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從貿易戰開始的 | 我們能做些什麼?】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從貿易戰開始的 | 我們能做些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這是一場戰爭,它長得不一樣

美國總統川普在 2025 年初再次上任,隨即宣布大幅加徵進口商品關稅,聲稱這樣可以「讓美國重新偉大」。


然而,結果卻是全球市場劇烈震盪——物價飆漲、股市下跌、各國政府連番抗議。


「這會不會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我想了很久,說不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但我越來越相信: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場戰爭,它可能不是從槍聲開始,而是從一張關稅清單、一紙禁令、一次制裁聲明開始的。



戰爭的樣子,正在改變

我們習慣用過去的方式想像戰爭——炮火、軍隊、坦克、空襲。

但在這個時代,對抗可以是無聲的,冷到沒有硝煙,卻讓人無處可逃。


像是——

禁止出口晶片; 切斷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 或是像川普這樣,對進口商品課以高額關稅,讓企業無法生存。

這些手段不會讓人流血,卻會讓人失業、讓企業倒閉、讓家庭餐桌上的食物變少。

它們不宣戰,卻早已啟動戰爭的機制。



經濟變成了新的戰場

從總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川普的貿易政策可能帶來的風險包括:

  • 通膨升溫(因為進口變貴)
  • 經濟成長放緩(貿易受限、企業營收下滑)
  • 失業上升(產業鏈受衝擊)
  • 全球供應鏈混亂(其他國家報復性關稅或出口禁令)

最可怕的,是這些問題可能同時發生,形成「停滯性通膨」:經濟停滯、物價上升、民眾生活困難。


世界正在慢慢分裂

我們正在見證——


各國開始選邊站,企業重組供應鏈,資金重新流動,區域經濟陣營悄然成形。

貿易不再只是互利共贏,而是談判的武器;

信任不再是國際常態,而是一種奢侈品。

這些跡象,讓人想起過去兩次世界大戰前的局勢——

只是這次,武器不再是槍,而是晶片、糧食、能源、貨幣與制裁。



那我們呢?我們能做什麼?

我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外交官。我只是個認真觀察世界的人。 但在這樣的時代,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還有準備自己的空間。


這裡是我想提醒自己,也想分享給大家的幾件事:

1. 看懂世界,不被情緒帶走

學會分辨新聞背後的角度和利益。

你不必是分析師,但可以問:「這個政策對誰有利?誰會受傷?」 讓自己保持清醒,才有預判風險的能力。


2. 顧好自己的生活韌性

準備一些應急資金、儲備基本物資,練習簡單生活。


3. 關心彼此,不被焦慮隔離

願意傾聽、願意分享、願意說一句「我懂你在擔心什麼」。

在這樣動盪的年代,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意見一致,而是彼此陪伴。


4. 做一個有意識的公民

看懂政策、關心選舉、參與公共討論。

沒有哪一場歷史轉折,是靠沉默守住的。



最後想說

也許我們真的正見證一場新型態的戰爭開始。

但只要它還沒有變成全面性的毀滅,我們就還有選擇與準備的空間。

你不必懂每件大事,但不要放棄思考;

你可以焦慮,但也可以溫柔地照顧自己與身邊的人。

我們也許只是很普通的人,但仍然可以在別人的生活裡,成為一道光。

願我們在混亂與不安中,彼此照亮。





avatar-img
記憶體小姐的碎碎念
0會員
18內容數
我來自工程背景,日常的語言是數據、邏輯、專案進度。 但在那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理性之後, 還是有一些東西,無法被計算—— 這裡是我偷偷開的一個小房間, 寫詩、寫散文、寫那些微弱卻真實的時刻。 如果你也曾在生活裡被某句話、某個人、某種氣味輕輕碰觸過, 歡迎走進來,和我一起感受這些柔軟的事物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2025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上任,沒過多久就在4月祭出大規模的新關稅政策。一時間,全球股市大跌、物價暴漲,媒體甚至用「經濟大恐慌」來形容這波風暴。 但這波看似失控的操作,真的是亂來嗎? 不,這其實是一場「大人版的心理遊戲」。川普正在玩一個叫做「重複賽局」的策略遊戲,而這場遊戲,跟我們小時候玩的
2025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上任,沒過多久就在4月祭出大規模的新關稅政策。一時間,全球股市大跌、物價暴漲,媒體甚至用「經濟大恐慌」來形容這波風暴。 但這波看似失控的操作,真的是亂來嗎? 不,這其實是一場「大人版的心理遊戲」。川普正在玩一個叫做「重複賽局」的策略遊戲,而這場遊戲,跟我們小時候玩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