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

關於死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國中讀到前世今生這本書的時候,我便開始害怕死望之後那種無意識狀態、自我消失、與外在所有一切斷絕關聯的狀態自我完全消滅的狀態。

這種完全消滅的狀態讓我恐懼,為何恐懼? 細細想來,我害怕「完全無法感知自己的存在」,也希望他人可以記得曾經有我這個人的存在,所以立書、論述,可以讓幾代人知道曾有過這麼一個人,他的想法如何,他的思想如何影響著某個時間世界(或一部分人的世界)的運作,這樣應該是我最期待死亡前可以做的事情。再不然,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記得我,兒子女兒會懷念父親曾經如何的教導、訓斥、陪伴、同歡等事,作為一個特定角色在特定的人心中留存下一個好的印象。

這裡說的是正向的影響,我希望自己可以對他人有正向的影響。這正向的影響是否為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帶給我的價值觀呢? 想必是如此的吧! “做個有用的人! ” 、“尋找你自身的價值” 這些話,從小到到充斥耳邊已經不曉得聽過多少遍,也不曉得究竟有多少人對著我們說過。世界對於一個人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的期待,這也影響到我們面臨死亡時的想法。

假設如果我完全對自己沒有期待,我還會害怕死亡嗎? 很有可能不會,甚至會讓我產生一種「活著有什麼意義?」的懷疑。我的許多來訪者曾經有過這種想法,這一部分是因為當下的他們已經失去對"活著"的期待,我之所以說「當下」,是指這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有機會可以改變,有些時候的確會喪失那種對未來的、對自己的期待感,但臨床上常看到的是這種狀態並非一直存在不便,「狀態」改變也是經常發生的事。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都有期待(對未來的想望),有時候這些對未來的想望會不見,但它不會永遠消失。因此,話說回來,世界的價值觀影響我們,讓我們有所期待,而讓我們對自身有所期待,則是一個讓個體存活下去的動力,更甚者是推進世界改變的動力(至於改變究竟會往好的方向或朝不好的方向則很難界定,光是判斷是好是壞,都無法隨意給出一個話語)。

avatar-img
荒煙漫草有方圓
0會員
5內容數
小花園坐落於荒煙漫草中,依著方圓排序雜亂的生活所思、所感、所讀、處境及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荒煙漫草有方圓 的其他內容
當下的體驗若無法被覺察,所經驗到的只是一團無意義的影像、聲音或其他的感官刺激(渾沌的元素)。若這些體驗被個體注意到,它便有機會成為些什麼讓個體日後有機會被運用。這樣的機制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當下聽到了一些話,這些話讓我產生憤怒的感覺,我要可以去辨識我的那種感覺是憤怒,「憤怒」一詞被用來指稱「那種感覺
從一個小小的問題開始一場自我探索旅程 2025.03.07更新 "讀書心得應該一邊讀一邊記錄,還是全部讀完後再記錄?" 這個問題源於擔心如果不邊讀邊記,可能會錯過許多值得記錄的內容。 這問題反映出我對自身完美的要求,卻對自己記憶和理解能力缺乏信心,懷疑自己能否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追求正確
當下的體驗若無法被覺察,所經驗到的只是一團無意義的影像、聲音或其他的感官刺激(渾沌的元素)。若這些體驗被個體注意到,它便有機會成為些什麼讓個體日後有機會被運用。這樣的機制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當下聽到了一些話,這些話讓我產生憤怒的感覺,我要可以去辨識我的那種感覺是憤怒,「憤怒」一詞被用來指稱「那種感覺
從一個小小的問題開始一場自我探索旅程 2025.03.07更新 "讀書心得應該一邊讀一邊記錄,還是全部讀完後再記錄?" 這個問題源於擔心如果不邊讀邊記,可能會錯過許多值得記錄的內容。 這問題反映出我對自身完美的要求,卻對自己記憶和理解能力缺乏信心,懷疑自己能否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追求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