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賦四大家
漢賦是漢朝流行的賦,由《楚辭》發展而來,吸收了荀子《賦篇》的體製,外加縱橫家的誇張手法,形成一種兼有詩歌與散文特徵的文學形式。有大賦與小賦之分,大賦多寫宮廷生活,小賦富於抒情描寫。
漢賦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字,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是漢賦的特色。左思《三都賦序》就說漢賦「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征」。 漢賦的興盛,源於文體本身的發展,繼承《詩經》、《楚辭》、《荀子》短賦而進一步發展。漢賦興盛亦源於君王貴族的提倡。君王提倡於上,群臣響應於下,辭賦成了知識分子進身之階,於是爭相製作。漢賦興起受政治經濟影響。漢初自文景之治後,海內昇平,經濟富庶,富麗堂皇的宮殿苑囿大規模興建,於是有專寫宮殿苑囿、巡遊田獵、聲色犬馬的富麗典雅大賦出現。
漢賦興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為賦能「抒下情而通諷諭,宣上德而盡忠孝」,具有積極作用,漢賦遂取代了楚辭而興起。漢代小學發達,亦導致漢賦興盛。
形式方面,漢賦多韻散結合,乃半詩半文的混合體。序言和亂辭多不押韻,正文部分則每多押韻。漢賦多是長篇巨製,前或有序言,後有亂辭,常用問答方式。詩體賦的句式以四言為主,騷體賦則多沿襲楚辭手法,多用楚辭句式,常用兮字。
風格方面,漢賦鋪陳誇飾,辭藻華麗,多用排偶,鋪采摛文,「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
主旨方面,漢賦題材內容駁雜龐大,多寫京殿、羽獵、山海、述行等題材,多歌頌帝王功德,描述宮廷生活,如田獵車騎,宮室苑囿,錦衣美食,音樂歌舞。漢賦並多有諷諫或勸戒之旨。
漢賦發展可分「形成期」、「全盛期」、「模擬期」及「轉變期」。
形成期自高祖至武帝初,騷體賦頗為盛行,如賈誼《弔屈原賦》、《鵩鳥賦》、董仲舒《士不遇賦》、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枚乘《七發》等。散體大賦則遂漸形成。
全盛期自武帝至成帝之世,漢賦離棄楚辭風格,建立純散文的典型漢賦體,傾向精細雕飾,誇張鋪排,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方朔《答客難》、王褒《洞簫賦》等。
模擬期自西漢末至東漢中葉,漢賦多依照一定的型體,堆積辭句,鋪陳形勢;雖然外表華麗,題材廣泛,但內容空洞。作品如揚雄的《甘泉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等。
轉變期起自東漢中葉以後,漢賦由長篇巨製變為短篇,多為表現個人胸懷的言志之作,如張衡《歸田賦》、《思玄賦》、趙壹《刺世疾邪賦》、禰衡《鸚鵡賦》等。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漢賦四大家」。
1.司馬相如
本名犬子,因慕藺相如之人,故更名相如,字長卿(藺相如官至上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一說為四川蓬安縣人。
司馬相如少年時喜愛讀書與劍術,因崇敬戰國藺相如,遂改名相如。漢景帝時,任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梁孝王劉武來朝,司馬相如才得以結交鄒陽、枚乘、莊忌等辭賦家。後來他因病退職,前往梁地與這些作家相交數年,期間作《子虛賦》。
梁孝王卒,他回到故里,投靠臨邛令。這段期間發生了「琴挑文君」的故事。在司馬相如到了當地後,縣太守每日必訪,而司馬相如起初還和縣太守相見,但幾日之後不管縣太守怎樣提議相見,他卻始終不許。這樣的『奇聞』在小小的縣城迅速地傳開了,縣城內有兩位靠煉鐵致富的富豪,其中有全國首富卓王孫。兩富豪在家裡大擺宴席聘請司馬相如,但是司馬相如拒絕。兩位富豪感到面子上過不去,這時,縣太守主動提出去邀請司馬相如,而司馬相如則很勉強的來了。司馬相如到了宴席上,風采自然奪目。司馬相如本人有口吃,但琴彈得非常好,縣太守主動給司馬相如遞上一把琴要其彈奏一曲,這曲《鳳求凰》更曾令賓客大為讚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也躲在後面偷聽。卓文君早就對司馬相如有所耳聞,而這次賓宴更是使其對司馬相如心動。另一方面,司馬相如在宴席結束後,他馬上花重金收買了卓文君的貼身丫鬟,讓她轉達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愛慕。卓文君馬上奔赴到司馬相如所住的驛站,司馬相如見卓文君到來也立即帶著她連夜回到百里之外的老家成都。卓王孫大怒,不分一錢,相如夫婦家徒四壁,以賣酒為生。後卓王孫轉變,司馬相如才得以和卓文君返回成都,成為富人。
後《子虛賦》被漢武帝讀到,非常驚嘆,犬監官楊得意剛好是相如的同鄉,於是報出了相如的名號,皇上召相如問之,相如作《上林賦》。《子虛賦》和《上林賦》是漢賦的頂峰作品,其鋪陳的描寫達到了極致,顯示出高度的修辭技巧,但是這也正是缺點所在,使得文章呆板凝重。另外在該賦的用意上儘管有些人認為作者是為了勸諫漢武帝,這兩篇賦的結尾也有諷喻之辭,但是賦中的描寫渲染了奢侈的帝王生活,極大滿足了漢武帝的虛榮心。
幾年後,唐蒙通夜郎,因濫用民力,引起蜀地民眾驚恐。漢武帝令司馬相如責之,並安撫民眾。於是司馬相如作《喻巴蜀檄》。隨後漢武帝又派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其後相如被任命為中郎將,令持節出使,攏絡西南夷,但不久被人告發涉嫌受賄,遂遭免官。歲余,被重新啟用,仍為郎官。死後遺下《封禪書》勸漢武帝進行封禪。
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症,也就是今日所謂的糖尿病。
《漢書·藝文志》載司馬相如有賦29篇,今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二世賦》六篇,其中《長門賦》與《美人賦》的作者仍有爭論。魯迅稱其「不師故轍,自攄妙才,廣博宏麗,卓絕漢代」。後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2.揚雄
字子雲,姓名又作楊雄,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
揚雄的遠祖出自周之姬姓。西周王室的旁支有名叫伯僑者,在晉之楊邑(在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十五里)受封采地,世稱楊侯,其子孫便以楊爲氏。至戰國時期,楊侯爲躲避晉國六卿之亂,舉家南遷至楚之巫山(今四川巫山縣)。在戰國末年直至楚漢相爭的數十年間,楊氏都受戰亂波及,不得安居,於是又溯長江而上遷至巴郡江州(在今重慶附近巴縣以西)。
揚雄的五世祖揚季,官至廬江太守,在西漢元鼎年間,為了躲避仇家,又攜家溯長江而上,移居至岷山以南的郫縣並定居下來。揚雄的家族所擁有的田地不多,僅「有田一㙻,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並且其住處「左鄰崇山,右接曠野」,因此土地也並不豐饒。在這種情況下,揚家世代過著小自耕農的生活,十分貧寒,最好不過能謀得一家溫飽。
揚雄的姓是「揚」還是「楊」,這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根據揚雄的自序,其先祖受封於晉之楊邑,因以其地為姓,則揚雄之姓本應為「楊」。東漢延熹(158~167)年間所刻《郎中鄭固碑》有「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其中楊烏即揚雄之子。漢末楊修《答臨淄侯箋》中有「脩家子雲」,可知漢末人尚多以揚雄之姓為楊。唐杜甫《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等詩作提及揚雄處,宋二王本皆作「楊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首句「醉酒楊雄宅」。杜甫於賦楊長寧宅用揚雄的典故,則杜甫亦以揚雄之姓為「楊」。
宋元時期,不同版本的《漢書》對揚雄的姓記載各異。有的版本全部作「揚」,有的版本「揚」「楊」雜出,至明監本,則統一改作「揚」。對於這種現象,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道:
古假「楊」為「揚」,故《詩·楊之水》,毛曰:「楊,激揚也。」《廣雅》曰:「楊,揚也。」《佩觿》曰:「揚,柳也,亦州名。」古書州名皆作「楊」矣。
然而,對於揚雄姓氏問題本身,段玉裁則又認為其姓當為「楊」,作「揚」者是偽說。段的觀點得到了王念孫的支持。汪榮寶對此批評道:「同聲通用,古書常例,託名標幟,尤無正假可言。謂雄姓從手,與『楊』不同,斯為妄論;必以作『楊』為謬,亦乖通義。」
王先謙支持楊、揚二字假借相通的觀點,並舉出揚州、揚乾等名物在不同版本《漢書》中楊、揚二字雜出為例證。他同時認為,之所以明監本忽然統一改爲手旁「揚」,是由於明朝人開始使用俗體字。
徐復觀認為,揚雄本姓為楊,只因西漢元鼎年間,其先祖楊季為躲避仇家,移居岷南郫縣時,始將原姓「楊」稍加更改為「揚」。因此,他們的家族便不與郫縣其他楊姓相通,於是揚雄才寫道「故雄無它揚於蜀」。
揚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的學說,強調如實的認識自然現象,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方士的學說。
在人性論上,揚雄於《法言·修身》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他以氣稟言人的實然之性,採告子、荀子「化性起偽」的思路,謂善惡相混的人性有待後天外鑠性的教化。他標準「君子」為教育的目標,教學的內容是禮義,「視、聽、言、貌、思」的導正是陶塑品德的必要重點。其中「思」是心的發用所在,揚雄稱心的難測之用為「神」,為教化的關鍵所在。
主要著作有《法言》、《太玄》、《方言》等。主要賦文作品有《長楊賦》、《蜀都賦》、《甘泉賦》、《羽獵賦》、《逐貧賦》、《解嘲》等。
揚雄的形象常作為潛心於學術,不慕名利,不諳世故的學者的典型出現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
3.班固
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長子,東漢歷史學家,《漢書》作者。與父班彪、及其弟班超,三人合稱「三班」,「三班」其中一班有時還不認為是指班超,而是被認為是指同樣身為歷史學家的其妹班昭。
曾祖父班況,漢成帝時為越騎校尉。班固年少時,班固的父親班彪教其讀書識字,九歲能寫文章,十六歲入首都洛陽太學,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班彪採集前史遺事,著「後傳」數十篇。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卒,班固自太學返鄉服喪。
班固繼承父業,撰寫《漢書》,共一百篇,包括紀十二、表八、志十、傳七十,後人析為一百二十卷。《漢書》更改《史記》體例,廢除世家一體。班固編寫過程中,有人告發其「私修國史」,因而被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向皇帝說明班固修《漢書》的目的是頌揚漢德,讓後人了解歷史,從中獲取教訓,並無毀謗朝廷之意。後來無罪開釋,明帝更給班家一些金錢,協助編寫史書。有一天,漢明帝問班固:「卿弟安在?」班固回答說:「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
漢明帝頗賞識班固的才能,召為蘭台令史(中央檔案典籍管理員),奉詔與陳宗、伊敏、孟異等撰《世祖本紀》及諸傳記,後轉遷為郎,典校秘書,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共成列傳、載記28篇。當時蘭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僚,二人皆以文聞名,班固與弟班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輕的流傳。班固又奉敕詔完成其父所著書。
漢章帝時,班固任玄武司馬。建初四年(79年)章帝效法西漢宣帝石渠閣故事,詔諸王、諸儒趙博、李育等集合於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由班固纂成《白虎通義》。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漢書》的寫作。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因遭母喪,辭官守孝在家,這時竇憲率兵伐匈奴,班固任中護軍,行中郎將事,大破匈奴後,勒石燕然山之銘文,即出自班固手筆。班固另撰有《竇將軍北征頌》一文,對竇憲北征匈奴大加歌頌。班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洛陽令種兢被班固家奴醉罵,懷恨未忘。和帝永元四年竇憲失勢,被迫自殺,班固受牽連而被免官,種兢利用竇憲事敗之機,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在獄中去世,年六十一歲。此時所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漢書》未完成而卒,和帝命其妹班昭就東觀藏書閣(東漢皇家圖書館)所存資料,續寫固之遺作,然尚未畢便卒。同郡馬續,乃昭之門人,博覽古今,皇帝乃召其補成七〈表〉及〈天文志〉。
班固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愛用古字和駢句,他的文章顯得典雅且富於文采,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范曄說:「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班固在《漢書》中批評司馬遷「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因此《漢書》在遣詞用字上很謹嚴。
此外,班固也是東漢最著名的辭賦家之一,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後來張衡寫《二京賦》、左思寫《三都賦》,都受他的《兩都賦》影響。《答賓戲》依仿東方朔《答客難》,表現自己「篤志於儒學,以著述為業」的志趣。明人輯有《班蘭臺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4.張衡
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南)人。
張衡出身於南陽大族,祖父張堪是蜀郡太守。他少年時曾到雒陽太學讀書,通曉五經,好學不倦,不分日夜。張衡為人謙虛,意志堅定,淡泊名利。曾受舉薦「孝廉」,被大將軍外戚鄧騭徵召,但張衡都不接受。100年,22歲的張衡出任南陽郡太守鮑德的主簿,8年後辭官讀書。鮑德升職為大司農後,熱心推薦張衡;111年,張衡被漢安帝所召,出任尚書台郎中,3年後遷任尚書侍郎;115年,37歲的張衡開始出任太史令,121年調職公車司馬令,126年復任太史令。任職太史令期間,他製作了渾天儀與地動儀。張衡掌領太史令先後達14年之久,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台長。張衡長期掌管歷史記載和曆法,沒有升官,被同僚所笑。他寫下《答難》來表明心志,不慕官位。他又曾上疏痛陳事弊,提出必須禁止大臣奢侈和僭越的主張。133年雒陽大地震,張衡藉此上諫,批評宦官越權,主張大權歸還天子。同年張衡遷任侍中。因受當權宦官排斥,136年外調河間相。在河間政績良好,138年他升遷尚書,次年過世,享年61歲。他的傳世著作有文集11卷,《靈憲》、《渾天儀》、《玄圖》各一卷及數學著作《算罔論》。
張衡是辭賦名家,將漢賦推向高峰,由歌功頌德的辭賦發展為抒情小賦,現存大致完整的作品有〈溫泉賦〉、〈南都賦〉、〈二京賦〉、〈思玄賦〉、〈歸田賦〉、〈髑髏賦〉、〈天象賦〉、〈應間〉、〈七辯〉九篇。〈溫泉賦〉描寫長安附近驪山著名的溫泉,屬早期作品;〈二京賦〉長達7700字,是模倣班固〈兩都賦〉的大賦,辭藻典雅瑰麗,誇張鋪陳,堪稱不朽佳作。〈西京賦〉假借憑虛公子之口,描寫長安地理形勢、漢高祖的定都、西都的豪華、宮殿的宏偉、城廓的寬大、市場的繁榮、商賈的欺詐、遊俠的作風、園林中的遊獵,〈東京賦〉則假借安處先生之口追溯歷史,從周、秦、兩漢各代帝王,贊頌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等,描寫雒陽形勝和漢室儀軌;二賦也描述宗教活動和民間風俗,如持守色戒的西域僧人、雜技歌舞等「百戲」表演、驅邪的大儺儀式,有其史料價值,可補正史的不足;〈西京賦〉即為南北朝《三輔黃圖》和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多次引用,以說明長安面貌。〈二京賦〉引用不少五經句子,文句為何晏〈景福殿賦〉、左思〈蜀都賦〉等後世辭賦襲用,並有東吳薛綜等人的注釋。〈南都賦〉則盛讚當時被朝廷忽略的南陽城,但形式較呆板笨拙,語言則較艱深晦澀。
張衡〈思玄賦〉是抒情表志的作品,發表自己的理想,模倣楚辭〈遠遊〉和班固的〈幽通賦〉,重覆屈原在〈遠遊〉中的尋求,先去東、南、北三方,登上蓬萊,在瀛州採芝,又去拜會西王母,上了仙宮「瓊宮」,盡享聲色之娛,然後回到故鄉。張衡深受楚辭影響,常引用楚地傳統的神話,〈思玄賦〉引用最多的就是楚辭。〈歸田賦〉開拓辭賦中田園歸隱的主題,表達其退隱之心,反對宦官當權,政治腐敗而自己無力拯救,有不願同流合污之意,文中讚美民間的田園生活,山水景色使人心曠神怡,是漢賦中罕見的短篇,啟導陶淵明〈歸去來辭〉等後世抒發歸隱之情的作品,所寫自然風景歡樂和諧,也啟導王羲之〈蘭亭集序〉等後世文章,文中道家思想鮮明,則可說是後世玄言詩的先驅。〈髑髏賦〉以對話體擴充鋪陳《莊子·至樂》篇中的寓言,賦中的髑髏就是莊子。有後人批評,張衡的辭賦缺乏獨創性,主要模倣前人著作,如〈二京賦〉模倣班固〈兩都賦〉,〈南都賦〉模倣揚雄〈蜀都賦〉,〈應間〉模倣東方朔〈答客難〉,〈七辯〉則模倣枚乘〈七發〉。
詩歌方面,張衡初次撰寫七言古詩〈四愁詩〉,脫離了楚歌的句式,接近純粹的七言詩,並為後世詩人模倣,如晉代傅玄撰有〈擬張衡四愁詩〉。張衡〈同聲歌〉則是新娘向新郎的傾訴,描寫新婚的優美,詩中提到房中術著作《素女經》的內容。
張衡一生成就不凡,曾製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和指南車、發現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個位、解釋和確立渾天說的宇宙論;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二京賦》及《歸田賦》等辭賦著作,拓展了漢賦的文體與題材,被列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