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魯迅「研究」|魯迅「略談」又「再談」的香港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也因為做手工【立體書評😂】的緣故,竟然停不下來,於是翻了翻《而已集》,竟看到兩篇關於香港的小文章,一是“略談香港”,二是“再談香港”,覺得很好奇,於是就想一讀窺個究竟,看看九十多年前的魯迅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這裡說「眼中」,其實是「筆下」的,不過,我自認為魯迅的「眼中」和「筆下」大抵相差並不太多,而在審查制度嚴苛的社會中,「眼中」和「筆下」則可能會大有不同,不過,多為當事人知,他人難judge,至多是讀起來感覺不真摯罷了。幸運的是,魯迅的文字從來讀著都真摯,罵、諷、讚都真摯。
說到這裡,又引申出來一個想法,魯迅自己寫道,最初是學習開礦的,並沒有提更得到宣傳的「棄醫從文」,不過魯迅的「棄醫從文」,似乎是抱著這樣才能拯救中國的念頭開始的,一個醫生,終了卻發現醫得了病,更需要醫的則是「心」,於是,下決心提筆,讓世間多一個聲音,近百年了,歷史還真的是何其相似,真彷彿一個作弄啊
閒言少敘。魯迅的《略談香港》真的是略談......
Support the creator with action! Pay to unlock
本篇內容共 246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書評•評書You currently cannot view the following content, possibly because you are not logged in or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view the room.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74會員
226Content count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讀魯迅真的危險嗎?《1984》危險嗎?筆桿子和槍桿子,究竟哪個更危險?或許魯迅在《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裡已經說到了,危險的是當一個國家裡,孩子們沒有可以讀的讀物,沒有能夠開啟明智、接近童心、童真的書籍;相反,孩子們被要求著去懂事、去做如大人一樣圓滑的人精,說真話被嘲笑成不會轉圜,思考與反思終被
【僅此紀念狄更斯《聖誕歡歌》出版177年整(1843年12月19日-2020年12月19日)。】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3D詩歌的文章——詩歌的形式|3D變形與參與,因為那篇詩歌需要結合讀者的參與,將印在書上的詩歌剪下來,做成一個小盒子;今天的書籍亦是如此,似乎一個放飛的想像,也似成真的佈景,少些閱讀,多
今年,Lana Del Rey出版了第一部詩集《Violet Bent Backwards Over the Grass》,硬質版本,同時,有聲書也由Lana Del Rey自己朗誦,她本來就是一位歌手,有聲詩自然是她以一種詞和曲調相諧的形式朗朗唸誦。
Atwood封存於「未來圖書館」的Scribbler Moon要到2114年才能讀到,焦灼且無望的等待。但是,Atwood的新詩集《Dearly》在今年11月10日出版了! 幾乎是疫情前夕就預訂了這本詩集,沒想到等待中的世界和我都在變化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歌。世界也在尋找嗎?世界也是一首歌嗎?拿到這本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在英語文學中的盛名不僅僅來自於《尤利西斯》、《都柏林人》等小說給人的創新感與迷惑,也同時來自於喬伊斯對英語語文的運用,輕巧自如地令語言成為迸發情感的承載,令每一個膽敢讀他的人變成那個在夜間尾隨喬伊斯身後
在打開詩人李立揚的詩集《The Undressing》之前,如若有先Google作家生平背景的習慣,或許已經會被一種「已形成的」、關於李立揚「身世」的敘述掉轉了注意力。 李立揚的母親是袁家英,袁世凱第六子袁克桓的女兒,袁世凱是詩人李立揚的太姥爺。李立揚出生於印尼雅加達,父親在中國的時候曾任
讀魯迅真的危險嗎?《1984》危險嗎?筆桿子和槍桿子,究竟哪個更危險?或許魯迅在《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裡已經說到了,危險的是當一個國家裡,孩子們沒有可以讀的讀物,沒有能夠開啟明智、接近童心、童真的書籍;相反,孩子們被要求著去懂事、去做如大人一樣圓滑的人精,說真話被嘲笑成不會轉圜,思考與反思終被
【僅此紀念狄更斯《聖誕歡歌》出版177年整(1843年12月19日-2020年12月19日)。】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3D詩歌的文章——詩歌的形式|3D變形與參與,因為那篇詩歌需要結合讀者的參與,將印在書上的詩歌剪下來,做成一個小盒子;今天的書籍亦是如此,似乎一個放飛的想像,也似成真的佈景,少些閱讀,多
今年,Lana Del Rey出版了第一部詩集《Violet Bent Backwards Over the Grass》,硬質版本,同時,有聲書也由Lana Del Rey自己朗誦,她本來就是一位歌手,有聲詩自然是她以一種詞和曲調相諧的形式朗朗唸誦。
Atwood封存於「未來圖書館」的Scribbler Moon要到2114年才能讀到,焦灼且無望的等待。但是,Atwood的新詩集《Dearly》在今年11月10日出版了! 幾乎是疫情前夕就預訂了這本詩集,沒想到等待中的世界和我都在變化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歌。世界也在尋找嗎?世界也是一首歌嗎?拿到這本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在英語文學中的盛名不僅僅來自於《尤利西斯》、《都柏林人》等小說給人的創新感與迷惑,也同時來自於喬伊斯對英語語文的運用,輕巧自如地令語言成為迸發情感的承載,令每一個膽敢讀他的人變成那個在夜間尾隨喬伊斯身後
在打開詩人李立揚的詩集《The Undressing》之前,如若有先Google作家生平背景的習慣,或許已經會被一種「已形成的」、關於李立揚「身世」的敘述掉轉了注意力。 李立揚的母親是袁家英,袁世凱第六子袁克桓的女兒,袁世凱是詩人李立揚的太姥爺。李立揚出生於印尼雅加達,父親在中國的時候曾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我想為什麼魯迅感嘆「人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吵鬧」 大概是出於無奈吧 悲與歡不斷在世界上每個角落輪流上演 然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緒 有時候 更不可能幫忙分擔、那些生命的沉重 只好故作冷漠 只要不去感受 便不須對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
Thumbnail
  「古來時常喫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喫人』!」——魯迅〈狂人日記〉
Thumbnail
家公還蒐集一些如魯迅瓷像、名句對聯等等物品。看著小小的魯迅瓷像,彷彿家公仍在某個角落,捧著魯迅的書,與他最鍾愛的作家進行無聲的交流。
Thumbnail
魯迅到底是用什麼心情來揮別舊中國的種種美好回憶呢?好奇的讀者請來讀這本「朝華夕拾」找解答
Thumbnail
今天無意之中讀到了魯迅的失戀打油詩,雖然寫的年代跟現在相差甚遠,但現在讀起來,諷刺當時人們在愛情裡的怪現象,放到2021年的今天同樣貼切,刀刀見骨的戳破人們在關係裡頭的「過度美化」與「選擇性自溺」,能把失戀寫得如此文采飛揚的大概也只有魯迅了。 這首失戀詩的重點就是,女方是一個極度羅曼蒂克的女孩兒,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Thumbnail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我想為什麼魯迅感嘆「人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吵鬧」 大概是出於無奈吧 悲與歡不斷在世界上每個角落輪流上演 然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緒 有時候 更不可能幫忙分擔、那些生命的沉重 只好故作冷漠 只要不去感受 便不須對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
Thumbnail
  「古來時常喫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喫人』!」——魯迅〈狂人日記〉
Thumbnail
家公還蒐集一些如魯迅瓷像、名句對聯等等物品。看著小小的魯迅瓷像,彷彿家公仍在某個角落,捧著魯迅的書,與他最鍾愛的作家進行無聲的交流。
Thumbnail
魯迅到底是用什麼心情來揮別舊中國的種種美好回憶呢?好奇的讀者請來讀這本「朝華夕拾」找解答
Thumbnail
今天無意之中讀到了魯迅的失戀打油詩,雖然寫的年代跟現在相差甚遠,但現在讀起來,諷刺當時人們在愛情裡的怪現象,放到2021年的今天同樣貼切,刀刀見骨的戳破人們在關係裡頭的「過度美化」與「選擇性自溺」,能把失戀寫得如此文采飛揚的大概也只有魯迅了。 這首失戀詩的重點就是,女方是一個極度羅曼蒂克的女孩兒,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Thumbnail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