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到現在,新聞媒體常常會報導許多令人心痛的虐童事件,施虐者不只是保母或幼兒園老師,有時是自己的親人甚至是父母。
我一直認為,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陪伴,尤其是來自父母的陪伴。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這個主題。
最近幾年,有一些虐童的案件,看到新聞的時候總覺得特別心疼,那麼可愛的年紀本該被好好保護與照顧,卻遇上如此殘忍的對待,這讓我深深思考,做為父母應該怎麼樣才算盡到了責任?
今天的話題是:「如果父親每週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到12個小時,就應該取消『爸爸』這個稱謂,你支持嗎?」
我們先不要拿極端例子來討論,而是聊聊日常中比較普遍的狀況。我身邊確實有一些朋友,他們認為只要賺錢養家就好,照顧孩子的事交給太太就行了。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我父親是個警察,小時候下課回家,總是很難見到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執勤,陪伴我們的時間大多是媽媽負責。但我印象深刻的是,每當我有課業上的問題去問他,他總是盡心盡力地回答,即使他人在外頭工作,我打電話到他值班的地方,他也會耐心地透過電話教我怎麼解題。
後來長大了,父親有一天說他想把重心重新放回家庭,開始過朝九晚五的生活,雖然這讓我感受到他更多的陪伴,但當時我們已經逐漸長大,有時候反而不知道可以跟他聊什麼。我記得更早一點時,有次我想跟他聊聊綜藝節目、藝人這類的話題,他卻只淡淡地回了一句:「這沒什麼好聊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我漸漸覺得跟他只能聊些比較正經的話題,無法輕鬆地分享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這也成為我們之間某種距離的原因。
一直到現在,我自己結婚生子後,才逐漸開始重新了解我父親。一次過年聚會,叔叔告訴我爸爸過去有很多很厲害的事蹟,建議我親自問他。後來我真的這麼做了,也藉此慢慢了解他的成長過程、工作經歷,以及他跟媽媽是怎麼認識的。我發現,重新認識父親的過程,不只是讓我更懂他,也讓他更懂現在的我。
成為爸爸後,我每天都過著睡眠不足的日子,雖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也沒有缺少什麼。我慶幸自己選擇規律上班,下班有時間陪伴孩子,替他洗澡,陪他玩耍,一起吃飯聊天。我覺得會想討論這個題目的人,也許在現實生活中,他可能想透過這種標準去提醒父親們,我認為,一週陪孩子12小時不只是一個最低標準,而是一種從心底出發的渴望與責任。
一旦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那些時光就再也無法追回,畢竟人生無常,沒有人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
所以,我支持的角度是:每位做爸爸的人,都應該盡可能地陪伴孩子,因為這不只是義務,更是一種幸福的權利。
這是我的看法,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如果喜歡這個節目,歡迎訂閱並分享,我的頻道每週更新,我們下次見。耶穌愛你,定意賜福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