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議題系列文1:被否認的創傷──談性侵迷思及真實的傷痛反應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在前陣子MeToo浪潮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性侵/性騷倖存者公開分享自己的受害經驗。社會對此除了鼓勵與支持外,也很多抨擊與質疑的聲音。抨擊的範圍包括:倖存者是否別有目的、她的情緒反應是否正常、她是否沒有做好保護措施,她是否只是抱怨卻不願報警提告等。就算倖存者在訴說時,對加害者及主管機關都做好匿名的處理,「保護」加害者不會受到輿論譴責。但對倖存者的質疑聲仍不絕於耳。 

一篇分析Twitter性侵推文的研究顯示,在500萬條談及性侵的推文中,就有10萬條在討論倖存者是否在說謊。並且認為倖存者說謊的留言數,是相信倖存者沒有說謊的三倍(Stabile, Grant, Purohit, & Rama, 2019)。也就是說,倖存者很難在不被質疑的情況下,去公開分享自己的受害經驗。

「被質疑」是倖存者揭露自己的受害經驗時,最容易遭受的傷害

「被質疑」是倖存者揭露自己的受害經驗時,最容易遭受的傷害

最常見的質疑,包括「你不可能會這麼痛苦」。 我曾看過一篇匿名的Metoo文,該文的分享者表示自己被性侵至今,已持續出現1年以上的PTSD症狀,就算吃藥也無法有效改善。許多人對此的回應是:「你前面又沒有拒絕跟對方出去,你怎麼可能有PTSD?」、「就算他前面沒問過你就碰你,但你喊停時人家也住手了,你有什麼好不舒服的?」、「他又沒有真的插進去,這樣也可以PTSD?」這字字句句的留言,彷彿這些網友認為,只要對方沒有強行插入,那些未經同意的碰觸就不會造成他人的痛苦。也就是說,只有「被拒絕還觸摸的行為」才會帶給當事人傷害。

有趣的是,就算有人表示「這種沒問過就進行的親密互動有可能被會被判刑」,依然無法讓他們相信女方的痛苦是真的。也就是說,「無插入的侵犯會造成創傷」似乎只是一種錯誤的想像。

因此,我想談談所謂的身體界限、身體自主,以及這些東西被侵犯後,當事人羞愧的理由。

【身體界線侵犯及羞愧反應──為何非自願性的觸摸會引發羞愧】

在當前的性平宣導中,身體界限、自主,與積極同意經常被提到一塊,這是有道理的。其中:

  1. 身體界限在談的是:每個人對身體被觸碰與被注視的可接受程度都不同。如果這個注視或碰觸侵犯到旁人的身體界限,那個人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在他人可接受的範圍內與對方親近,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郭麗安, 2019)。
  2. 身體自主權在討論的是: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屬於他自己的個人財產,因此一個人的身體要被誰碰、要被怎麼碰,應該是要以那個人的主觀意願為主,而不是別人想碰就能碰的(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21)。
  3. 如果我們不能確定我們的碰觸是否會侵犯到他人的身體界限,或無法肯定對方現在有想要與我們親近的意願。那我們應該先從肢體或口語上取得對方的同意,才不會冒犯到他人。這是積極同意的精神(林秀怡, 2018)。

也就是說,根據以上三點,我們在與人親近前先問過對方,是愛護與尊重對方的展現。然而,有些人認為這種做法很煞風景,並可能錯失掉一段美好的愛情或性關係。但其實這種做法是一種僥倖心態,並讓我們想親近的人為我們承擔痛苦恐懼的風險。

身體界限就像貓貓圖。有些地方可以摸,但有些地方不可以摸。

身體界限就像貓貓圖。有些地方可以摸,但有些地方不可以摸。

精神分析師Angela Connolly (2017)認為,身體具有某種神聖性。當一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擺動肢體,且完整體驗肢體行動的感覺,個體會感覺「我擁有我的身體,並且我是我身體的主宰」。一般來說這種感受非常自然,甚至多數人都不會察覺到自己有這種感覺。然而,當他人無視自己的意願,隨意碰觸自己的身體並用其洩慾時,這種感覺就會破裂崩解,並讓人產生「原來我是低人一等的卑劣存在」,同時,羞恥、自卑及創傷就會隨之而生。因此,性騷擾及性侵行為對他人的傷害並不僅限於身體上的傷口而已,更多的是一種尊嚴掃地、自我價值被貶低,並且自己可以任人玩弄的那種脆弱感與無助感。

      一篇系統性回顧研究發現,就算只是言語性騷擾,或是帶有性意涵的肢體碰觸及眼神注視,仍有54%的受害者會出現失眠及其他各類身心症狀,並有61%的人出現情緒困擾(Kahsay, Negarandeh, Dehghan Nayeri, & Hasanpour, 2020)。在遭受性侵的女性受害者中,有94%的人會在性侵後的兩周內出現PTSD症狀,並且遭受過性侵的女性罹患PTSD的終身盛行率達50%(Chivers-Wilson, 2006)。從這些數字我們就可以知道性侵與性騷帶給人的傷害性究竟有多大。因此,親密互動前的積極同意並不是對那個想推進關係的人的刁難,而是為了避免不想有此進展的人受到傷害。

身體界限與自主權被侵犯,就像有個巨人打破我們的城牆,牢牢控制住我們的行動一樣可怕

身體界限與自主權被侵犯,就像有個巨人打破我們的城牆,牢牢控制住我們的行動一樣可怕


【可不可以相信我──受害者的心理需求及性侵迷思造成的MeToo困境】

由於無法理解身體對一個人的意義,許多人會指責倖存者的痛苦不過就是一種「過度敏感」,或對加害者的「利用與報復」。研究指出,在針對Metoo貼文的敵意留言中,約有69%認定所謂性侵就是一場被女性捏造、放大或誤會的結果(Rennie, 2023)。這種質疑就是在認定這些倖存者的痛苦都是虛假或錯誤的。

「我根本不在乎別人是出於好感、誤會,還是惡意摸我。重點是,就算我最後抵抗了、拒絕了,當初被摸的那種不適感,誰賠我?」

這是一個倖存者的心聲。這種心聲不只表現出被侵犯的不適,也反映倖存者的困境很常被否認及忽視。

針對倖存者的訪談研究顯示,倖存者希望得到的其實是旁人的信任及理解。因為她們本身就很難接納自己受到傷害的事實,所以當旁人也跟著質疑、責怪或輕視她們,她們就會更加受傷並更認定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Hutschemaekers, Zijlstra, De Bree, Lo Fo Wong, & Lagro‐Janssen, 2019)。當我們受到難以言喻的傷害時,我們的傷口需要能被看見與被承認。也唯有倖存者能感覺自己的傷口被看見與承認,她們才能更放心地去拾回原先破碎的自己,並盡早從創傷中復原。

當我們鼓勵倖存者說出自己的傷痛經驗時,我們也要努力讓社會理解倖存者的痛苦是什麼。

當我們鼓勵倖存者說出自己的傷痛經驗時,我們也要努力讓社會理解倖存者的痛苦是什麼。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倖存者分享自己的受害經驗是一種找回力量並聲討正義的方式,甚至有部分的人會認為,倖存者有責任去揭露自己的受害事實,以便遏阻性侵及性騷的風氣。但另一方面,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倖存者的困難及處境,因此當倖存者公開自己的受害經歷時,就可能被這些人二次傷害(Schmitt, Robjant, Elbert, & Koebach, 2021)。

  總結,我認為目前社會對於什麼是性侵以及人為何會在性侵後痛苦,需有更多的認識。在未準備且非自願下被觸碰身體,就是一種可能帶來不適的傷痛經驗。當這種狀況被越多人認識,我們才越有機會去避免製造下一個受害者,並越能準確地接住每一個因為性侵傷痛而掉下來的人。

----------------------------------------------------------------------

參考資料:

Chivers-Wilson, K. A. (2006). Sexual assaul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factors and treatments. McGill Journal of Medicine: MJM, 9(2), 111.

Connolly, A. (2017). Abject bodies: Trauma, shame, disembodiment and the death of time. In Temporality and Shame (pp. 101-118): Routledge.

Hutschemaekers, G. J., Zijlstra, E., De Bree, C., Lo Fo Wong, S., & Lagro‐Janssen, A. (2019). Similar yet unique: the victim's journey after acute sexual assault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ity of car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33(4), 949-958.

Kahsay, W. G., Negarandeh, R., Dehghan Nayeri, N., & Hasanpour, M. (2020). Sexual harassment against female nurse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nursing, 19, 1-12.

Rennie, E. (2023). ‘What a lying slut’: the (re) production of rape myths in online misogyny towards women disclosing their experiences of rape through the# MeToo movement. Journal of Gender-Based Violence, 7(2), 204-219.

Schmitt, S., Robjant, K., Elbert, T., & Koebach, A. (2021). To add insult to injury: Stigmatization reinforces the trauma of rape survivors–Findings from the DR Congo. SSM-Population Health, 13, 100719.

Stabile, B., Grant, A., Purohit, H., & Rama, M. (2019). “She Lied”: Social construction, rape myth prevalence in social media, and sexual assault policy. Sexuality, Gender & Policy, 2(2), 80-96.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21). My body is my own: claiming the right to autonomy and self-determin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fpa.org/sites/default/files/pub-pdf/SoWP2021_Report_-_EN_web.3.21_0.pdf

林秀怡. (2018). 找人吃飯、看電影都要確認對方意願,性的積極同意模式有這麼困難嗎?. Retrieved from https://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38731

郭麗安. (2019). 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建立身體的界限與自主權. In 與孩子的青春同行:青少年性教育及情感教育家長: 教育部.

0會員
1內容數
這是一個討論性別議題的小天地。主題涉及男性、女性、職場、婚姻、愛情、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性別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你認為「女性主義」是什麼? 身為一個女性,我從小到大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事情只有男生可以做?像是:祭祖、傳宗接代。為什麼有些事情女生不能做?像是:月經來時不能拜拜。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遭受因男女差異造成的雙重標準對待,但我未曾因自己是一個女性而感到低人一等,然而並非所有女性都是如此。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亞洲第一:尤美女與同婚法案的故事》紀錄了同婚法案的歷史。若你是同志,這本書能看見臺灣守護人權價值的歷程;若你反對同性婚姻,這本書則能夠解答你內心的疑問。
Thumbnail
前幾個月,一篇知名性別議題粉專的貼文爆紅,內容是數則網友投稿的訊息截圖,關於某醫院的醫師(至少這個人自稱是醫師)在交友軟體上跟異性的互動對話。 今天我不談該醫師與異性間的人際互動關係,而是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整個互動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法律上需要比較留意的地方。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鼓勵曾經的性侵與性騷倖存者,將自己的傷痛說出來。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聆聽倖存者的故事。許多倖存者正面臨著自己的傷痛被誤解、被質疑的困境。事實上,性侵帶來的痛苦與「身體界限被侵犯踐踏」的傷痛有關。
Thumbnail
避免被昅納的方法,就是要提出一種運動,要抗拒那些連最叛逆的年輕人也願意接受的正當性別和道德舉止標準。
Thumbnail
藉由男女角色對調,戲謔呈現出現實世界中的性別不平等,加上科幻(?)的設定,確實讓《Barbie 芭比》在題材上有了不少優勢,但制式化的故事情節,有時太過天馬行空的串場,加上過於扁平的論述,都讓它成為了一部可能會讓不少人失望的娛樂爽片。
Thumbnail
哥吉拉事件後,剛好看到朋友分享如下圖這篇文章。不禁慨嘆,每每遇到性別議題,討論過程常剪不斷、理還亂,且不乏各種言語攻訐。於是寫了篇短文(於圖後)嘗試分成3點觀察和自己對於某些概念的個人見解,來梳理梳理就發生在你我眼前的現象。 性/別議題之所以那麼難談,或許是因為, 地圖炮 性作為貶低他人的策略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受教育部補助辦理「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學開發及推動策略研究計畫」,以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促進虎科大同學對法治人權認識。為此,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性別關係與法律」通識課程,大法官釋憲性別議題心得展,展出修課同學針對大法官釋憲相關性別議題的心得感想。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你認為「女性主義」是什麼? 身為一個女性,我從小到大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事情只有男生可以做?像是:祭祖、傳宗接代。為什麼有些事情女生不能做?像是:月經來時不能拜拜。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遭受因男女差異造成的雙重標準對待,但我未曾因自己是一個女性而感到低人一等,然而並非所有女性都是如此。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亞洲第一:尤美女與同婚法案的故事》紀錄了同婚法案的歷史。若你是同志,這本書能看見臺灣守護人權價值的歷程;若你反對同性婚姻,這本書則能夠解答你內心的疑問。
Thumbnail
前幾個月,一篇知名性別議題粉專的貼文爆紅,內容是數則網友投稿的訊息截圖,關於某醫院的醫師(至少這個人自稱是醫師)在交友軟體上跟異性的互動對話。 今天我不談該醫師與異性間的人際互動關係,而是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整個互動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法律上需要比較留意的地方。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鼓勵曾經的性侵與性騷倖存者,將自己的傷痛說出來。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聆聽倖存者的故事。許多倖存者正面臨著自己的傷痛被誤解、被質疑的困境。事實上,性侵帶來的痛苦與「身體界限被侵犯踐踏」的傷痛有關。
Thumbnail
避免被昅納的方法,就是要提出一種運動,要抗拒那些連最叛逆的年輕人也願意接受的正當性別和道德舉止標準。
Thumbnail
藉由男女角色對調,戲謔呈現出現實世界中的性別不平等,加上科幻(?)的設定,確實讓《Barbie 芭比》在題材上有了不少優勢,但制式化的故事情節,有時太過天馬行空的串場,加上過於扁平的論述,都讓它成為了一部可能會讓不少人失望的娛樂爽片。
Thumbnail
哥吉拉事件後,剛好看到朋友分享如下圖這篇文章。不禁慨嘆,每每遇到性別議題,討論過程常剪不斷、理還亂,且不乏各種言語攻訐。於是寫了篇短文(於圖後)嘗試分成3點觀察和自己對於某些概念的個人見解,來梳理梳理就發生在你我眼前的現象。 性/別議題之所以那麼難談,或許是因為, 地圖炮 性作為貶低他人的策略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受教育部補助辦理「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學開發及推動策略研究計畫」,以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促進虎科大同學對法治人權認識。為此,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性別關係與法律」通識課程,大法官釋憲性別議題心得展,展出修課同學針對大法官釋憲相關性別議題的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