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明顛覆性鑽頭,可鑽入地下20公里,第4次能源革命來了?
革命性的鑽頭已經問世,它可能輕易打破目前蘇聯保持的,12公里最深的鑽井記錄,直接鑽到20公里的地球深處。 5月29日,麻省理工衍生公司Quaise Energy,在德州成功展示了,一項可能改寫能源歷史的黑科技,毫米波鑽探技術。這項技術透過暴力熔化岩石,可以達到人類從未觸及的地下高溫區域,預計讓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
這項技術可以突破傳統鑽探的物理極限,預計3年內投入商用,成本可與現有能源競爭。這意味著,繼蒸汽機、電力、石油之後,人類或將迎來第四次能源革命。D.S.
關於 ( Quaise Energy 的毫米波鑽井技術 ) 進行
最新進度 與 可能瓶頸 的 彙整分析:
技術原理與核心突破
- 顛覆傳統鑽井方式:
- 毫米波熔岩技術: 利用類似微波爐原理的高功率 毫米波(Gyrotron 裝置產生),
直接將岩石加熱至熔點(>1000°C)以上使其熔化或氣化,而非
傳統的機械破碎。 這克服了硬岩層(如花崗岩、玄武岩)鑽探效
率極低、鑽頭磨損嚴重且在高温高壓下易失效的根本問題。
理論上可鑽至地殼深處 20 公里。 - 開採超臨界地熱: 目標是鑽至地下 3-12 公里 深處,該處温度普遍超過 374°C,壓
力極高。 在此環境下,水會處於 超臨界狀態(兼具液體和氣體
特性),其能量密度是傳統地熱蒸汽或熱水的 5-10 倍,單一鑽孔
即可支持一座大型電廠(估計 50MW 以上)。
- 毫米波熔岩技術: 利用類似微波爐原理的高功率 毫米波(Gyrotron 裝置產生),
- 混合鑽井系統:
- 為加速商業化並降低成本,Quaise Energy 與石油鑽井巨頭 Nabors Industries 合
作,開發 混合式鑽機。 - 策略是:先用 傳統旋轉鑽頭 鑽穿地表較軟的沉積岩層(通常幾公里深),到達堅硬
基岩後,再無縫切換安裝 毫米波鑽井模組 進行後續的深層鑽探。 - 此策略可 大量利用現有的全球石油鑽井平台和基礎設施( 全球已約有 2000 台陸上鑽機 ),大幅降低進入門檻和成本。
- 為加速商業化並降低成本,Quaise Energy 與石油鑽井巨頭 Nabors Industries 合
最新進度 (截至 2025 年 7 月資訊)
- 2025 年 5 月公開演示: 在德州休斯頓,於一台 全尺寸石油鑽機 上成功整合並展示了
毫米波鑽井模組。這是該技術 首次在工業級鑽井平台上公開
運行。演示中成功鑽入地下 30 英尺(約 9 公尺),鑽孔直
徑 4 英吋。雖然深度尚淺,但關鍵在於驗證了系統整合的可
行性、操作安全性以及在真實鑽機環境下的運行能力。 - 2025 年 6 月關鍵設備交付: 接收了功率高達 1 兆瓦 (MW) 的工業級毫米波源(回旋
管)。這相較於早期實驗室階段使用的設備(約 100 千瓦
級別),功率提升了 10 倍,是邁向商業化鑽深能力的重
要一步。 - 2025 年 7 月計劃實地測試: 計劃在德州 馬布爾福爾斯 (Marble Falls) 的花崗岩露頭
進行更深入的實地鑽探測試。目標是鑽至 130 公尺 深,
並測試 連續鑽探多個孔 的能力。這將是驗證毫米波在天
然堅硬岩石(花崗岩)中鑽深效率和可靠性的關鍵一步。 - 技術演進歷程:
- 實驗室階段 (MIT): 在受控環境中鑽出深度約 5 公分 的孔。
- 2023 年現場測試: 在麻州切爾姆斯福德的天然花崗岩露頭鑽出 約 3 公尺深 的孔。
- 2025 年 5 月: 整合至工業鑽機,鑽深 9 公尺。
面臨的關鍵瓶頸與挑戰
1.極端環境下的設備耐受性與可靠性:
- 高温高壓: 鑽至目標深度(>12公里)時,鑽頭(波導頭)面臨的環境温度可能超
過 500°C,壓力超過 140 兆帕 (MPa)。這遠超過常規電子設備和材料的
承受極限。 需要開發能在這種極端條件下長期穩定工作的 耐高温高壓傳感
器、波導材料、冷卻系統和密封技術。 - 劇烈振動: 鑽井過程,特別是在非均質岩層或遇到裂縫時,會產生劇烈振動(可能超
過 20g 的加速度)。 這對精密的毫米波發生器和波導系統構成巨大威脅,
容易導致設備失效或損壞。防震設計和材料是重大挑戰。 - 岩屑清除 (碎屑管理): 熔融/氣化的岩石需要被有效地從鑽孔底部移除。在超深、高温
高壓環境下,確保熔融物和氣體能順暢地沿鑽桿向上排出而不
堵塞鑽孔或損壞設備,是複雜的工程問題。
2.鑽孔穩定性與完整性: - 孔壁坍塌: 熔化岩石形成的孔壁,在冷卻後或應力作用下可能不穩定,存在坍塌風
險。 需要研究如何在鑽進過程中或鑽進後 穩定孔壁(例如,可能需要下
套管或注入特殊漿液,但這在深部高温環境下難度極高)。 - 能量傳輸效率與方向控制: 確保高功率毫米波能量能有效聚焦於鑽孔底部岩石,避免
能量在鑽桿內或孔內損耗,並精確控制鑽孔方向(導向
性),是技術成功的關鍵。深部鑽探的 導向精確度 也是一
大挑戰。
3.超臨界地熱系統的工程實現: - 取熱循環: 鑽到目標深度只是第一步。如何設計並實現 可靠的閉環系統,將水注入超
高温岩層、使其轉化為超臨界狀態、再將高能量的超臨界流體或蒸汽安全
高效地提取回地表驅動渦輪發電,整個過程尚未在地熱領域大規模實踐
過。涉及極端條件下的 材料腐蝕、流體力學、熱交換效率 等複雜問題。 - 儲層創建與維持: 超臨界地熱需要足夠的熱交換面積。可能需要通過水力壓裂等方式
在目標高温岩層中創建人工儲層(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 概念),並確保其長期穩定性和滲透性。
在極深部進行此操作難度極高。
4.商業化成本與規模化: - 設備成本與功率: 目前的 1 MW 設備是重要里程碑,但要實現商業化鑽探(尤其是達
到 10+ 公里深度),需要 更高功率、更耐用、可連續運行數週甚至
數月 的毫米波鑽井系統。這類設備的 開發、製造和維護成本 仍是
未知數。Quaise 強調利用現有油氣鑽機降低成本,但毫米波模組本
身仍是巨大投入。 - 鑽井速度與效率: 毫米波鑽井的 實際鑽進速度 在更大深度、更複雜地質條件下是否能
達到經濟可行的水平,仍需大量現場驗證。 - 電廠整合成本: 鑽井成功後,建設能承受超臨界流體高温高壓(>374°C, >22.1MPa)
的 特種地表電廠設備(如渦輪機、熱交換器) 成本高昂。
雖然理論上單井功率高,但初始投資巨大。
結論與展望
Quaise Energy 的毫米波鑽井技術確實代表了一種 革命性的鑽探方法,具有突破傳統鑽深極限、開採巨量清潔基載地熱能的潛力。其 核心價值在於物理原理上的可行性(用電磁波熔化岩石無需接觸,理論上可鑽透任何岩石)和 利用現有油氣基礎設施的商業化策略。
- 最新進展積極: 成功整合至工業鑽機並公開演示、獲得關鍵的 1MW 設備、準備進行
更深度的實地花崗岩鑽探,這些都是重要的技術里程碑,顯示技術正
從實驗室加速走向工程驗證階段。 - 瓶頸挑戰嚴峻: 極端環境設備耐受性(高温、高壓、振動)、深孔穩定性、高效能量傳
輸與鑽孔導向、以及最終超臨界地熱系統的工程實現和成本控制,是
橫亙在商業化成功面前的幾座大山。這些挑戰涉及材料科學、精密工
程、地球物理、熱力學等多個尖端領域,解決難度極高。 - 時間表審慎樂觀: Quaise 提出的 3 年內(約 2027-2028)實現商業應用的目標 極具
挑戰性。目前的進展主要集中在鑽井技術本身的前端(鑽得下去),
距離完整的、可商業發電的超深地熱系統(鑽得深、穩得住、取得
出熱、發得了電且成本合理)還有漫長且艱鉅的工程化道路。
技術瓶頸若無法有效克服,商業化時程很可能延後。
若此技術最終成功克服所有挑戰並實現規模化應用,確實有潛力引發 第四次能源革命,提供近乎無處不在、穩定、零碳的基載電力,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然而,其成功與否,未來 2-5 年的工程驗證和深度測試結果至關重要,將決定其是成為真正的革命者,還是停留在一個極具潛力但工程難度過高的概念。
G.K.
- 目前,Quaise Energy 的毫米波鑽探技術已於 2025 年 5 月 21 日在德州休斯頓成功示範,使用 100 kW 旋轉管切割岩石,顯示出潛力。
- 計劃於 2025 年 7 月在德州 Marble Falls 進行現場測試,目標鑽探 150 米深,並預計 2026 年在俄勒岡州 Newberry 進行商業化測試。
- 未來 3 年內,目標在俄勒岡州 Bend 建設 50 MW 地熱電廠,結合傳統和毫米波技術。
- 挑戰包括技術需擴展至 20 公里深度,確保經濟競爭力,並解決環境和監管問題。
技術進展
研究顯示,Quaise Energy 的毫米波鑽探技術利用高頻毫米波熔化岩石,旨在突破傳統鑽探的深度限制(達 20 公里),以開發超深地熱能源。2025 年 5 月的示範證明了其初步可行性,計劃中的現場測試將進一步驗證其實際應用。
可能瓶頸
證據傾向於認為,技術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擴展至極深層次(20 公里)的技術難度、經濟成本的競爭力,以及潛在的環境和地震風險。監管框架的適應也可能延緩進程。
詳細報告
Quaise Energy 的毫米波鑽探技術是近年來能源領域的一項突破性發展,旨在通過高頻毫米波熔化岩石,實現深達 20 公里的鑽探,以開發超深地熱能源。這項技術有潛力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使地熱能源成為無處不在的清潔能源來源。然而,該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面臨多項挑戰。以下是對其最新進展和可能瓶頸的詳細分析,基於 2025 年 7 月 9 日的最新資訊。
背景與技術概述
Quaise Energy 於 2018 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 Plasma Science and Fusion Center 衍生成立,基於 MIT 研究員 Paul Woskov 於 2008 年提出的理念,利用旋轉管(gyrotron)生成的高頻毫米波(如「類固醇版的微波」)來汽化岩石。該技術旨在突破傳統機械鑽頭的物理極限,特別是當深度超過 12 公里時,機械鑽頭因高溫和高硬度而失效。目標是鑽探至 20 公里深處,達到約 500 °C(932 °F)的溫度,提取超臨界地熱流體,這些流體能比傳統地熱資源產生 5-10 倍的能量。
最新進展
根據近期報導,Quaise Energy 在 2025 年 5 月 21 日於德州休斯頓的 Nabors 設施成功展示了其毫米波鑽探技術。這次示範使用 100 kW 的旋轉管,功率約 48 kW,切割速度為每分鐘 2 厘米,創建直徑 4 英寸(10.2 厘米)的孔,孔壁因高溫(達 1,700 °C)而玻璃化。示範中整合了診斷光束,監測溫度和距離,並動態調整功率以確保效率。
- 現場測試計劃: 公司計劃於 2025 年 7 月在德州 Marble Falls 的花崗岩採石場進行現
場測試,目標鑽探深達 150 米(492 英尺),預計每個孔約需 1 個
月,測試可能持續至年底。計劃鑽探多達 5 個孔,以驗證技術在實際
環境中的穩定性。 - 設備升級: Quaise Energy 預計在 2025 年 7 月或 8 月收到 1 MW 的旋轉管,這將允
許鑽探更大的孔徑(8.5 英寸),相比 100 kW 旋轉管的 4 英寸孔,提升效
率和適用性。 - 商業化目標: 公司計劃在 2026 年於俄勒岡州 Newberry 進行商業化測試,並在 3 年
內(即 2028 年)在俄勒岡州 Bend 外部建設一座 50 MW 的地熱電廠,
其中 20 MW 來自傳統鑽探,30 MW 來自毫米波技術。 - 成本競爭力: 根據 Quaise Energy 的估計,平準化能源成本(LCoE)預計為每兆瓦
時 50-100 美元,與 2023 年的太陽能(24-96 美元)、風能(24-96 美
元)、天然氣(39-101 美元)、煤炭(68-166 美元)和核能(141-221
美元)競爭。
詳細計算器可訪問 https://www.quaise.energy/lcoe/calculator。
以下表格總結了近期進展:

可能瓶頸與挑戰
儘管技術進展令人振奮,但多個方面仍需克服,以實現其雄心勃勃的目標。
- 深度與溫度挑戰: 技術需擴展至 20 公里深度,該處溫度超過 400 °C,而目前的測試
深度僅為 150 米。這種深度的鑽探對設備的耐熱性和穩定性提出極
高要求,現有測試環境(如 Nabors 設施)僅限於 100 英尺(30
米)深度,實際應用仍有差距。 - 技術縮放與經濟可行性: 證據顯示,擴展至深層需要更高的功率和更長的時間,目前
的 1 MW 旋轉管需證明能以競爭性的速度鑽出 8.5 英寸孔。LCoE 目標為 50-100 美元/兆瓦時,但需與傳統能源的成本競爭,尤其是在 Tier 2/3 地點(地熱梯度 ≥40 °C/km 和 ≥20 °C/km),這些地點的資源較 Tier 1(300-500 °C 較淺層)更難以開發。 - 技術整合: 將毫米波技術與現有油氣鑽機整合需要克服多項工程挑戰,例如動態波導
的穩定性和高功率條件下的安全操作。示範中使用的 Nabors F 型鑽機和
自定義頂部驅動系統顯示了初步整合,但深層應用仍需驗證。 - 監管與環境考量: 深層鑽探可能引發地震風險,特別是與現有地熱系統的刺激技術相
關的歷史問題。監管框架的適應和環境影響評估將是關鍵障礙,需
確保技術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 時間表壓力: 儘管 Quaise Energy 設定了 2026 年商業化測試和 2028 年地熱電廠運
營的目標,但從技術驗證到大規模部署仍需時間,特別是考慮到現場測
試和 1 MW 旋轉管的性能驗證。
以下表格總結了主要挑戰:

未來展望與影響
Quaise Energy 的技術若成功,將實現第四次能源革命,使地熱能源成為全球性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特別是與化石燃料基礎設施的再利用(如油氣鑽機)相結合。該技術的成功將促進能源獨立,特別是在地熱梯度較低的地區(Tier 2/3 地點),並加速向淨零排放的轉型。然而,實現這一願景需克服上述挑戰,並在未來幾年的測試中證明其可行性和經濟性。
總結而言,Quaise Energy 的毫米波鑽探技術展示了巨大的潛力,但仍需在深度擴展、經濟可行性和環境安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5 年 7 月的現場測試和 2026 年的商業化測試將是關鍵節點,決定其是否能真正改變能源格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