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大家反而停止學習,一堆會議耗掉很多心力,還有什麼心力「組織學習」?
所以,就把每個會議當做「專業社群」:例如行政會報就是「學校治理發展社群」、導師會議就是「班級經營專業社群、校事會議(最好不要)就是「學校風險控管社群」...........
這就是所謂的「集會結社化」~把每個會議都變成組織學習機制,一兼二顧,讓會議更有效率,大家也能從中學習,學校就可以再繼續往前進。
開會已經夠無聊,還要學習,不是更令人反感?所以是需要設計的。
大原則就是:大家難得面對面(視訊實體都是),就不要再重複宣讀那些書面資料,或者單向的上對下宣導或訓話;應該要有實質的對話和討論。(其實所謂校長會議根本都沒有「會議」)。
再來,把會議當做一個電視節目來製作,以我們過去的行政會報為例,共分四個單元:
1.30m/團隊增能:每次輪一位夥伴做18m的TED,然後12m的互動,主題天南地北,讓大家跨域賦能。
2.20m/追蹤管考:上週決議的事項要追蹤進度,看看有何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
3.40m/提案討論:接著就是未來計畫的提案,但一定要用共通形式(簡報),使用共通語言,才能實際討論。
4.10m/處室聯繫:下週各處室重大事項聯繫溝通,書面已有的不必重複。
最後一趴通常來不及,也常省略,因為處室溝通並不限於會報時間,而且重大節點,其實前幾週的提案討論就都談過了。
一開始為何要先增能?因為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大家就問題來爭論(通常談不完);一種是不斷提升大家的層次,慢慢讓問題不是問題。
學校中大大小小每個會議都能這樣開,組織學習就自然展開,幾年之後,學校就自然變成「學習型組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