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議題為什麼難談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哥吉拉事件後,剛好看到朋友分享如下圖這篇文章。不禁慨嘆,每每遇到性別議題,討論過程常剪不斷、理還亂,且不乏各種言語攻訐。於是寫了篇短文(於圖後)嘗試分成3點觀察和自己對於某些概念的個人見解,來梳理梳理就發生在你我眼前的現象。
性/別議題之所以那麼難談,或許是因為,
在目前性別戰場主流談法仍男、女二分的前提下——

地圖炮

1. 開地圖砲很容易、很爽啊!不管瞄準哪一邊,都可以一次轟到將近50%人口,CP值超高。

性作為貶低他人的策略

2. 「性」既然作為「性別」的一部分,順便將它拿來當武器似乎蠻順理成章的?且用「性」來貶低別人很容易、很爽啊!畢竟目前人類社會還處於較忌性的階段,拿生殖器與意見不同那方的任何一個身體部位來連結,都幾乎能確保造成對方相當不舒服的感受;文化習慣上又通常能成功給人被羞辱的感覺,達到攻擊效果。

論述用言的困境

3. 目前能用來論述性別議題的詞彙(語言工具),直觀上還太容易令人誤會。例如:
父權(patriarchy)、家父長主義(paternalism)、女權主義(feminism,雖然我比較喜歡稱「女性主義」)、厭女(misogyny)。[**]
常讓人誤以為
❝女性「天生」就是女性主義者、女權主義者的目標就是男性和女性的特權都想要、男性不可能成為女性主義者、男性一定都是父權的、女性不可能會產生父權的想法或行動、父權跟家父長主義是一樣的、厭女就是討厭女性的意思,所以愛媽媽姐妹老婆的人不會厭女、女性怎麼可能會厭女?諸如此類。❞ (<-- 此引號內皆為常見迷思或對概念的誤解,再次強調!)
於是每次討論涉及性別的社會議題,常常A想講的「父權」跟B認知的不一樣、C定義的「女權」跟D的理解有巨大落差、E描述的「女權自助餐」在F聽起來比較像「拿女權當煙霧彈的父權紅利行為」。
接著在對話雙方都帶著許多情緒以及過去導因於自己性別的各種程度身心不適/創傷的狀態下,大家以「外表看似一樣,定義卻沒有交集的」詞彙,講一講開始吵、吵一吵開始互相言語攻擊——然後大約90%的對話是徒勞的。
若想要速速粗略搞懂「父權、父權紅利、仇女、仇男」相對中性嚴謹的定義,推薦這篇夠白話又解說清楚的文章: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5824877
[**] 寫在最後:

我眼中的父權樣貌

關於「#父權」我的觀察是,這個詞彙在當代很常用來形容「特定族群傾向控制、主導其他族群的行動,重視壓制與支配、看輕協商與合作,如前這般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不一定只有男性會這麼做。

女性主義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關於「#女性主義」,請大家先有個大致的理解,就是它經歷過4波運動浪潮,已發展出非常多派別,很難一言以蔽之。
因此X跟你談到的女性主義內涵如果跟Y不一樣,也不會不合理。
一種可能當然是他們其中一人根本上誤解了女性主義,另一種也算常發生的可能性是,X、Y秉持的立場分別來自不同派別。
不過不同派別的女性主義之間不一定是互斥的,常常也在論述、倡議推動上相輔相成。
我認為,女性主義整體而言指的是:將過去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重新以「有意識到哪些性別特別容易獲益或受害」的角度去理解、詮釋,並指認出特定性別遭受的不平等具體而言是什麼?這樣的不平等涉及哪些權力(power)和權利(rights)?可能的結構性因素為何?
因此以女性主義視角去看待某個現象後,有沒有可能論證出「某些男性或其他性別族群在特定情境下是不平等的受害者」呢?蠻有可能的。

豐富而具畫面感的厭女定義

關於「#厭女」,上野千鶴子及 David Gilmore 比 Kate Manne 還提早好幾年,從神話、歷史、心理學、人類學等文獻資料和社會觀察而發展出各自對於「厭女」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定義。
我自己則通常以 Kate Manne 的定義來檢視或應用厭女概念:
性被期待要扮演「關愛供給者」,必須給予他人注意力、身心照顧、關愛並回應包含「性」在內的需求;男性較明確被期待要給予的是經濟保障,其他的則非必要。既然過往歷史中女性經常須藉由與男性結婚、為男性傳宗接代來換得經濟保障,那麼便須將注意力、身心照顧和關愛投注在握有經濟權力的男性身上,並回應包含「性」在內的需求。​如此社會文化脈絡下,逐漸形成了「應獲女性付出感」(entitlement,有譯為「男性資格感」)這樣通常用以服務男性的集體意識
因此當某些女性沒有照前述劇本演出、不去滿足「應獲女性付出感」時——例如:路上被調情不「欣然收下」、聽到黃色笑話不捧場笑一下還表達被冒犯、不只一次拒絕追求、不想「善用」子宮當媽媽(包含自始不想生小孩&終止妊娠)等——感到不滿的人們便對這些女性產生「厭女」情緒或情結,且據以對這些女性進行各種形式的「懲罰」或「制裁」。「厭」這個字在不同情境裡代表的情感是複雜的,舉例而言,有時是厭惡、有時是得不到關愛或性的挫折或憤怒,有時則是對於自我如此渴求注意力的恐懼或悲傷。
本文與本作者所有文章採創用CC之【姓名標示─非商業性】授權條款:
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以任何形式使用本文內容請務必註明原作者與出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7會員
    50Content count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胎兒是否等於一個人?」,在法律上、醫學上的地位,一直偏向「社會建構」的;也就是說,胎兒何時是人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光譜而沒有標準答案。 因此,將「胎兒」奉為絕對神聖至高無上生命的論述,我會先打一個問號,須先了解這個論述是根據什麼。
    本文支持將將「墮胎」一詞改為更不具道德評價、更為中性的「終止妊娠」、「終止懷孕」一詞,但為求引述原文之完整,而保留原文出現的墮胎一詞。 以下摘錄自Kate Manne著作、巫靜文中譯的《不只是厭女》(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麥田出版)
    在那樣的時空交匯下,明文化了性別平等事件的內部申訴機制。我也在推動的過程深刻體悟:會毫不猶豫支持同婚的人,不一定因為支持多元性別權益而擁有完整的性別意識——不認同該機制設立的人們,對於性騷擾事件可以如此充滿偏見而不自知,甚至不惜出言傷人。
    ☞ 去過索羅門群島 ☞ 其實蠻喜歡玩球類運動 ☞ 音樂是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 錢這誘因如此強大 ☞ 英語和華語的自我訓練 ☞ 現在聊感情一副老神在在,殊不知曾超級不知所措
    權力不是地位(status)、不是職權(authority),且跟影響力(influence)是兩碼事。 簡單講,權力是社會控制的能力。權力不是個人的特質或財產,是你在別人的故事裡扮演的角色。 作者令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她展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說教和譴責,而是頗為理性地分析各種關於權力的多元情境。
    這篇(下)快完成的此時此刻,忽然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一種矛盾:與E對答以及寫上下這兩篇的內文時,自己用字遣詞大抵上是溫和的,但開始為各主題段設標題時,自己竟不自覺使用批判性很重、語氣強烈的字句。經過內在梳理,似乎漸漸明白,可能是E分享的經驗,部分觸發了我過往一些不美好性經驗的回憶......
    「胎兒是否等於一個人?」,在法律上、醫學上的地位,一直偏向「社會建構」的;也就是說,胎兒何時是人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光譜而沒有標準答案。 因此,將「胎兒」奉為絕對神聖至高無上生命的論述,我會先打一個問號,須先了解這個論述是根據什麼。
    本文支持將將「墮胎」一詞改為更不具道德評價、更為中性的「終止妊娠」、「終止懷孕」一詞,但為求引述原文之完整,而保留原文出現的墮胎一詞。 以下摘錄自Kate Manne著作、巫靜文中譯的《不只是厭女》(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麥田出版)
    在那樣的時空交匯下,明文化了性別平等事件的內部申訴機制。我也在推動的過程深刻體悟:會毫不猶豫支持同婚的人,不一定因為支持多元性別權益而擁有完整的性別意識——不認同該機制設立的人們,對於性騷擾事件可以如此充滿偏見而不自知,甚至不惜出言傷人。
    ☞ 去過索羅門群島 ☞ 其實蠻喜歡玩球類運動 ☞ 音樂是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 錢這誘因如此強大 ☞ 英語和華語的自我訓練 ☞ 現在聊感情一副老神在在,殊不知曾超級不知所措
    權力不是地位(status)、不是職權(authority),且跟影響力(influence)是兩碼事。 簡單講,權力是社會控制的能力。權力不是個人的特質或財產,是你在別人的故事裡扮演的角色。 作者令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她展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說教和譴責,而是頗為理性地分析各種關於權力的多元情境。
    這篇(下)快完成的此時此刻,忽然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一種矛盾:與E對答以及寫上下這兩篇的內文時,自己用字遣詞大抵上是溫和的,但開始為各主題段設標題時,自己竟不自覺使用批判性很重、語氣強烈的字句。經過內在梳理,似乎漸漸明白,可能是E分享的經驗,部分觸發了我過往一些不美好性經驗的回憶......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你認為「女性主義」是什麼? 身為一個女性,我從小到大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事情只有男生可以做?像是:祭祖、傳宗接代。為什麼有些事情女生不能做?像是:月經來時不能拜拜。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遭受因男女差異造成的雙重標準對待,但我未曾因自己是一個女性而感到低人一等,然而並非所有女性都是如此。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亞洲第一:尤美女與同婚法案的故事》紀錄了同婚法案的歷史。若你是同志,這本書能看見臺灣守護人權價值的歷程;若你反對同性婚姻,這本書則能夠解答你內心的疑問。
    Thumbnail
    前幾個月,一篇知名性別議題粉專的貼文爆紅,內容是數則網友投稿的訊息截圖,關於某醫院的醫師(至少這個人自稱是醫師)在交友軟體上跟異性的互動對話。 今天我不談該醫師與異性間的人際互動關係,而是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整個互動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法律上需要比較留意的地方。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鼓勵曾經的性侵與性騷倖存者,將自己的傷痛說出來。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聆聽倖存者的故事。許多倖存者正面臨著自己的傷痛被誤解、被質疑的困境。事實上,性侵帶來的痛苦與「身體界限被侵犯踐踏」的傷痛有關。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跟身邊的朋友、網路上的鄉民一起討論過時事或是價值觀上的議題呢? 每每討論是不是跟我一種總是產生一種:「奇怪?這傢伙怎麼聽不懂人話的感覺?」 細心的朋友在看到鬼打牆這個關鍵字時,就能猜到我對於這個議題的想法了吧? 但為何我們會如此堅守自己的立場? 加入粉絲團請點我!!
    Thumbnail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議題是公眾討論的,不是一小群特定律師、專業證照者及「研究者」;我(或任何人)也並不代表任何社群意見整體,而是都只在社群流動的一小部份。
    Thumbnail
    當看過的人多了,我現在已經可以分辨得出來,通常會叫我小姐的,有三種人。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你認為「女性主義」是什麼? 身為一個女性,我從小到大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事情只有男生可以做?像是:祭祖、傳宗接代。為什麼有些事情女生不能做?像是:月經來時不能拜拜。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遭受因男女差異造成的雙重標準對待,但我未曾因自己是一個女性而感到低人一等,然而並非所有女性都是如此。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亞洲第一:尤美女與同婚法案的故事》紀錄了同婚法案的歷史。若你是同志,這本書能看見臺灣守護人權價值的歷程;若你反對同性婚姻,這本書則能夠解答你內心的疑問。
    Thumbnail
    前幾個月,一篇知名性別議題粉專的貼文爆紅,內容是數則網友投稿的訊息截圖,關於某醫院的醫師(至少這個人自稱是醫師)在交友軟體上跟異性的互動對話。 今天我不談該醫師與異性間的人際互動關係,而是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整個互動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法律上需要比較留意的地方。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鼓勵曾經的性侵與性騷倖存者,將自己的傷痛說出來。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聆聽倖存者的故事。許多倖存者正面臨著自己的傷痛被誤解、被質疑的困境。事實上,性侵帶來的痛苦與「身體界限被侵犯踐踏」的傷痛有關。
    Thumbnail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跟身邊的朋友、網路上的鄉民一起討論過時事或是價值觀上的議題呢? 每每討論是不是跟我一種總是產生一種:「奇怪?這傢伙怎麼聽不懂人話的感覺?」 細心的朋友在看到鬼打牆這個關鍵字時,就能猜到我對於這個議題的想法了吧? 但為何我們會如此堅守自己的立場? 加入粉絲團請點我!!
    Thumbnail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議題是公眾討論的,不是一小群特定律師、專業證照者及「研究者」;我(或任何人)也並不代表任何社群意見整體,而是都只在社群流動的一小部份。
    Thumbnail
    當看過的人多了,我現在已經可以分辨得出來,通常會叫我小姐的,有三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