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是一個多鏈的世界,用戶可以使用眾多區塊鏈上面的資源,但區塊鏈之間彼此獨立,無法直接溝通,用戶在不同區塊鏈上進行投資活動(Ex: DeFi、GameFi、質押等),是無法直接將資產進行整合的。
跨鏈技術的出現打破了舊限制,使得區塊鏈間能達成資產及資訊的轉移,Ex: Ethereum的資產可在傳輸到Solana上。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跨鏈的相關內容吧~
跨鏈橋
跨鏈橋是協助資產和資訊在不同區塊鏈間轉移的協議,不論是L1鏈之間、L1鏈與L2鏈之間、L2之間的資產轉移,皆可透過跨鏈橋來達成。隨著跨鏈橋的發展,最終有望行成更龐大的網路。
舉例:比特幣僅能做支付用途,若想讓比特幣用在以太坊的DeFi項目上,就可以透過跨鏈橋解決方案,將BTC轉變成在以太坊上的WBTC,用WBTC參與DeFi項目。
BTC轉變成在以太坊上的WBTC示意圖(幣識定理自用圖)
跨鏈橋的資產轉移方式有4種:
- 鎖定&鑄造模式
- 銷毀&鑄造模式
- 原子互換
- 流動池模式
鎖定&鑄造模式
將原區塊鏈的資產鎖定在智能合約中,透過預言機將鎖定的資訊傳遞給目標區塊鏈上負責鑄造及銷毀資產的智能合約, 當資訊驗證後,就會鑄造目標區塊鏈上的資產。
鎖定&鑄造模式 - 原資產 -> 目標資產 (幣識定理自用圖)
若要將目標區塊鏈資產轉移回原區塊鏈,僅需歸還資產,智能合約會透過預言機將歸還資訊傳給原區塊鏈鎖定資產的智能合約,當資訊驗證後,就會將鎖定資產釋放了。
鎖定&鑄造模式 - 目標資產 -> 原資產 (幣識定理自用圖)
銷毀&鑄造模式
將原區塊鏈的資產透過智能合約銷毀,透過預言機將鎖定的資訊傳遞給目標區塊鏈上鑄造及銷毀資產的智能合約, 當資訊驗證後,就會鑄造目標區塊鏈上的資產。
銷毀&鑄造模式 - 原資產 -> 目標資產 (幣識定理自用圖)
若要將目標區塊鏈資產轉移回原區塊鏈,會透過目標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銷毀資產,並透過預言機將銷毀資訊傳給原區塊鏈鎖定資產的智能合約,當資訊驗證後,就會將鎖定資產釋放了。
銷毀&鑄造模式 - 目標資產 -> 原資產 (幣識定理自用圖)
原子交換
無需經由第三方來驗證,直接透過已認證的智能合約來轉換兩條鏈的資產。
原子交換是最安全和信任最小化的方法。
流動池模式
跨鏈橋會在原區塊鏈和目標區塊鏈都建立各自資產的流動池,當用戶將原區塊鏈的資產放到流動池中,並透過預言機傳遞資訊給目標區塊鏈的流動池,當交易驗證後,即可從目標區塊鏈流動池中取得相應資產。
流動池模式 - 原資產 -> 目標資產 (幣識定理自用圖)
若要將目標區塊鏈資產轉移回原區塊鏈,僅需要將目標區塊鏈資產放回流動池,並透過預言機發送資訊,當資訊驗證後,即可從原區塊鏈的流動池取回資產。
流動池模式 - 目標資產 -> 原資產 (幣識定理自用圖)
跨鏈技術 (1/2)
公證人機制(Notary schemes):透過公正的第三方來當兩條鏈的中間驗證人,驗證兩條鏈交互的資訊,以協助完成資產跨鏈。
幣須知道💡:
中間驗證人通常同時是兩個鏈的節點,可能為單個節點(中心化)、多個節點(去中心化)。
側鏈/中繼鏈(Sidechains/relays):
側鏈:依附在主鏈旁,以「雙向錨定」方式運作,透過鎖定主鏈/側鏈資產,釋放側鏈/主鏈等值資產,讓資產感覺在主鏈及側鏈上轉移。
中繼鏈:中繼鏈是獨立的一條鏈,負責驗證兩條區塊鏈的資訊(擔任第三方驗證者),驗證完畢後,會鎖定一條鏈的資產,並在另一條鏈釋放相應資產,達成錨定。中繼鏈= 公證人機制+ 側鏈。
跨鏈技術 (2/2)
哈希鎖定(Hash-locking):先隨機產生一個數字並算出哈希值,再透過智能合約鎖定原區塊鏈的資產,只要在規範的時間內,提供目標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正確的哈希值,就會釋放等量價值的目標鏈資產。
分佈式私鑰控制(Distributed private key control):透過智能合約將原區塊鏈的資產映射到目標區塊鏈上,並會產生一組控制這些資產的私鑰,而私鑰會被分片儲存在分散節點中。當用戶要轉移資產到其他區塊鏈時,必須利用此私鑰來鎖定或解鎖資產。
跨鏈技術代表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