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11年,白木屋就榮獲了國家磐石獎、台灣企業獎、國家品質獎等台灣三大頂級殊榮。不會做蛋糕卻成了蛋糕女王的董事長簡菱臻表示:「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白木屋就是不斷超越自己,讓自己發光發亮……」
董事長簡菱臻表示:白木屋精神就是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
白木屋榮獲國家品質獎、磐石獎與台灣企業獎,可說實至名歸。
白木屋品牌文化館(觀光工廠)裡手工巧克力製作,人氣指數超高。
一塊蛋糕,除了美味、挑逗味蕾之外,還可提供人們甚麼?
對於「白木屋」董事長簡菱臻而言,白木屋的蛋糕代表的就是讓人放心、安心,還有分享幸福感……
以美學設計出發》 努力做市場的NO.1與Only 1
日本人愛乾淨、喜歡白色,又有著名的「白色戀人」巧克力觀光工廠,因此許多人一聽到「白木屋」以及品嚐過她綿密細緻的蛋糕後,總會有日本品牌的印象。殊不知,白木屋是道地的台灣品牌,連董事長簡菱臻都是台南鄉下長大的孩子。
初次見到簡菱臻董事長,言談舉止間,可以微微感受到「女強人」特有的信心、嚴肅與效率,但是話匣子一打開後,馬上又可感染到她的親切、熱情與活力。
簡菱臻談起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不過,父母還是設法讓她學鋼琴、繪畫、作文等,並諄諄教誨做人要真誠、真實,寧可吃虧,不可占人便宜。由於從小在充滿愛的家庭成長,也培養了「美學」基礎,以致後來求學、深造留學以及第一次創業成立「白木屋設計公司」,都離不開創意、美學、愛與溫馨。簡菱臻希望,「白木屋」是一個擁有文化、幸福、充滿愛的大家庭,員工也要像家人、像兄弟般友愛。
原本在設計領域裡擁有一片天的簡菱臻,為甚麼後來轉手「做蛋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起因竟是簡菱臻1997年參加一場聚會,當時大家爭相討論桌上的甜點如何好吃,簡菱臻無意間脫口而出:「我可以做到比這更好吃、更美的蛋糕!」
就這樣,簡菱臻沿用「白木屋」品牌,選擇完全陌生的蛋糕業,帶著一股傻勁從零出發進入烘培世界。簡菱臻表示,蛋糕代表幸福、快樂,她希望能從設計師的角度做出有藝術美感的蛋糕。
「努力做市場的NO.1(第一)還不夠,還必須有成為市場Only 1(唯一)的決心!」蛋糕業的門外漢、設廠八字都還沒有一撇的簡菱臻,一開始就發下豪語要衝蛋糕業領導品牌。
用生命經營品牌》 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
白木屋創建之初,正好碰到台灣經濟衰退、產業紛紛外移。憑著對台灣的熱愛與品質的執著,簡菱臻卻選擇加碼投資台灣。
除了購進最新設備建廠外,為了讓顧客吃得健康,白木屋決定選用高級原物料,不僅採用新鮮有機蛋,還從日本進口「海藻糖」,其甜度與一般糖相似,但熱量不到砂糖的一半並可使蛋糕質感更綿密。白木屋更堅持絕不添加防腐劑,生產出來的蛋糕存放超過三天即銷毀,以便讓客人吃到最新鮮的美味。
「入口即化,甜而不膩」,已成為消費者廣傳的口碑以及白木屋引以為傲的產品特色。簡菱臻表示,「原味才是最好的味道!」這看似簡單的原則,卻讓白木屋花費許多心血與成本。
此外,為求產品符合美學並具有創意,簡菱臻曾六度親自拜訪世界第一的日本首席烘焙技師──太田秀樹,並不惜重金禮聘。白木屋還同時在日本、台灣設立研發中心,經常與日本、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的技術顧問交流研發新產品。因此,白木屋的每一個產品,可說都是歷經無數的創意靈感、原料尋找、產品試作及嚴格挑剔的過程,才得以製作出讓消費者感動又心動的藝術美食!
以品質提升品牌、以創意帶動品味,白木屋從蛋糕起家,一路延伸開發巧克力、喜餅、冰淇淋、伴手禮等產品,終於在市場上成功開創了一片天。更令人驚奇的是,白木屋分別於2004年、2005年、2008年榮獲國家磐石獎、台灣企業獎、國家品質獎等台灣三大頂級殊榮。目前,白木屋在台灣有三十多家分店,即使歷經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白木屋在困境之中依然逆勢成長,打造出深具本土特色的蛋糕王國。
被譽為蛋糕界的「香奈兒」(CHANEL),白木屋的美名,不脛而走。
「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簡菱臻一語道破白木屋的成就其來有自。她認為,如果沒有辦法超越自己,不僅無法生存,又怎能「攀登絕頂我為峰」?
「經營品牌,阻礙跟衝突一定很多,但領導者要強勢作主,不斷溝通協調,才能貫徹有內涵的品牌文化。」從創業時就執意「做品牌」、絕不代工的簡菱臻形容:「我是用生命在經營品牌。」
「挑剔造就品質、堅持成就品牌」成為簡菱臻打造白木屋的經營哲學。投入近20億打造品牌的簡菱臻認為,品牌是有生命力、有價值觀的,更重要的還必須有內涵、有道德感與教育元素,否則只是企業經營的工具而已。簡菱臻語重心長的表示,無論怎麼打造品牌,其實品牌之前最重要的是誠信,「唯有誠信才能真正建立品牌,這樣的品牌對社會、對國家、對下一代才有交代、有意義。」
為了讓更多民眾瞭解白木屋對品質的苛求與對文化內涵的重視,「白木屋品牌文化館」於2008年7月31日開幕。而因為慎重看待品牌價值與社會責任,歷經14年後,白木屋才於2011年、2013年分別在桃園、竹北以第二品牌「La Wish」(樂而喜)成立精緻美學的歐式情境餐廳。
「白木屋追求的是鑽石文化,雖然業績不是很大,但卻有品牌的閃亮度。」簡菱臻以不變的中心思想與企圖心,為台灣蛋糕業注入生命力。
化危機為轉機》 發現感動自己的白木屋價值
然而,一路走來,成功的背後除了不斷的努力外,面對困境時如何突破,更是考驗經營者的智慧。
1999年921大地震,白木屋全台為數龐大的冷藏貨品因停電而全數報銷。簡菱臻回想起白木屋第一次面臨重大難關時,差點讓她放棄事業,「那時我幾乎就要一蹶不振了……」
正當困惑猶豫之時,簡菱臻到日本去拜訪一位日本陶藝家,主人歡喜地端出甜點招待,並說是來自台灣的白木屋點心,頻頻稱讚「好吃」,請簡菱臻一定要品嚐。
簡菱臻聞言眼淚差點奪眶而出,感動地告訴主人,她就是台灣白木屋的社長(董事長)。「白木屋的品質,連那麼挑剔的日本人都能肯定,我怎能放棄?」冥冥之中安排的機緣,讓簡菱臻看到白木屋的價值,也重新燃起繼續打拚的勇氣。
之後,納莉颱風、SARS等災害的侵襲,也都帶給白木屋及台灣食品業沉重的打擊。當時,白木屋想貸款一千萬台幣解決燃眉之急,卻遭到銀行拒絕,理由是傳統產業是沒希望的,如果是科技業則沒有問題。
傳統產業豈能如此被看衰?不服輸的簡菱臻隨即召集各地店長開會,銀行不貸款,白木屋決定「自己賺」,「只要每家店每天多衝出五千元業績,我們就能度過難關!」
在全體同仁同心協力下,白木屋化危機為轉機,以實力安然挺過考驗!
從「心」出發》 由員工認同建立公司文化與形象
在「白木屋品牌文化館」裡,一幅海報寫著:「愛有千百種,決定,只有一種。」雖然說的是結婚的選擇與承諾,但是簡菱臻表示,這也是員工的選擇。她希望白木屋員工來此任職是經過謹慎思考後的決定,一旦選擇了就要認同,把白木屋當成是自己的大家庭。
有次,某位女員工因為事情處理不好遭到指責後,流著眼淚說要離職。簡菱臻問道:「這幾年在公司,我有沒有把妳當女兒看待?有沒有關心妳?」員工回答:「有。」「擁有我的關心,你覺得這樣值得嗎?」結果該名女員工擦乾了眼淚,決定留下來。
嚴格要求但真心對待,成為簡菱臻工廠管理的特色。
2004年中秋節前夕,簡菱臻寫了封「這輩子,有你真好」的信給同仁,感謝他們的付出讓白木屋站上烘焙業領導品牌的地位。無論是與客戶談交情還是與員工搏感情,簡菱臻隨時從「心」出發。
簡菱臻也經常鼓勵員工在學習與工作上要有「三識」──常識、知識及膽識,並從不斷的衝突、溝通與挑剔中成長。
目前,白木屋每年投入超過一千萬元的經費以提升人力品質及建立企業文化與認同。對員工教育花大錢不手軟的簡菱臻表示:「如果內部員工沒有認同,公司哪來的文化跟品牌?」
力求「感動分享」》 顧客抱怨是企業的維他命
談到消費者對公司的印象,簡菱臻直接了當地表示,普遍的反應是──蛋糕好吃、食品安全、形象好,但東西貴。對於「東西貴」,簡菱臻同樣毫不猶豫地回答:「有了前三點代表了白木屋的價值,那還貴嗎?」她認為,如果顧客知道白木屋對材料的選擇與產品品質的用心,就不會覺得貴了。
不斷地從消費者口中瞭解其感受與回饋,一直是白木屋成長的因素之一。「客訴是關愛我們的專線,顧客抱怨是企業的維他命,不滿意是超越的第一元素,對顧客的反應,要能馬上改進。」簡菱臻強調:「品牌經營就是要懂得顧客要甚麼!」
白木屋以創意及獨特的商品美學取勝,凸顯與競爭者的差異來跳脫「紅海廝殺」,開闢出一片屬於自我的藍海。可是這樣還不夠,因為藍海也是海,在競爭者的模仿、抄襲之下,藍海也會被染紅。
因此,白木屋有了超越藍海的新思維──藍天計畫,也就是不以「製造業差異化」為滿足,而是成為「美食服務業」的龍頭,藉由建立比顧客滿意更上一層樓的「感動分享」來提升品牌忠誠度,讓顧客想到蛋糕就想到白木屋,而且「非君莫屬」,這樣白木屋就像是翱翔天際的老鷹,擁有更開闊優勢。
蛋糕女王改名Stella》 期望像星星般把光留給人間
不會做蛋糕的簡菱臻卻成了蛋糕女王,這幾年,簡菱臻經常受邀演講。「我出去分享,希望大家分享我的奮鬥與產品。其實,我一輩子受盡波折,但我有勇氣站起來。」
原來,簡菱臻事業有成的背後,還隱藏著一段艱辛的經歷。三十歲時,簡菱臻被醫師檢出罹患癌症,接踵而來的,則是先生經商失敗導致離婚,讓她背負了龐大債務。帶著小孩的「單親媽媽」簡菱臻,靠著堅強的毅力才得以克服病魔、走出人生谷底。
感念上蒼賜福,簡菱臻抱著「法天、法地、法自然、每天歸零、以始為終」的精神面對工作與人生,每年提撥盈餘贊助公益,未來也將成立幼稚園、托老中心,實現心中關懷社會夢想。
「我在談夢想時,連許多男性都會落淚。」罹患癌症卻笑對人生、分享夢想的簡菱臻,感性地談到她要像星星般把光留給人間,因此把英文名字由Jessica,改成Stella──星星,「我要自己發光,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也希望白木屋像鑽石般閃亮,成為幸福的代言者。更希望台灣人說一聲──有白木屋真好!」
「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唯有夢想可以構築夢想。」白木屋以堅持、超越的精神,做了最佳詮釋。
2013/12看雜誌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