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接到一個高中的邀約,要請我去和高一學生談「理財」。這場演講對我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我最擅長的主題是「股票投資」,但是高一學生真的知道什麼是股票嗎?就算公民課本教過,我難道要和他們談如何閱讀財務報表來進行個股的基本分析?還是如何解讀技術線型來掌握買賣的時機?這些恐怕兩個小時都講不完。最後,我決定只跟他們分享一個最重要的觀念:「理財就一定是投資嗎?」
「理財」顧名思義是「管理你的財產」,而「投資」的目的則是要賺錢,但是很多理財方法其實是不必考慮它的「投資」收益。我只能說,「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項,而「投資」絕不等於是「理財」。
舉例來說,保險、房地產和股票,都是理財的工具之一,但誰買保險,希望從中獲利?大家都希望平平安安,不必理賠,結果很多壽險顧問卻都從「投資」的角度來推銷保單。再者,如果你買房子要自住,有必要把增值空間看得那麼重要嗎?或許你一輩子能買一間房都很吃力了,那又何必將它當成「房地產投資」呢?至於買賣股票這種理財方法,你一定希望能從中獲利,所以當然是一種投資(或者說是一種「投機」)了。認清各種理財工具的特性,你才能充分利用它,而不會動不動就從投資獲利的角度來考量。
因為很多人經常把兩者混為一談,所以把「理財」也當成是和「投資」、「投機」一樣的負面辭彙。一般圖書館和公益團體都不太喜歡辦「理財講座」,這可能是被很多口齒伶俐的投顧老師所誤導。但是,我受邀去圖書館演講「郵輪旅遊」的主題時,聽眾因為知道我是理財暢銷作家,卻都希望我留最後半個小時來談「股票投資」,結果後者得到的迴響還更勝前者。我們再從書市來看,投資理財類絕對是最暢銷的類別,大家都愛看,但又覺得太庸俗,這種矛盾還是肇因於這兩個字眼被高度混淆。
我不管寫書或演講,核心理念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理財」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為了樂活,而且賺得夠用就好了。反觀「投資」則是為了致富,讓你開名車,住豪宅,賺錢當然越多越好,永不滿足。
我的第一本書《只買一支股,勝過18%》暢銷後,不只原出版社希望我打鐵趁熱,乘勝追擊,再出第二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邀約也是從未間斷。這時,我總是問同一個問題:「你們希望我寫什麼呢?」結果所有的答案也是同一個:「小資男女理財術」。出版社說,買書的主力客群還是以年輕人居多,我們這些中年大叔大嬸好像已經不太看書了。
回想1985年,我26歲剛進社會時,或許是因為大盤指數還未上1000點,大部分的國人甚至還不知道股票是什麼,所以整個社會氛圍中,「理財」幾乎不是一個經常被提起的話題。所有的財經媒體談的都是「管理」、「行銷」和「策略」,幾乎沒有「投資」和「理財」這兩類。就算1989年和1990年初,股市狂飆、買賣股票成為全民運動之際,「投資理財」也沒有像現在一樣成為顯學。
1990年股市崩盤之後,證券公司的員工大量離職,卻幾乎成為其他公司的「永不錄用名單」,因為大家都認定這些人是投機份子,根本不值得信賴。還好當年我繼續留在證券公司打拼,沒有遭到其他行業如此的鄙視和屈辱。
時下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當時的認知,因為現今社會觀感對這些理財有成的人是非常正面的。
或許當年工作機會比現在要多得多,就業出路也比現在要廣得多,沒有人擔心會失業,只嫌自己被同業挖角的時間比別人久。難道時下年輕人是因為對工作未來的極度惶恐,才讓大家必須急急忙忙、汲汲營營於理財的學習嗎?
希望我的擔憂是多餘的。
我想大家都熟悉一種點菜的模式,就是你可以點一份主餐,然後加一點錢,就可以多一份湯、沙拉,或多一份甜點飲料做為副餐。吃了主餐其實就可以填飽肚子,再加副餐只是增加餐點的豐富性。有人只吃副餐就能飽嗎?還是餐廳會允許你只點副餐,不點主餐嗎?以上的比喻就是在說「工作是主餐,投資是副餐。」你不靠穩定的薪水,如何取得投資的本錢?或反過來說,不穩定的投資收益,能讓你對收入來源完全放心嗎?
我每次受邀演講,最怕看到台下有很多年輕人。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就直接勸告這些來參加的年輕人,不該花時間來學如何投資股票,而應該把它拿去加強工作的技能或其他的外語能力,甚至談戀愛、在家好好休息都更有意義。我看到主辦單位的同仁頭上出現三條線,心想這個主講者怎麼走鐘了?台下年輕人更是面面相覷,整個氣氛頓時凝結和尷尬。
如果他們現在像我一樣,是一個專職投資人的話,我真替他們捏一把冷汗。因為一來我這套穩健投資術應該不符合他們的投資需求,而且顯然無法幫助他們快速致富,二來他們為了每個月能有足夠的生活費,必須經常進出、不斷躁進,甚至心存僥倖、鋌而走險,在這種情形下,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到時候當然不容易獲利了。
因此,我至少希望他們都有一份全職的工作。只要你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投資獲利就不會成為你每天必須面對的壓力,你的判斷才不會受到壓力的影響,獲利的機會相對就會大一些。
真正靠投資致富的人終究是少數,他們的人格特質不是一般人所能模仿的,而當時讓他們致富的主客觀環境又不可能重來,所以你真的不必羨慕他們,也不要有「他們能,為什麼我不能?」的雄心壯志,只要好好理財,人生一樣可以非常精彩。
(本文原刊於拙作《年年18%,一生理財這樣做就對了》的作者序與部分內文,但稍有修改與增補。)
封面圖片來源:Raul Soler @flickr CC BY 2.0
編輯:Wendy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