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小小的問題開始一場自我探索旅程
2025.03.07更新
"讀書心得應該一邊讀一邊記錄,還是全部讀完後再記錄?"
這個問題源於擔心如果不一邊讀書一邊記錄,可能會錯過許多值得記錄的內容。
這問題反映出我對自身完美的要求,卻對自己記憶和理解能力缺乏信心,懷疑自己能否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追求正確性的我,同時又渴望與眾不同,這種內在衝突的結果,往往導致我將想法、待辦事項和期待擱置一旁--只要不行動,就不會犯錯。
我現在下的這個標題"讀書心得應該一邊讀一邊記錄,還是全部讀完後再記錄?" 正是我探問正確性的其中一例,是我要求完美卻又明知不可能的具現例證。
也許我過於執著於正確性,這種對錯誤的恐懼可能會阻礙我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
溫尼考特在探討兒童創造力時指出,「原初心靈創造力」始於夠好的母親提供「原始母性專注」,讓嬰兒創造客體的潛能得以展現。就年紀上來說,我當然已經是足夠大的人了,不再需要被母親關注(或許我需要來自於其他客體的關注?)才能與外在之物產生連結,我的不安來自於我未能足夠關注、專注於自身的狀態,以致於無法產出一個幻想之物來滿足自身。
再回到我對於「正確性」的要求,我對「犯錯」這件事極為在意,或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顧慮,這可能是一個值得大眾思考的問題,對我來說,這件事讓我常常無法放手一搏,似乎註定我將渾渾噩噩的活著,對此我感到更加不安,更加無法專注於自身。我並非要將導致這一狀況的責任歸咎於導致我不安的可能因素,有很多具有創造力的人也時常處在不安的狀態之下,但他們仍可以專注於自身的感受,我呢? 看來我無法專注在自己的感受上,並非只是對於犯錯的恐懼,也有可能是不習慣去感受、抗拒去感受?
我的論述不斷的重複回到"犯錯"、"不安"、"專注"、"要求"等關鍵字,好像我一直不斷找理由以逃避自身該負起的責任。這樣的我,在心理治療中面對來訪者展現出逃避責任的態度時,常常無法維持無憶無欲的狀態。
提醒自己「我可能錯了」
這一兩年,我對於「正確與否」稍微有點改變態度,【我可能錯了】是近兩年熱門排行榜的一本書,其標題有一度讓我想刺青在手上隨時提醒自己。我當時發現我常常深信某一個想法,即便這個想法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尤其在面對來訪者或是我自己的孩子或妻子時),這個想法一出現便以理論、定理的姿態彷如巨塔昂然矗立在我思考之洋,無法忽視。被這個帶有強大絕對性的想法牽著走的我便難以不受影響,同時放棄去探尋此現象的其他可能性。刺青在手上成為視覺化提醒,意義上對我來說是一輩子需要持續提醒自己的議題,並且說服自己不需要「要求完美」、也沒有所謂「完美」存在。
「正確性」是否重要? 我現在沒有答案,暫時的想法是: 若「正確」的範圍擴大,容許自己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各種都是可能是正確的,好像讓自己處在一個亞空間裡吸附一切的可能性,我們自己的感覺可能會好一些,周遭的他人也比較可以接受這樣一個可以涵容各種可能性的自己。也許我們應該允許自己在前概念狀態中自由遊走,同時時刻提醒自己「我可能是錯的」。
話說回來,讀書心得嘛,不就是心得嗎? 心得可能隨著可能在不同的時間點產生變化,不同情境、不同角色、經驗到更多時,心得就不一樣啦! 我永遠不會是上一秒那個我,心得是不是會永遠保持一致、具絕對正確? 那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