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年輕朋友談「台灣哲學」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26日。)
剛剛在其他朋友的臉書貼文上看到一些年輕朋友在討論「台灣哲學」,而且明天也會有一場文化部辦的「台灣哲學推廣諮詢會議」,會有更多其他年輕朋友會參與。我看到就利用機會來談(推銷)一下我對「台灣哲學」的觀點。
所謂的「台灣哲學」,在本質上是一個認同問題,也就是說,在台灣的哲學人或哲學家,不管他作什麼哲學,如果他能認同他是一個台灣人、認同台灣文化具有其主體性、認同台灣文化滋養了他的哲學觀念,而且他的哲學具有台灣的主體性,不只是其他哲學(如中國哲學、歐陸哲學、英美哲學)的一部分,那就可以說是「台灣哲學」的萌芽。如果他的哲學觀念能引起國際性的迴響和討論,而且國際上都看到了這位在台灣的哲學家的哲學思想,而且未來有更多在台灣且具台灣認同的哲學家努力獲得國際能見度,那麼在國際上一個「台灣哲學」的想法就會越來越清晰。換言之,對哲學(和科學)來說,越國際越在地。(反之,越在地則不見得越國際。)
舉例來說,世界上多數國家哲學界都會討論康德的哲學,可是大家還是會把「康德哲學」歸為「德國哲學」,不是因為康德哲學涉及德國的文化和材料,而是因為康德有日耳曼文化認同,他用德文寫作以及康德成長在德國的文化內,至於後來康德生活的所在地是不是已歸入俄羅斯,也不會影響康德哲學被歸屬給德國哲學。當然,康德哲學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既是德國哲學,也是全球哲學。其他各國的大哲學家思想亦然。
「台灣哲學」涉及的是一個我們台灣人對於全球各文化的地理分佈與歷史演變的觀點和架構,而且這個觀點和架構需要被推上國際舞台。因此,不是說台灣哲學就應該只以台灣的文化材料來作反思,也不是說「台灣哲學」就只能是「台灣哲學史」,更不是只有「日治時代台灣哲學史」(目前著重「日治時代哲學」是因為要把政治力所截斷的台灣過去的哲學發展歷史重新連接起來)。相反地,台灣哲學應該是台灣哲學家的身份,把從世界各國哲學吸收的「養份」轉化成具主體性的台灣哲學。因此,與國際哲學家對話恰恰是「台灣哲學」必要的一部分,也是必經的階段。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待我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持續地執行下去。當然,如果以台灣的文化材料來作反思並推廣到國際,産生國際影響力,那更好。那代表了台灣的文化影響力。甚至台灣國民都具「哲學思辨」能力有可能在各位年輕朋友的努力之下,日後變成台灣文化的一大特色!大家有沒有雄心?
上述的觀點,可以看我的〈論台灣哲學的主體性〉一文(收於《啟蒙與反叛》台大出版社,2019),更基本更廣的「台灣理論」,可以看我的〈有台灣理論嗎?如何可能?〉一文,收於《知識/台灣》一書(麥田出版,2016)。歡迎年輕朋友們參考與評論。一個類似的「東亞STS理論」可以看我的 "A Voyage to East Asian STS Theories; or, What Might Make an STS Theory East Asia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6(4): 465-485.
    6會員
    21內容數
    這是個雜文創作的園地。寫一些想寫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生活感觸,但是寫作太理性,故曰「理性的感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ey-Li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與朋友討論 agency 的翻譯,由於「主體性」一詞而引起 subjectivity 的翻譯問題,又涉及英文的 subject 和 object 這一對語詞的多義性。所以,我寫這篇來澄清 subject和 object 語族的多義性。    
    前幾天與朋友討論 agency 的翻譯,由於「主體性」一詞而引起 subjectivity 的翻譯問題,又涉及英文的 subject 和 object 這一對語詞的多義性。所以,我寫這篇來澄清 subject和 object 語族的多義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最近電影「薩滿」中,片中的神明附身相信讓不少觀眾都聯想到了台灣的民俗醫療中很重要的角色-「乩童」,而筆者在大約十多年前因為選修一門名叫《醫療人類學》的課,有幸能夠與北部兩間宮廟的乩童、善男信女進行關於民俗醫療與附身行為之訪談,於此和大家分享當時之訪談資料。
    民國九十三年的二月「含期輔導」舉辦的活動烹飪與歌唱比賽,以班級為單位,當時我的隔壁班同學兼好友唱的是「張惠妹的聽海」,我是聽者,直到大學我才知道這位歌手是原住民。我是平埔族後代,只是沒有特別記載是哪一族,算是漢化的叫身故見不到文化與族群記載,這是身為第一代基督徒的我的家族。網路告訴我「唱者:張惠妹;
    Thumbnail
    ​ 別以為香蕉只有吃這麼簡單,香蕉可是一門大學問,但是你對香蕉認識有多少??台灣香蕉品質,回顧台灣發展近代史,這個水果看似平常的國民水果,其實一直伴隨台灣人發展的一個情懷產物。參觀台灣好蕉情展覽,讓你認識更多香蕉面貌。 台灣好蕉情展覽相關資訊:: ​ 1914華山文創園區中7B室 ​ 02     
    Thumbnail
    在聽完陳子軒老師的運動社會學演講、與木蘭女足記者會後的時間,剛好是韓國與中國奧運資格賽的第一回合,我輕鬆地亂看一下下半場韓國女足主場迎戰中國的比賽。真不知道週六的木蘭經過這段期間國家隊集訓也有各自球隊的練習,會有什麼變化與不同。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認識小樹也有十幾年了,曾經一起坐在各種音樂獎項、補助案的評審會議室互相支援掩護(咦),曾經一起出國當「隨團樂評觀察員」(第
    Thumbnail
    <p>這群共享九零年代記憶的人們裡,有魏瑛娟,有駱以軍,也有《蒙馬特遺書》的原作者邱妙津。那個時代的青年,好像都懷揣著某種文學夢,彼此聊詩、聊小說、聊電影,充滿二十多歲的光焰,出奇的認真。</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最近電影「薩滿」中,片中的神明附身相信讓不少觀眾都聯想到了台灣的民俗醫療中很重要的角色-「乩童」,而筆者在大約十多年前因為選修一門名叫《醫療人類學》的課,有幸能夠與北部兩間宮廟的乩童、善男信女進行關於民俗醫療與附身行為之訪談,於此和大家分享當時之訪談資料。
    民國九十三年的二月「含期輔導」舉辦的活動烹飪與歌唱比賽,以班級為單位,當時我的隔壁班同學兼好友唱的是「張惠妹的聽海」,我是聽者,直到大學我才知道這位歌手是原住民。我是平埔族後代,只是沒有特別記載是哪一族,算是漢化的叫身故見不到文化與族群記載,這是身為第一代基督徒的我的家族。網路告訴我「唱者:張惠妹;
    Thumbnail
    ​ 別以為香蕉只有吃這麼簡單,香蕉可是一門大學問,但是你對香蕉認識有多少??台灣香蕉品質,回顧台灣發展近代史,這個水果看似平常的國民水果,其實一直伴隨台灣人發展的一個情懷產物。參觀台灣好蕉情展覽,讓你認識更多香蕉面貌。 台灣好蕉情展覽相關資訊:: ​ 1914華山文創園區中7B室 ​ 02     
    Thumbnail
    在聽完陳子軒老師的運動社會學演講、與木蘭女足記者會後的時間,剛好是韓國與中國奧運資格賽的第一回合,我輕鬆地亂看一下下半場韓國女足主場迎戰中國的比賽。真不知道週六的木蘭經過這段期間國家隊集訓也有各自球隊的練習,會有什麼變化與不同。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認識小樹也有十幾年了,曾經一起坐在各種音樂獎項、補助案的評審會議室互相支援掩護(咦),曾經一起出國當「隨團樂評觀察員」(第
    Thumbnail
    <p>這群共享九零年代記憶的人們裡,有魏瑛娟,有駱以軍,也有《蒙馬特遺書》的原作者邱妙津。那個時代的青年,好像都懷揣著某種文學夢,彼此聊詩、聊小說、聊電影,充滿二十多歲的光焰,出奇的認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