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ance 瞧焉思
半路入門的法律學碩士,關注自然×社會科學譜出的性/別問答,心理、社會、政治、哲學等亦有涉獵。 常不禁,以文字凝視社會,以對話連結靈魂,以活動遇見夥伴,以展演觸及群眾。人生是一趟不停學習的旅程,期許生命到盡頭前,自己能為世界帶來正向貢獻,並以某種形式留痕歷史。
Joyance 瞧焉思
半路入門的法律學碩士,關注自然×社會科學譜出的性/別問答,心理、社會、政治、哲學等亦有涉獵。 常不禁,以文字凝視社會,以對話連結靈魂,以活動遇見夥伴,以展演觸及群眾。人生是一趟不停學習的旅程,期許生命到盡頭前,自己能為世界帶來正向貢獻,並以某種形式留痕歷史。
41
篇文章
0
專題
0
NFT
0
勳章
14
追蹤者
3
追蹤中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人際互動的事後(不)同意 vs. 性互動的積極同意
性別議題之所以難談,就是因為乍似簡單的提問,要回答卻往往需抽絲剝繭把問題背後隱含的前提一一分離出來、仔細剖析,才能解答困惑、破除謬誤。 本文為回應朋友於《正確認識性騷擾:「騷擾」才是重點 》文章留言而寫成之答覆,議題涵括關係、資源、權勢、詐騙與那些沒有共識的曖昧。分為5節羅列如下:
發佈於
性/別/騷/動
2023-01-27
8
正確認識性騷擾:「騷擾」才是重點
一談「性騷擾」,大眾的討論似乎容易聚焦於「性」,「這個行為是否帶有性意涵?」、「誰的標準算數?」但我們若要更正確地認識性騷擾,那從「騷擾」視角切入似乎是一種更公正的作法。既然談「騷擾」,便須先從「怎麽定義騷擾?」這個提問的答覆開始了。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通常是「事後(不)同意」的...
發佈於
性/別/騷/動
2023-01-24
8
判決中的迷思破除筆記(一):妨害性自主
❝大多數被害人,如果面臨陌生人的侵犯,一定馬上反擊,但面對自己信賴之人,如老師、父母或親人,通常是呆在那邊,腦筋一片空白,不知發生什麼事情,或沒有情緒❞ 我認為這段話相當直截了當地擊破了一個每次發生性騷擾或強制性交案件,許多人最常陷入的迷思問題:「當下為什麼不強力抵抗?是不是拒絕表達得不夠明確?」
發佈於
法律與社會交錯
2023-01-03
8
深刻的真相裡,真實的對立面也是真實
兩週前某天在某情境下淚崩,原來有些情緒一直憋著沒有處理以為自己吸收過不少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知識,自我內在剖析過應該算消化好了,噴淚當下才明白只是通通掃進某個抽屜裡暫時鎖起來。 然後我逃往書店,從溫柔的字裡行間,緩緩汲取新能量:
發佈於
好書不推很難過
2022-12-27
6
天蠍座的安全感來自於不斷結束與開始的重生過程
33歲生日大概是活到現在最難忘的吧!Covid隔離滿5天,快篩仍亮出又粗又清楚的兩條紫色線;韓國梨泰院發生死傷嚴重的踩踏事件;台北則整日陰雨綿綿。 而我昨日剛跟一段關係道別,這並非一段承諾關係,也沒有性行為參與其中(有的話或許遺憾還會少一點 XD,開玩笑的啦!sex 通常容易讓情況更複雜)
發佈於
性/別/騷/動
2022-10-30
13
進擊的帆船:馬斯洛需求層次與我
自己從小就好奇心蠻重的,成長過程則愈發對於 “我是誰?我為什麼這樣感覺/那樣思考?” 有興趣而持續藉由各種社會科學來探索。 也常聽聞身邊認識的朋友,在人生某個時間點上,開始投注心力涉獵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的知識。 我想這是因為,人類是慣性的生物,卻又不僅只是如此。我們常在情感受到強烈觸動,或陷入未
發佈於
好書不推很難過
2022-10-24
6
不同文化背景的我們,其實好相似
應邀於9月中向一群國際學生正式介紹這門課自己的參與經驗。知道有同學自我介紹的環節,於是提議先加入一點小活動,讓學生自我介紹完,再讓我進入正題。 遊戲規則... (3) 根據手上牌卡的正面圖像或背面解析來分享 #自己與這張牌的連結 是什麼? (4) 從PPT上兩題,選一題來回答。
發佈於
我們以對話獨處
2022-10-10
10
保守堪薩斯州公投結果保住終止懷孕權!
暫時擋下聯邦法院的墮胎權干預 堪稱全美保守前幾名的堪薩斯州(Kansas State),今年與初選一同舉行的公投結果出爐——以 58.89% 不同意 vs. 41.11% 同意——反對以聯邦最高法院釋憲結果制定州的終止妊娠修正案,保住了墮胎權!
發佈於
法律與社會交錯
2022-08-04
5
性別議題為什麼難談
哥吉拉事件後,剛好看到朋友分享如下圖這篇文章。不禁慨嘆,每每遇到性別議題,討論過程常剪不斷、理還亂,且不乏各種言語攻訐。於是寫了篇短文(於圖後)嘗試分成3點觀察和自己對於某些概念的個人見解,來梳理梳理就發生在你我眼前的現象。 性/別議題之所以那麼難談,或許是因為, 地圖炮 性作為貶低他人的策略
發佈於
性/別/騷/動
2022-07-19
7
當我們能將墮胎重新理解為終止妊娠
「胎兒是否等於一個人?」,在法律上、醫學上的地位,一直偏向「社會建構」的;也就是說,胎兒何時是人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光譜而沒有標準答案。 因此,將「胎兒」奉為絕對神聖至高無上生命的論述,我會先打一個問號,須先了解這個論述是根據什麼。
發佈於
法律與社會交錯
2022-06-26
7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
想閱讀更多
Joyance 瞧焉思
的內容?
立即追蹤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