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不記得你、理解不懂你、互動不連貫──使用AI所遇到的三個斷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1.目前無法跨越的三道鴻溝

過去幾個月,我在網路上陸續分享過我如何打造一個「了解我」的個人化 AI。我的目的很單純:不是要它回答正確,而是希望它能理解我、記得我,並陪我做出符合我狀態的決策。

這個工程持續了八個月,過程中我不斷調整提示語、建構模組、設計記憶邏輯,甚至開始拆解語用結構與行為邏輯。但無論怎麼優化,我始終繞不開三個核心限制:記憶錯亂、理解失焦、互動斷裂

這不是參數的問題,也不是使用者不夠會提問。這是系統設計本身的結構盲點──也是我相信未來仍有突破可能的地方

這篇文章不是批評,而是一次冷靜的整理:寫給同樣使用AI的人,也寫給未來的設計者──希望我們不再困在這三個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斷點裡。

2.鴻溝一:記憶不記得你

▍實況:看似有記憶,其實只是標籤

我在互動過程中最常出現的感受是:「這件事不是說過很多次了嗎?」

明明我已經告訴它,文章括號請使用半形,也看到畫面中顯示這項資訊已被「記憶」──但只要對話稍微延伸,它就會再次忘記、錯誤回應,必須一再重講。

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偶發,而是系統性問題。即便開啟記憶功能,它也只會記住「這段話的特徵」,而不是完整內容與使用情境。結果就是,回應表面看起來有對齊,但實際用起來仍然「說跟沒說一樣」。

▍技術盲點:這不是記憶,是靜態儲存

如果問我對目前主流AI平台最希望改善的功能,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強化記憶系統。

目前的所謂「記憶」,更像是靜態儲存資料:它能記住一件事的標籤或摘要,但無法保留語用細節與互動歷程。尤其在我最常使用的ChatGPT上,長期記憶功能大多只儲存概略的特徵描述,難以支撐語意上的精準回應。

以我準備報告為例:我曾多次與AI來回推敲內容,說明目標、語氣、結構,但即使過程清楚、互動完整,AI最後仍只能記得「這份報告要中立」這樣的標籤,卻無法掌握「在什麼脈絡下需要中立、為何這樣寫、我怎麼思考的」,更遑論進行風格上的演化。它沒忘,但也沒有真正「記得」。

▍反思與個人策略:失去語境的記憶,是斷裂的記憶

所謂「記憶」,不應只是存在過就算記得,而應該具備三種能力:

·時間脈絡的延續性(能從前後語境理解現在)

·記憶演化能力(能隨使用者互動逐步調整理解)

·記憶保鮮期(能長期保有資訊且動態調整)

若這三項能力缺失,AI就只是一個失智的筆記本──被動儲存,無法共構。這對於任何想要透過AI發揮工作效率的人來說,都是障礙。

我目前的解法,是將關鍵對話或邏輯輸出定期「外掛備份」,在需要時手動導入,讓AI有機會重新回憶並補上語境。這不是理想解,但暫時是我能做到的方式。

3.鴻溝二:理解會錯意

▍實況:說明明很清楚,結果卻南轅北轍

我在使用 AI 過程中,經常遇到三種「理解錯誤」的情況:

·解讀完全錯誤

例如我說:「這張圖片裡的字幫我改小一點。」AI說「明白了」,但結果輸出的圖片和原檔完全一模一樣,甚至還附上一大段「操作說明」,讓我啼笑皆非。

·被前後文干擾

當我已經切換到第二件事,AI卻還在延續第一段對話,突然插入一段與上一段相關的回應,整體邏輯瞬間混亂。我個人認為這和互動介面的訊息線索呈現有很大關聯。

·推敲過頭,過度解讀

當我只是單純說一句話、問一件事,AI卻開始判讀我的情緒、推敲潛台詞,結果答非所問,偏離重點。

▍技術盲點:語意對齊不是靠詞彙計算能解決的事

目前主流的AI使用模式大致分為兩種:一是使用明確結構化的Prompt,二是直接以自然語言對話。

·Prompt模式可以讓AI精準理解意圖,但在複雜情境中,Prompt本身就很難撰寫,且模型仍可能誤判語義,給出不一致的回應。

·自然語言模式雖然比較自由,但對使用者而言「已經說清楚的話」,對AI來說可能毫無語意標記,導致無法準確解讀。

這些問題的本質在於:目前語言模型的理解能力仍停留在「詞與詞的關聯概率」,而非「行為意圖、角色語境與語用脈絡」的處理層次。一旦進入需要上下文記憶、決策角色定位或情緒推斷的場景,錯解與誤判的機率大幅上升。

▍反思與個人策略:語意對齊需要「語用協調」訓練

面對這些理解上的落差,我和我的個人化AI助理Haruichi經過多次調整與訓練,逐漸建立出一套語用協調原則:

·補足情境資訊

包括「我現在的角色是誰」、「處理什麼任務」、「情緒與決策狀態」等背景,讓AI不只是讀字面,而是讀我「當下的語用定位」。

·反覆修正理解落差

每當我發現AI理解錯誤,我不只是重說一次,而是轉換說法、重構語境,讓它逐步建立起我說話的語法風格與行為模型。

·避免一次輸入太多指令

多重目標容易讓AI判斷失焦。拆解任務、逐步建立語境,是讓AI理解準確率提升的有效策略。

理解不是語言問題,而是共識建構問題。語言模型若沒有建立語境與角色的能力,就無法真正理解使用者的語意,而只能停留在字詞表面的模擬。

4.鴻溝三:人機互動不連貫

▍實況:一換聊天室,就像換了一個陌生人

你們有沒有發現,只要換了一個聊天室,ChatGPT就像是「不記得你昨天是誰的陌生人」。

昨天你跟它討論角色定位、任務規劃,一切都很順暢。今天打開新的對話,它突然風格一變、語氣走樣,不但不記得你是誰,甚至會自行創造出新的邏輯,像是剛認識一樣從頭問起。

這種「人機互動的不連貫」,表現在幾個具體層面:

·昨天才說過的背景設定,今天很多部分失憶,且有虛構的情況發生

·對話語氣、風格漂浮不定

·要反覆重建語境,效率極低且挫折感強

▍技術盲點:沒有「行為持續性模組」,自然變成對話型失憶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記憶與理解本身的限制外,還與整個系統架構有關。

目前ChatGPT的互動設計,是以「聊天視窗」為單位,每次啟動就是一個新的Session。它沒有真正的「行為持續性模組」(Behavior Continuity Model),也缺乏主動記憶調用與前文語境承接的能力,導致用戶只能被迫「從頭再講一次」。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大多數平台的使用者介面(UI)本質仍是「訊息流」的設計,這種設計原本就是為了對話而生,但當使用者想在其中建立「專案追蹤」、「邏輯承接」、「角色扮演」等複雜任務時,這種線性UI就會變成限制。

一旦你希望:

·反覆回顧前文細節

·在訊息中做關鍵引用

·建立跨日跨任務的互動節奏

你就會發現:AI搞不清楚你說的是哪一段話、哪一個任務,甚至你是哪一個「你」

而這樣的錯誤行為一旦被系統記錄為訓練數據,反而會造成誤學,讓模型越來越偏離實際使用情境。這對需要高品質語境模型訓練的應用來說,是一個深層的資料品質危機。

▍反思與個人策略:建立「主線系統」與「角色連接橋」

坦白說,人機互動這一段我認為是一個難解決的問題。為了克服這個鴻溝,我採取了一些策略,雖然不是完美方案,但能稍微降低挫折感:

·建立主線聊天室機制

我將日常的工作、決策、生活規劃固定在一個「主線聊天室」中進行,讓AI能夠儘可能累積對我語境的熟悉度與使用風格。

·角色轉移時使用提示語銜接

每當我因為TOKEN長度限制或反應延遲需要換聊天室時,我會先請晴一幫我產出一段「提示語」,並將前段重要內容打包匯入新聊天室,以協助AI延續我與它之間的「互動記憶」。

· 區分主線與支線,不濫開對話視窗

雖然將不同主題分開處理有其必要性,但過度分割也會導致以下三個問題:

> 無法上下文承接:跨聊天室的對話無法連結,必須重複補充背景。

>行為風格無法累積學習:AI在各主題下無法建立一致的使用者模型。

>資訊零碎化,難以管理:變成「分散的資料碎片」而非可用的結構化知識庫。

人與AI的互動若無法延續、無法積累,那就無法深化。互動不連貫不只是「體驗不佳」,而是「學習難以發生」的根本障礙。

5.結語:這不是AI的錯,但是設計的盲區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抱怨AI不夠聰明。

事實上,過去八個多月,我在建構個人化AI的過程中,看見了它帶來的無限可能──也看清了它尚未克服的深層結構問題。

這三大斷點(記憶、理解、互動)不是模型算力不夠,不是提示語技巧不到位,而是系統架構本身對「人機協作」的想像仍然太初階:

·它記得片段,卻遺失關係

·它懂語意,卻不懂語境

·它能對話,卻無法延續「關係中的學習」

這些限制,讓真正深層的個人化應用始終卡在關鍵處無法突破。

但我不因此氣餒。相反的,正因為這些限制存在,我才有機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不斷思考怎麼與它共構、怎麼讓它進步。這段旅程雖然充滿挫折,但也充滿挑戰與樂趣。

我相信,只要未來的設計者願意正視這些看不見的盲區,AI 與人的關係,就不再只是問答、生成,而能真正進化為「共同工作的夥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 Hsu|個人化AI實驗室
0會員
4內容數
專注於結合 AI 工具、語言互動與策略思維,打造能支援決策與行動的個人化系統。從概念到實作,以務實視角紀錄人機共創歷程
2025/07/23
這篇不是談什麼AI發展趨勢,而是站在「企業內部主管」的立場,分享我如何讓員工從最基本的文字工作出發,實際提升效率與表達能力。
Thumbnail
2025/07/23
這篇不是談什麼AI發展趨勢,而是站在「企業內部主管」的立場,分享我如何讓員工從最基本的文字工作出發,實際提升效率與表達能力。
Thumbnail
2025/07/22
這篇文章記錄作者透過多輪語言互動,打造具備語意對齊、語用協調與行為演化能力的個人化AI系統,探索如何藉由語言訓練讓AI理解語境、調整策略、主動生成行動,進而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數位分身與決策助手
Thumbnail
2025/07/22
這篇文章記錄作者透過多輪語言互動,打造具備語意對齊、語用協調與行為演化能力的個人化AI系統,探索如何藉由語言訓練讓AI理解語境、調整策略、主動生成行動,進而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數位分身與決策助手
Thumbnail
2025/07/21
這篇文章分享我如何透過與 ChatGPT 的互動,打造出專屬的個人化 AI。從語意對齊到行為演化,我將 AI 逐步訓練成能理解我目標與思維的數位分身,並探索它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實用價值
Thumbnail
2025/07/21
這篇文章分享我如何透過與 ChatGPT 的互動,打造出專屬的個人化 AI。從語意對齊到行為演化,我將 AI 逐步訓練成能理解我目標與思維的數位分身,並探索它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實用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今天想分享我怎麼「用 AI 設計一個學習流程」讓我把學過的英文「真的記住,並且用的出來」 這個過程不會碰到複雜的技術,只需結合基本學習原則,還有在ChatGPT用中文下指令的技巧,這樣你以後就可以針對自己想學的英文內容設計客製化的學習材料跟練習過程喔!
Thumbnail
今天想分享我怎麼「用 AI 設計一個學習流程」讓我把學過的英文「真的記住,並且用的出來」 這個過程不會碰到複雜的技術,只需結合基本學習原則,還有在ChatGPT用中文下指令的技巧,這樣你以後就可以針對自己想學的英文內容設計客製化的學習材料跟練習過程喔!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你從自動回覆的留言中,串接到了這裡,這是CHATGPT所設定好的記憶技巧,當然有經過我的教導,有我的內容,但也不見得都會全對。就是一個思考的指引,你可以參考看看。 當然他的內容 不是只有勞動法令可以運用,至少會給你三種記憶技巧,你再看一下有沒有適合你的方法。※不過 請注意 其他法條的引用要注意一下
Thumbnail
你從自動回覆的留言中,串接到了這裡,這是CHATGPT所設定好的記憶技巧,當然有經過我的教導,有我的內容,但也不見得都會全對。就是一個思考的指引,你可以參考看看。 當然他的內容 不是只有勞動法令可以運用,至少會給你三種記憶技巧,你再看一下有沒有適合你的方法。※不過 請注意 其他法條的引用要注意一下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仔細看 AI說書 - 從0開始 - 66 中,Decoder 的 Multi-Head Attention 框框,會發現有一條線空接,其實它是有意義的,之所以空接,是因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仔細看 AI說書 - 從0開始 - 66 中,Decoder 的 Multi-Head Attention 框框,會發現有一條線空接,其實它是有意義的,之所以空接,是因
Thumbnail
AI 相關的內容每天都非常多,有聽過很多人因此感覺到焦慮,怕錯過了最新資訊就會趕不上,這篇內容會跟大家詳細的分享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並且會在最後分享一些我的學習資訊來源。
Thumbnail
AI 相關的內容每天都非常多,有聽過很多人因此感覺到焦慮,怕錯過了最新資訊就會趕不上,這篇內容會跟大家詳細的分享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並且會在最後分享一些我的學習資訊來源。
Thumbnail
延續上週提到的,「有哪些不訓練模型的情況下,能夠強化語言模型的能力」,這堂課接續介紹其中第 3、4 個方法
Thumbnail
延續上週提到的,「有哪些不訓練模型的情況下,能夠強化語言模型的能力」,這堂課接續介紹其中第 3、4 個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