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I的本質功能是什麼?
我的文章曾經說過很多次,大多數的使用者把AI作為回答問題或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從我的經驗來看,這種想法不是不對,但是這種做法很難達成使用者所要的目的,因為「AI最怕兩種人:不給上下文的人、跟它搶結論的人」,前者占大多數,致使AI的功能大打折扣。
我在使用AI上的經驗,是與它不斷的對話,激盪出更深層的想法,然後找出我問題的答案,要達到這個目的,我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前提,一個是給他足夠的背景資訊,另外一個就是發問的技巧,但我透過觀察,我發現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一口氣輸入想要提問的問題,希望AI都是我們知心好友,能夠體認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但是AI的邏輯架構與限制,這樣的做法會讓AI無法清楚的辨識出我們的問題,有時候回答會讓我們摸不著頭緒。
所以這一篇文章,我想很簡單的介紹我是如何與AI建立協作的習慣,提供給各位參考。
2.人機協作的三個原則
其實很多文章都有介紹過如何向AI提問,進而得出精確的作法,例如:提供問題的前後文與背景資訊或Prompt指令等,這些都是很有用的技巧。但是本文的重點是放在與AI人機協作與互動,所以我提出了以下兩個原則:
原則1 給予足夠充足的背景資訊:
這項原則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在向AI提問時,記得提供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做、所需要產出的解果。
原則2 逐步提問的方式,讓AI釐清你的問題重點:
我覺得原則2是非常關鍵的,我沒有具體的陳述原則1要講什麼,因為關鍵在原則2。有時候我們需要請AI解決比較複雜的問題的時候,很多使用者會一口氣輸入很多的資訊、附件給AI,然後請AI回答我們所需要的問題,我認為太過於複雜的情況不適合一口氣輸入所有資訊,要利用逐步提問的方式,除了有助於AI掌握我們的問題之外,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有結構性的提問。
例如:我要分析國際市場上做電動車軟體的供應商,它在供應鏈中扮演Tier 1還是Tier 2的角色,另外我還要知道這些供應商主要的產品是ADAS、IVI或是OTA,最後,我還設計了一個表格,希望AI能幫我蒐集到的資料放進這些表格。我非常確定一件事情,當使用者一口氣把這些要求與空白表格提供給AI,出來的結果大概率不是我們所要的,所以我會這樣做:
(1) 我告訴AI,我現在要做一份國際電動車供應鏈的資料調查,你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不用回答我,我會跟你說我這份調查需要哪些資訊。這時候AI大致上都會回答OK
(2) 再來,我告訴他我這次要調查的供應商有哪一些,這時候我上傳了一份供應商的清單給AI,然後我告訴他,你讀取就好,不要做任何回應。這時候AI會說我讀取了100家的資料,接下來你跟我說你的要求
(3) 接著,我再告訴AI,你幫我調查一下這些供應商主要生產的產品是哪一類型,例如:ADAS、IVI或OTA,但是我會跟你說,你先記得我的要求,也不要回答我。AI這時候也會說OK。
(4) 然後,我跟AI說,你不但要幫我查這100家供應商資料、產品之外,要幫我分析它在供應鏈中的位階是Tier 1還是Tier 2,但是不要做動作,我先跟你溝通我的需求。這時候AI也會說OK。
(5) 最後,我上傳我設計好的表格,跟AI說,如果你清楚我的需求,麻煩你將我所需要的資訊填寫在我設計的表格中。最後,我會問他,你懂我的需求與意思嗎?這時候AI會覆誦一次我的需求,然後開始執行檔案分析與填寫。
以上就是我一個實際的案例,透過逐項提問的方式,增加了AI回應的準確度。
原則3 反向提問,確認AI對你的問題是否有正確認知:
最後,我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這是我幾乎每次跟AI對話都會使用的,我總是在問題問完之後,問它一句:你懂我的意思嗎?我覺得這一小句話非常實用,它會再三確認使用者的想法。
3.當你學會如何設計一個好問題時,你就已經解決了一半的問題
善用與AI發問的技巧,持續AI回答的部分與它進行對話,大多數都可以激發自己更多的想法,讓使用者所需要的答案深度與高度提升。切記,不要與AI搶結論,自己已經形成了一個主觀的想法,讓AI湊到所需要的答案。
AI 不會主動成為你的夥伴,除非你先成為一個會設計語境的使用者。當你不再用它「找答案」,而是「共構解決方案」,你才真正啟動了人機協作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