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世代,我們對未來究竟有多不安?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對於未來有何種想像?我們這個世代對看不見得將來總是很徬徨,很不安,我們害怕無法掌握的,我們畏懼頓失依靠,所以,我們活在當下總特別努力。
一出生時,我們對明天的想像或許不是如此,曾經的我們可能充滿希望,滿懷期待,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便開始用力抗起對未來的種種責任,人其實不一定有這麼多以後,如果活著的現在吃苦受罪,都只是為了滿足日後可能會過得好些的這種想法,我覺得這樣的心態並沒有真正活在當下。雖然這樣的想法可能與《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作者──喬辛.迪.波沙達(Joachim de Posada)的中心思想互相背離,但如今的我覺得看中當下,而不過於憂慮未來才是真正好好地活著。
我們的憂慮從來沒少過,或許是因為社會教我們不可以輕易鬆懈,這整個大環境告訴我們:「別停下來啊!看看你的身後多少人迎頭趕上」;受教育時,我們被教導與人不停地較量,老師會告訴我們:「現在撐過去就好,不然以後沒有上好大學,出了社會你們就辛苦了。」我並非否定當下努力的重要性,只是那份努力,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至少在當下要是開心的,而並非僅像是端著一盆水走獨木橋那樣戒慎恐懼。
曾經我也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崇拜者,我覺得自己對於未來的益處於現在而言太不能忍耐,我一邊看著書,一邊責備自己過去怎麼吃了這麼多棉花糖,我甚至有幾分罪惡感地覺得我就是活得太過及時行樂,所以現在才沒有考了第一名,又或者說我的多益成績才如此不理想,早在別人拿鞭子審視我前,我否認了自己也付出過的所有努力,我沒看見那個深夜仍挑燈夜讀的自己,我沒看見等公車時仍拿著單字本猛K的自己。我對自己很嚴格,因為我只看中結果並沒有像我理想中那樣達到標準。
現代人的焦慮種類多而繁雜了,應該說當今社會上的人們真的活得很辛苦,也時常忘了應該心疼自己。我們的憂慮從行為之於社會結構即可看出端倪,我們因為對未來很不安,所以買了許多保險,舉凡壽險、意外險或以防養老的各種保險方案,我們都想像自己可能淪為多年後的「受害者」,所以為了買到未來的保障,有些人寧可犧牲當下的生活品質,即便保費高得超出負擔,也只是告訴自己:「咬牙撐過去就好」。很多時下的名詞亦讓我們戒慎恐懼,例如:中年失業、下流老人 、畢業即失業,大學畢業只領22K,美魔女、色衰愛弛、七年之癢......等,這些如恐嚇般的說法在生活中簡直不勝枚舉,因此搞得我們對老年恐懼,對年齡及老化憂心匆匆,對愛情和親情不信任,甚至始終懷疑著自身能力和曾付出過的努力,只因為我們覺得現在自己不夠好,那些宣告就好像在警告我們:「老了就不美了」、「老了沒錢就只能等死」、「沒讀頂尖大學就是廢材一個」。
背負著時代的罪和憂慮活著實在太辛苦了!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要說:「只要當下想怎麼過,就恣意放縱自己吧!」如果能懷著期待和快樂的心態好好規劃未來,為目標投注相對等的努力,那麼,我認為如此的將來之於現在也才有意義。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5會員
233Content count
|The Stories of Our Kitchen| 雖然我能懂一個人做料理的優雅,不過,我偏愛為所愛之人洗手作羹湯的感動。 即便我隻身一人也能好好吃飯品茶,然而,我更著迷和所愛之人分享美食與咖啡的濃情。 如果問我,生活是什麼?我會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像極了最極致的親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ly Che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出不開心的事是一種能力,因為獨自一個人有事悶在心裡久了會容易生病。學著「不抱怨」,並非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比較受歡迎的人,而是一種開始善待自己的表現。 每抱怨一次,就像反覆複習了那些不愉快的感覺。而當我開始在想抱怨的時候學習先安靜,便發現人生有點不一樣了。
好久沒有在電腦前面敲著鍵盤寫些什麼。 好些日子,我總以忙碌充當藉口換取一些寧靜。 那種感覺好像全世界與人連接的門都關了。說也奇怪,我一個人待在關上門的房裡,竟也自得其樂,覺得美好。 封閉的日子過慣了,我變得更加懶散,懶得和人打交道,懶得應酬,懶得和無關緊要的人說些無關痛癢的垃圾話。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食物的渴望從未少有。 那種對於美味料理的渴求大概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吧! 有時,食物用聞的比用吃的更令人心動,甚至有時用想的,比實際吃到了之後還令人著迷。 那種感受我不允許用「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來形容,那樣太過於苛責我們心裡對於美食的想像。
別人曾經對我們說過的什麼話,偶然發生的什麼事,甚至是對於未來的種種打算…..,這些曾都是讓我殫精竭慮的小事!我常覺得自己在「未雨綢繆」,但似乎經常有事實證明是我在「庸人自擾」,擔心著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憂慮著無法預知的未來,尤其我發現自己對於未來的規劃越是詳盡,自己對於可能發生變動的彈性接受度越小。
人之於社會,有權利也有義務,如果總是依附著他人的想法甚至作為,那麼就是等同於宣告自己放棄了對周遭人事物及自身行為的責任!我們對於自己的不成熟有承擔的義務,所以,當你下次意識到因人而起的不安全感時,或許可以試著去思考會不會是因為你內在的孩子在搗蛋?
我們都發光發熱,我從不否定你的好,只是我已經不想再多感受比較、責備與虛偽。我不想說:「抱歉」,因為那樣是否意味著我間接否定了我們之間的曾經,我懷著感恩告訴自己在乎你最後一遍,所以寫下這封信,不寄給你。
說出不開心的事是一種能力,因為獨自一個人有事悶在心裡久了會容易生病。學著「不抱怨」,並非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比較受歡迎的人,而是一種開始善待自己的表現。 每抱怨一次,就像反覆複習了那些不愉快的感覺。而當我開始在想抱怨的時候學習先安靜,便發現人生有點不一樣了。
好久沒有在電腦前面敲著鍵盤寫些什麼。 好些日子,我總以忙碌充當藉口換取一些寧靜。 那種感覺好像全世界與人連接的門都關了。說也奇怪,我一個人待在關上門的房裡,竟也自得其樂,覺得美好。 封閉的日子過慣了,我變得更加懶散,懶得和人打交道,懶得應酬,懶得和無關緊要的人說些無關痛癢的垃圾話。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食物的渴望從未少有。 那種對於美味料理的渴求大概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吧! 有時,食物用聞的比用吃的更令人心動,甚至有時用想的,比實際吃到了之後還令人著迷。 那種感受我不允許用「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來形容,那樣太過於苛責我們心裡對於美食的想像。
別人曾經對我們說過的什麼話,偶然發生的什麼事,甚至是對於未來的種種打算…..,這些曾都是讓我殫精竭慮的小事!我常覺得自己在「未雨綢繆」,但似乎經常有事實證明是我在「庸人自擾」,擔心著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憂慮著無法預知的未來,尤其我發現自己對於未來的規劃越是詳盡,自己對於可能發生變動的彈性接受度越小。
人之於社會,有權利也有義務,如果總是依附著他人的想法甚至作為,那麼就是等同於宣告自己放棄了對周遭人事物及自身行為的責任!我們對於自己的不成熟有承擔的義務,所以,當你下次意識到因人而起的不安全感時,或許可以試著去思考會不會是因為你內在的孩子在搗蛋?
我們都發光發熱,我從不否定你的好,只是我已經不想再多感受比較、責備與虛偽。我不想說:「抱歉」,因為那樣是否意味著我間接否定了我們之間的曾經,我懷著感恩告訴自己在乎你最後一遍,所以寫下這封信,不寄給你。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啊!」我因為找到完美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而感到安在。
Thumbnail
生活品質常被用來表達「物質上的品質」,其實,生活品質更適合被定義為「身心被滿足的程度與品質」。世俗的塵念總是錯綜複雜,人們不斷地在擁有與失去之間認識自己,想擁有的太多,失去便為此痛苦不已。不禁想起,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不止是東西,許多人事物、情緒、慾
Thumbnail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
Thumbnail
在本書《形象科學》中,W. J. T. 米契爾教授進一步探求:「形象是什麼?形象做了什麼?形象如何產生意義?形象想要什麼?」若要建立一門關於形象之科學,又會是什麼樣的科學?
Thumbnail
執筆之際,正好是六月鳳凰花開時節,或許你正處於迷惘的階段: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卻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走......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的選擇太多,反而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麼,好像哪一個都可以選,到最後卻什麼都沒有選。假如我們一開始就不存在任何選項,是否會因此更擁有選擇的意識?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啊!」我因為找到完美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而感到安在。
Thumbnail
生活品質常被用來表達「物質上的品質」,其實,生活品質更適合被定義為「身心被滿足的程度與品質」。世俗的塵念總是錯綜複雜,人們不斷地在擁有與失去之間認識自己,想擁有的太多,失去便為此痛苦不已。不禁想起,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不止是東西,許多人事物、情緒、慾
Thumbnail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
Thumbnail
在本書《形象科學》中,W. J. T. 米契爾教授進一步探求:「形象是什麼?形象做了什麼?形象如何產生意義?形象想要什麼?」若要建立一門關於形象之科學,又會是什麼樣的科學?
Thumbnail
執筆之際,正好是六月鳳凰花開時節,或許你正處於迷惘的階段: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卻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走......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的選擇太多,反而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麼,好像哪一個都可以選,到最後卻什麼都沒有選。假如我們一開始就不存在任何選項,是否會因此更擁有選擇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