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控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又稱為金融控股公司(Finance Holding Company;簡稱「金控」、「FHC」),係透過成立一間控股公司的間接方式來進行金融業跨業整合。金融控股公司未必直接從事金融業務或其他商業,但它可投資控股的範圍則包括了銀行業、票券業、信用卡業、信託業、保險業、證券業、期貨業、創投業、外國金融機構等。整合後可透過交叉行銷,在同一個行銷通路上販賣保險、證券、債券、信用卡等各種金融商品以產生綜效的組織型態。

四大民營金控
金控的各個關係企業間可藉此緊密連結後,突破以往金融分業的藩籬,透過金融控股公司的交叉行銷(Cross-Selling),在同一個行銷通路上販賣保險、證券、債券、信用卡等各種金融商品,並藉此提升各個金控子公司對客戶效率化的服務,進而降低營運費用成本,提高競爭力,以提供「一次購足、一站到底」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立法院於2001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此後臺灣各家金融控股公司陸續成立,成為今日臺灣金融產業的骨幹。截至2022年底,臺灣有15家金融控股公司,其中5家具有公營背景。
15家金融控股公司:華南金融控股公司、富邦金融控股公司、凱基金融控股公司、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永豐金融控股公司、玉山金融控股公司、元大金融控股公司、台新金融控股公司、新光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兆豐金融控股公司、第一金融控股公司、國票金融控股公司、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合作金庫金控公司。
5家具有公營背景:華南金融控股公司、兆豐金融控股公司、第一金融控股公司、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合作金庫金控公司。
臺灣具有影響力的民營金控由蔡家、辜家、吳家、馬家、何家五大家族掌控,旗下分為八家民營金控,市值加總超過4.25兆,分別是國泰蔡宏圖,蔡明忠、蔡明興兄弟的富邦金,辜家兄弟老大辜仲諒握有中信金,老二辜仲瑩掌有即將改名凱基金的開發金,馬維建、馬維辰是元大金,吳家兄弟老大吳東進原先掌管新光金、老三吳東亮台新金,永豐金則是屬於何壽川家族。
八家民營金控,以市值來看,目前富邦金市值1.25兆、國泰金市值逼近兆元(9576.10億)為金控兩大巨頭,中信金8036.62億元居第三、元大金4025.23億元第四、凱基金2773.31億元第五、永豐金2702.09億元第六、台新金的2620.32億元第七、新光金2206.94億元第八。
「金控」最主要的三大業務是:保險、銀行、證券。
一直以來,國泰金和富邦金「雙蔡」主導臺灣金融版圖,國泰資產第一、富邦市值居冠,中信在銀行領先,元大在證券獨佔鰲頭。
國泰蔡家與富邦蔡家,兩家都是臺灣重量級金融的巨頭,各自有自己的事業版圖。
國泰蔡家核心事業為國泰金控,現任集團主要領導人為蔡宏圖。富邦蔡家核心事業為富邦集團,現任集團主要領導人為蔡明忠與蔡明興兄弟。
富邦在2002年(也就是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吃下了台北銀行,又在2008年合併了臺灣ING安泰人壽;緊接著,在2023年,以非合意併購的方式合併了日盛金;成功地讓富邦的市值和獲利率超越了國泰。
國泰在二次金改吃下世華銀行,在銀行是相對穩定的,加上資產雄厚,只有證券這一塊是稍弱的。國泰的蔡宏圖,給人比較穩重保守的印象,縱使可以透過「併購」補強證券這一劣勢,也沒有為了併購而併購。國泰的壽險很強,強到可以蓋掉在證券上的不足。
辜家手握中信、凱基;中信是銀行起家,旗下的中國信託,在數量上穩居第一,強壓富邦、國泰;證券偏弱;保險雖在2015年併購臺灣人壽,規模卻不足以挑戰業內王座。凱基金屬中型金控,證券的前身是大華證券;底子不錯,可與富邦的證券相抗衡。
元大馬家,證券獨強,但銀行、保險偏弱;永豐何家,最強的是銀行這一塊,證券其次,保險最弱。
吳家的台新、新光,位居最後兩名;台新最強的是銀行,證券偏弱,保險在購併保德信人壽後,尚在起步階段;新光最強的則是保險,證券因持有元富證券居次,銀行偏弱。
不過,四月初金管會核准台新金控吸收合併新光金控,此案為台灣首宗金融控股公司合意併購案,標誌著台灣金融業整併與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為金融市場樹立全新典範。根據最新數據計算,未來的台新新光金控規模將突破8.4兆元,成為國內第四大金控,僅次於國泰金13.7兆、富邦金12兆及中信金8.8兆元。而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規劃於今年7月底前完成金控合併。未來將關注合併時程,在取得金管會核准之後,兩家金控的合併基準日將由雙方董事長共同協議後對外公告,並自合併基準日起更名為「台新新光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之後在六月股東會上進行表決。
一旦表決通過實施,整個排名又得重新洗牌了。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