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以為,錢只會流出去。
直到開始投資成長型基金,我第一次發現~
原來錢也能回流,還會替我工作。💎還記得以前的我,看到基金淨值一跌就心慌,彷彿世界要塌了。📉📈
那時我以為「穩定=不跌」,後來才懂:真正的穩定是~即使波動,心仍穩。
今天,想帶妳用最簡單的方式,認識「資產/負債」與「成長型基金」,把錢放在會替妳工作的地方,讓它自己長大。
💡 先分清:資產 vs 負債
把錢想成水流 💧:
資產=蓄水的水庫(會幫妳賺錢)
例:成長型基金、指數基金、權息再投入的ETF、房產租金、存款利息
負債=漏水的破洞(會吃掉妳的錢)
例:信用卡循環利息、過度貸款、衝動性高單價消費
我也曾把車子、名牌包當資產 🤦♀️;其實它們默默把現金流走。
當我開始先擴大水庫、再補破洞,帳戶的水位終於開始上升。
📝 小練習
拿紙筆列清單:把手上的東西分成「幫妳賺錢」/「吃掉錢」。
畫個水庫圖:左邊寫「收入與資產流入」,右邊寫「負債與支出流出」。
看見流向,妳就拿回主導權。
🚀 為什麼是「成長型基金」?
成長型基金專注於具成長性的產業(如科技、消費、創新供應鏈),長期報酬潛力高、分散個股風險,不必每天盯盤。
我自己的做法:以「安聯台灣科技基金」作為核心,再搭配 1–2 檔分散基金,定期定額+長期持有。
剛開始看淨值上上下下會不安,但時間是最強盟友。當妳願意穩定投入、相信複利,那個「慢慢變多」的安全感會讓妳越來越淡定。🌱
🍎 比喻:成長基金像一片果園。妳種下種子、定期澆水、耐心等待,不必每天拔起來看根長多少。果實成熟時,自然會甜。
🧭 三步打造「會自己長大」的基金配置
1️⃣ 定期定額
把扣款日放在薪資入帳隔天,先存錢、再花錢。
金額可以從小開始,連續 90 天比一次衝大更有效。
2️⃣ 分散投資
核心成長基金+指數或債券基金,讓不同節奏的資產互相緩衝,心理更安。
3️⃣ 固定檢視頻率
半年或一年看一次配置與績效;日常只看長期線圖,不追短線波動。
🛡️ 心穩了,財就穩了
複利是盟友:報酬不是每天賺出來的,是年年長出來的。
策略比預測重要:與其猜漲跌,不如把「投入—分散—持有—檢視」做好。
建立心理安全墊:投資前就想好「若跌 10%/20% 我會怎麼做?」有答案,就不慌。
📝 互動練習|成長基金「五步上手」法
1️⃣ 寫下妳每月可投入的金額(先固定、別逞強)
2️⃣ 選核心成長基金+1–2 檔分散基金(指數/債券)
3️⃣ 設定自動扣款,扣款日=薪資入帳隔天
4️⃣ 寫下心態守則:「短期波動不恐慌、複利是盟友」
5️⃣ 每月用 5 分鐘回顧一次(只看是否持續、是否超支)
連續做 3 個月,妳會明顯感到:資產更有方向、心更安,生活節奏更順。
🎭 一點幽默,讓焦慮下線
我常笑說:我的基金每天都比我早上班。
它不請特休、不打卡遲到、也不會說「我今天不想努力了」。
而我,只需要好好過生活:創作、喝咖啡、聽音樂。
這才是我最想要的自由~錢在背景工作,我在前景生活。😌
🌟 金句收束
當妳不再追著錢跑,錢就會追著妳流。
把錢放進會長大的地方,慢慢變多,比一下子變多更可靠。
願妳從今天開始,擴大水庫、補好破洞,讓成長基金替妳把日子養得亮一點、安一點。💫
看完會心一笑的人💫,快轉給懂的人開心吧!
📩 如果你對這篇內容有共鳴,或想聊聊自己的看法,歡迎留言~我都會親自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