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週期
看書的心得,康波蕭條期,低增長高通脹的環境(滯脹),或許週期股會是比較好的策略。我覺得投資週期股最關鍵 對周期時間長度的把握。
2002-2008年是最近一輪海運和造船的上行期,集運油運散裝和造船在這段時期都迎來了歷史大級別的牛市,爆發的順序是集運、油運、散裝,高漲的運價帶來利潤,也帶來新船訂單,新造船訂單和交付順序也對應了集運、油運、散裝。
航運週期是18年,上一次集裝箱航運啟動時間03年,這次集運股啟動時間為03+18=21(年)。看起來一輪海運、造船的上行週期已經拉開序幕。考慮到上一次散貨行情是06-07年,所以這一次行情可能出現在24-25年,提前一年佈局也是合情合理。
造船業或許會到達一個大家想不到的程度
12年的寒冬,造船廠從400多家減少到目前110家左右,直到21年貨櫃航運景氣後造船業才迎來春風。現在是大陸造船廠的小弟---馬尾造船廠訂單也已經滿了,說明大陸的造船廠已經全部進入復甦。集運之後油運,油運之後是散裝,還有IMO要求2030年航運碳排放比2008年下降40%,又會淘汰一大批老舊船。過往的牛市靠的是國家級別的造船廠擴張來解決,包括70年代的日本、04-08中國船廠擴張,目前似乎沒看到有誰有足夠的工業實力完成這種規模的擴產。
這次造船牛市可能持續數年,長到讓大眾忘記這是一個週期性行業(比如房地產),從而為高估值尋找合理化的理由
但是造船業已經和台股沒啥關係了,台船從商船製造轉向軍船、海工了(其實就是被十年寒冬洗出去的產能)
散裝航運
需求面
目前全球經濟面對的是衰退的可能,散裝一般和全球經濟增長正相關,所以需求面來看 對於確定性是不加分的。
有一說,是碳中和旅程可能帶來需求。短時間內建立無碳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據IEA的數據,2023年1.7萬億美元用於新能源。與2050淨零碳排所需的4兆美元相比,這還遠遠不夠
供給面
存量運力最關鍵是關注平均船齡。
【2022年6月,全球集裝箱船的平均船齡升至14.1年;油輪的平均船齡為12年;散貨船的平均船齡升至11.4年】這個順序是跟2002-2008年集運、油運、散運先後爆發順序對應
【截至2022年4月,集裝箱船手持訂單佔運力之比達到26.4%(已經高度飽和),而散貨船和油船的手持訂單佔運力之比僅有6.6%和6.3%】
舊船,還有環保法規加速淘汰舊船、或者要降速滿足排放要求,進一步減少存量。
新船的話,目前船台被佔2026前都不容易有新得供給(據了解,散裝的造船利潤集裝箱、LNG船等)
吹的這麼好,BDI還是跌成狗?
船价和运费指数背道而驰作何解(转) 雖然BDI跌破1,000點,但是新船價格指數CNDPI卻逆勢而上。一家CNPI報價會員給我們的評論中指出:“五月市場一片喧囂,大家紛紛炒作下2025年的船位已經稀缺到可以待價而沽了。誠然,由於新造船需要一定的建造週期,早交付的船位應該獲得一定的議價,但市場並未如前兩年的集裝箱市場一般誇張,散貨即期運費反而一路下跌,
這種運費和船價背離的情況應該引起大家的警惕!”
可能原因:
- 在船東和船廠的博弈中,船東不得不出手買船了
- 有船東在賭烏克蘭的戰後重建?
- 老船舶突然有了某種新需求? 油船在俄羅斯被制裁後,出現了影子船隊(也出現了船價漲運價跌)。假如散裝也出現了影子船隊,船東趁機賣舊換新就變得符合邏輯了。而影子船隊的“朋友圈”不同於主流市場,所以BDI反應不出來。
另外的看法,去中化導致:
- 供應鏈多元化,且地區性的物流中心形成,整個供應鏈網路變得更加分散
- 中國是許多重要運輸航線的樞紐,減少中國港口的中轉
可見引文的觀點是目前有不少運力退出主流航運市場,也即原有市場供求格局里中國比重降低,與BDI下跌的狀態是吻合的吻合。 同時 新造船市場熱絡也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也即與短期造船需求、影子船隊以及船東對未來海運物流格局的形成和預判有關。
標的
如果是賭新基建、戰後重建那麼應該是大船更好(BCI波動較大)
但是目前我應該會選擇有CB的標的,正德、四維航,來博一個下檔有限的機會
可以看見目前,大船比起去年下跌幅度較少(-27%),其他租金跌幅都在5成以上
FFA還是比較穩定,除了海岬型有一個坑但是也低不過Q1
因為散裝航運依其載重噸數不同,區分為以下三種船型:
1.海岬型(capasize):承載噸數8萬噸以上主要承載鐵礦、煤炭。
2.巴拿馬型(panamax):承載噸數5~8萬噸主要承載穀物。以承載遠洋貨物為主
3.輕便型(handysize):承載噸數5萬噸以下主要承載水泥、鋼材、木屑。以承載近洋貨物為主。
散裝輪平均航速 Avg Speed of Bulk Carriers,四維航法說會 2023/05/25
確實有逐年降速的趨勢,目前小船的降速效果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