基(1978-  ) -- 烏克蘭第6任總統, 2021年4月對於俄羅斯於2021年3月底於烏克蘭東部邊境重兵集結12萬部隊的談話.

“ The Fight is Here;I Don't Need a Ride,I Need Ammunition“

-- Feb. 26, 2022 –Ukraine's Zelensky in response to U.S.'s reported evacuation offer “ 戰鬥在這裡;我需要的是軍火,不是撤離 " 烏克蘭總統 澤連斯基拒絕美國政府願意幫助烏克蘭總統撤離的建議

"Of course, I want this war to end soonest, but we will fight, our morale is strong.This is our land, and we will not let our opponent take part of it or destroy it," he said."We will fight till the end," he added."Every person is afraid of being killed, the difference is whether one dies with dignity or without it."" 我當然希望戰事盡快落幕,但是我們會奮戰到底,我們的士氣高昂.這是我們的領土,絕不會讓敵人將魔爪伸進來或摧毀它,每個人都害怕被殺,區別在於是有尊嚴地死去,還是沒有尊嚴地死去。"- 烏克蘭軍方發言人 Yuriy Ignat (伊格奈特) March 23, 2022 –

"If Russia stops fighting, the war ends. If Ukraine stops fighting, Ukraine ends.""如果俄羅斯停止戰鬥,戰爭就結束.如果烏克蘭停止戰鬥,烏克蘭就滅亡"  - Secretary of State Blinken美國第71任國務卿布林肯2022年9月23日-

如果中共停止發動台海戰爭,戰爭就結束.如果台灣停止戰鬥,台灣就不復存在."

筆者 2023年3月2日-

“ War might well be folly, but the greater folly is to wish away the curse by refusing to give it thought and attention, as if in so doing, war might leave us be, forgetting us perhaps. ”" 戰爭也許很愚蠢,但是更愚昧的是,拒絕思考和關注想擺脫戰爭這個詛咒,以為只要無所作為,一廂情願的以為戰爭就會遠離而遺忘我們 ." -- Michael Pezzullo (1964 -   ) -- 澳洲內政部秘書長裴佐洛於2021年4月針對台海局勢所發表的談話.

Since Taiwan’s democratisation over thirty years ago,the world has seen fit to promote a so-called “status quo”in which Taiwan’s friends pretend it isn’t a real country,while Taiwan pretends its problems will disappear, if given enough time.-- Simon Leitch— 自從超過30年前的台灣民主化,世界習慣於台灣保持現狀.台灣的朋友假裝她不是真正的國家,而台灣人則假裝相信,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台海問題就會消失. Simon Leitch曾經是澳洲昆士蘭葛瑞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國際關係講師

“ 邱國正對兒子說過的一句話,「一旦台灣發生戰爭你只有兩個選擇,一個在家裡等老爸光榮回來,一個到戰場上去找你老爸的屍體」;「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他們要打多少天,我們就奉陪多少天」「我們備戰, 但我們不求戰 ; 我們應戰, 我們不避戰 !」”

「軍人理念是避免發生戰爭,但不是一味逃避,備戰不求戰,但要應戰不避戰」「一旦作戰,台灣或許有因戰而亡的將士,但我們絕對不會有未戰而降的官兵!槍聲一響,只有亡將,沒有降軍」- 邱國正(1953- )中華民國第34任國防部部長 -Fac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ina threat: Showing weakness is provocation. The real provocation is a show of weakness.What really constitutes a "provocation" to China is the existence of Taiwan. Every morning when Taiwan wakes up, China feels offended 面對中共的威脅,台灣不只該加強軍事能力,更要加強戰鬥意志.面對中共威脅,展現力量絕對不是挑釁,示弱才是挑釁. 對中國來說的挑釁是台灣的存在.每天早上當台灣醒來,中國就會感覺被冒犯惹惱.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 1948- )2023-4-29 

"There're many, many complex factors that would play into a PRC decision to attempt to unify Taiwan by force to the mainland itself, and I think it requires constant vigilance,"“ 中國可能犯台時間點非常難預測,其中牽涉太多複雜因素,需要永遠保持警覺。”" If war were to break ou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t would require a comprehensive effort to defend throughout the battle space beginning in the straits themselves, to the beaches, and then from mountain pass to mountain pass, and Taiwan must make itself a hard-to-target dynamic force that can spur society to defend itself,  若台海爆發戰爭,要靠全面综合性的努力才能在戰場上從頭到尾防禦,包括一開始的台灣海峽,再到海岸線、一道道山隘口。台灣必須把自己變成難以鎖定的動態軍隊,必要情況下要能鞭策出動整體社會一起加入防禦作戰。” U.S. Pacific Fleet Commander Admiral Samuel J. Paparo. April 5, 2022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海軍上將 -

 如果台灣不幸在中共軍事入侵台灣的戰爭中戰敗, 淪落為中共的佔領統治.我可以用英國小說家喬治·歐威爾在其小說 1984 描述的文句來形容台灣人未來悲慘絕望的情況.“ 如果你想要未來的景象,想像靴子踩踏在人的臉上-- 永遠 踐踏在你臉上 “

“If you want a picture of the future, imagine a boot stamping on a human face ForEver.”-英國小說家,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1903-1950)的小說1984-

“The future cannot be predicted, but futures can be invented, 未來無法預測,但是可以被創造”- --Dennis Gabor--(丹尼斯·蓋博丹,1900~1979),英國籍匈牙利裔物理學家,因發明全像攝影(holography)而獲得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幾世紀以來的戰爭都不是出自於憤怒、意外等,而是出自「樂觀」。無論是普丁對烏克蘭、哈瑪斯對以色列或韓戰,一次又一次顯示,對於速戰速決與勝券在握的樂觀想法全都是錯的。"台灣備戰程度越高,戰爭就越不會發生" "歷史已驗證,獨裁者越是認定我們孱弱或姑息,就越有侵略性" --博明2024--. 博明引述澳洲歷史學者所言指出,「任何增加樂觀看法之事,都是導致戰爭的原因;任何抑制樂觀看法之事,都是帶來和平的原因」  為了維護和平,台灣眼前的任務,就是應盡其所能地削弱習近平之「樂觀看法」。--2023/11/09 美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 Matthew Pottinger(1973- ) –於台北安全對話演說--

  韓戰是一場極為血腥殘酷的近代戰爭.戰爭嚴重踐踏了人性和生命價值.筆者認為韓戰是個高潮迭起,局勢瞬息萬變,過程變化難測的戰爭. 漢城作為一個國家南韓的首都,在戰爭過程九個月期間內四次易守,這在歷史上可說是極為罕見.吾人可以由其戰爭歷史過程學到許多經驗和教訓. 韓戰對於許多參戰國家來說可以說是不堪回首. 難怪它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

人類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戰爭歷史,不論戰爭的理由和藉口為何;紅顏問題,鴉片問題,足球爭端問題,部落種族問題,民族仇恨問題,宗教信仰問題,意識形態問題,領土問題,爭奪權位內戰,爭奪戰略資源如石油問題,反恐怖主義戰爭. 戰爭可以算是人類最野蠻殘暴行為的極致化,在戰爭的名義下,所有的行為都被合理化, 竭盡所能有效率的殺戮取代了可以溝通的語言,人類的光明面被遮蔽,人性和生命價值被嚴重踐踏侮辱.  人類是種會重複犯錯的動物;尤其是獨裁者更是如此. 歷史必須記取! 遺忘歷史的教訓的人很容易被歷史的洪流所吞噬. 民主國家並不能保證不犯錯;不會發動戰爭.但是因為它有制衡機制,可以大大降低誤判局勢的機會.

和平並不能期待或依賴敵人的糖衣承諾及虛假謊言,而必須建立在自己具有捍衛自由民主普世價值生活方式的堅定立場及實力.預防戰爭及確保和平的最有效方法為自身必須具備足夠強大的嚇阻軍事力量及團結的民心士氣.由歷史的經驗,戰爭的發生通常是在人們預期之外.台灣的國民必須保持敵我危機意識及保衛國家的決心.中共軍頭習近平對解放軍的談話曾說過:“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國軍也應該深悟其理,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洞察機先,超前部署,厚植國力,加強建軍備戰.將台灣在軍事上建設成為東方的以色列. 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有明訓。敵人並不可怕, 最可怕憂心的是對敵人的謀略企圖缺乏認知及喪失危機意識.

  台灣是個自由民主的國家,愛好和平和憎惡戰爭是我們的天性. 但是一旦面臨窮兵黷武,專制極權的敵人虎視眈眈,蠻恨霸道的強加侵略戰爭於我們, 台灣人別無選擇,責無旁貸,必須團結起來,挺身而出為捍衛自己的民主自由政治制度,司法獨立,新聞自由,公民權利,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 保護身家財產,避免遭受奴隸宰割而奮力背水一戰. 還有少數人懷著一國兩制,和平共存的無知天真幻想,由歷史實證經驗證明,現實上對於中共來說,只會有一國一制,那就是共產黨極權專制.   目前的習近平就像當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納粹德國的希特勒,打著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口號,利用民族主義,以軍國主義積極向外擴張侵略 ."解放軍沒能力攻台””中共目前無能力犯台”,我們要視這些論述為危險的糖衣毒藥, 輕敵和驕兵是失敗的前奏. 吾人絕對不能忽視敵人的企圖心.人助自助者,自己的國家要靠自己救.和平的背後沒有實力作後盾是很脆弱虛幻不可靠的.唯有自己做好戰爭的充分準備,才是確保和平的最有效保障.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ff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韓戰  @志願軍的“禮拜攻勢" 周期律    "我對占領土地沒有興趣-- 我只想多殺傷敵軍 "-- 李奇威將軍 -- "I am not interested in real estate -- just killing the enemy "-- Ridgway
共軍再度攻陷漢城   聯軍11月24日再次發起攻勢後,遭到中共大規模軍隊的迎頭痛擊,這時麥克阿瑟轉而驚慌失措,匆匆下達全線撤退命令。此舉造成美國朝野人心惶惶,美軍也遭到從未有過的大潰敗。美國國內一片悲觀認定美軍陸軍第七師與海軍陸戰第一師註定要被殲滅.   從11月7日到12月24日,聯軍敗退,共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韓戰 長津湖大突圍撤退(長津湖戰役)( The 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Chosin Reservoir Breakout,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 or The Changjin Lake Campai
韓戰始末與省思 (2/7)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 —韓戰釜山保衛戰 " 挺住或戰死 ! Stand or Die ! "-- 26 July 1950, Walton Harris Walker (December 3, 1889 – December 23, 1950) --( 華克將軍
韓戰始末與省思 (1/7)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韓戰  " 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 一群被遺忘的人."- 哈金(1956-  )的小說: 戰廢品 (War Trash}--  " 「FREEDOM IS NOT FREE」" " 「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 」 "   -- 被遺忘的戰爭(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韓戰  @志願軍的“禮拜攻勢" 周期律    "我對占領土地沒有興趣-- 我只想多殺傷敵軍 "-- 李奇威將軍 -- "I am not interested in real estate -- just killing the enemy "-- Ridgway
共軍再度攻陷漢城   聯軍11月24日再次發起攻勢後,遭到中共大規模軍隊的迎頭痛擊,這時麥克阿瑟轉而驚慌失措,匆匆下達全線撤退命令。此舉造成美國朝野人心惶惶,美軍也遭到從未有過的大潰敗。美國國內一片悲觀認定美軍陸軍第七師與海軍陸戰第一師註定要被殲滅.   從11月7日到12月24日,聯軍敗退,共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韓戰 長津湖大突圍撤退(長津湖戰役)( The 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Chosin Reservoir Breakout,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 or The Changjin Lake Campai
韓戰始末與省思 (2/7)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 —韓戰釜山保衛戰 " 挺住或戰死 ! Stand or Die ! "-- 26 July 1950, Walton Harris Walker (December 3, 1889 – December 23, 1950) --( 華克將軍
韓戰始末與省思 (1/7) 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韓戰  " 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 一群被遺忘的人."- 哈金(1956-  )的小說: 戰廢品 (War Trash}--  " 「FREEDOM IS NOT FREE」" " 「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 」 "   -- 被遺忘的戰爭(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談戀愛,應該讓人快樂,而不是讓人焦慮不安。有些人愛得輕鬆自在,而有些人卻像在打一場戰爭,充滿猜忌與不安。其關鍵不在「愛」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愛」。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把愛情當作全部,過度依賴對方的回應來獲取安全感,導致戀愛變得疲憊。真正健康的關係,應該是讓彼此自在,而不是用控制來確認愛。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談戀愛,應該讓人快樂,而不是讓人焦慮不安。有些人愛得輕鬆自在,而有些人卻像在打一場戰爭,充滿猜忌與不安。其關鍵不在「愛」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愛」。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把愛情當作全部,過度依賴對方的回應來獲取安全感,導致戀愛變得疲憊。真正健康的關係,應該是讓彼此自在,而不是用控制來確認愛。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這篇描述了兩位男主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由於社會的不接受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一段忐忑不安的關係。其中涵蓋了許多情感和價值觀的辯論,以及對同志議題的反思和探討。同時揭示了同志在當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什麼是世界上,男人與女人、窮人與富人、白人與黑人、死人跟活人、大人與小人,有關係的人與沒關係的人,有山靠的人與沒山靠的人的共通點?  有一點是,在不同的文化歷史脈絡中,以感性或理性理解世界,而終究必須在夜深人靜時回答:「為何而生?」  「真正的英雄是沒有弱點的。」  英雄,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沒人想過在漢南洞的一夜對峙,會將韓國拉進十幾年的無民主深淵,爾後還需依靠民主化運動,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才得到今日的自由。那一夜哪怕只有一人改變了想法,都可能造就不同的黎明,無論是守護民主抑或是反叛,需要的都是一股眾志成城的氣魄。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這篇描述了兩位男主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由於社會的不接受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一段忐忑不安的關係。其中涵蓋了許多情感和價值觀的辯論,以及對同志議題的反思和探討。同時揭示了同志在當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什麼是世界上,男人與女人、窮人與富人、白人與黑人、死人跟活人、大人與小人,有關係的人與沒關係的人,有山靠的人與沒山靠的人的共通點?  有一點是,在不同的文化歷史脈絡中,以感性或理性理解世界,而終究必須在夜深人靜時回答:「為何而生?」  「真正的英雄是沒有弱點的。」  英雄,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沒人想過在漢南洞的一夜對峙,會將韓國拉進十幾年的無民主深淵,爾後還需依靠民主化運動,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才得到今日的自由。那一夜哪怕只有一人改變了想法,都可能造就不同的黎明,無論是守護民主抑或是反叛,需要的都是一股眾志成城的氣魄。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