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追求完美反而易出錯:認識『確認偏誤』及避免影響決策的方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EXELS

PEXELS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當我們過於強調要做得完美時,反而容易出錯?


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在政治方面,人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和相信支持他們政治立場的民意調查結果,而忽略其他政治立場的調查數據。

這可能使他們更加堅定地持有特定議題的觀點,而忽視其他可能的看法和解決方法。

在科技和創新領域也存在類似情況。例如,一家科技公司可能更傾向於支持與他們現有技術方向一致的研究項目,而忽略與之不一致的研究。

這可能導致他們錯過一些創新機會和新思路。

在媒體和新聞報導方面,人們可能更愿意閱讀和分享支持他們觀點的新聞,而忽略其他觀點的報導。這可能導致信息呈現偏見,影響公眾對重要議題的全面理解。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宇在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提出

『確認偏誤』的概念:

我們通常更容易相信我們已經相信的事情,而對於陌生的事情,我們會倚賴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想法和規則,去猜測和論證它是否可能成真。
我們更傾向於確認我們已經相信的事情。

簡單來說:先射箭再畫靶。

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你先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和規則,然後把所有事情都按照這套規則去解釋,甚至不斷修改規則來使事情看起來合理。但這套規則其實不一定和真實世界運作的規則相符,只是你調整了其中的某些部分,使得事情看起來符合你的思維框架。

在你的生活中遇過什麼『確認偏誤』的事件?


一天一顆蘋果疾病遠離我

補習一定會讓成績變好

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

每天喝3000 CC的水就不會生病

集資就是便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確認偏誤就是我們內心有一種固定的看法,然後我們會用這個看法來解釋事情,同時拒絕其他不同的觀點。

這樣做能節省我們的精力,也讓我們感到很自在。

但當我們用確認偏誤看待事物時,我們就像是活在一個小小的圈圈裡,不願意去接受更多可能性。

確認偏誤本身並不是壞事,它在我們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有用。

然而,如果我們已經度過了生存方面的困難,但仍然繼續使用確認偏誤,這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一樣。


為了不受確認偏誤影響做決策,可以考慮這些方法:

  1. 多角度思考:不只看一個角度,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要只相信支持自己想法的資訊,也要考慮其他可能的觀點和證據。
  2. 尋求反駁:主動找尋反對自己觀點的證據和意見,認真思考這些反對意見是否合理有效。這可以幫助打破偏見,全面評估選擇的優缺點。
  3. 資訊多元化:找來源多樣的資訊,包括不同的媒體、專家意見、研究報告等,這樣可以避免只接觸單一資訊,減少確認偏誤的可能性。
  4. 設定明確目標:在做決策前,確定清楚目標和標準,用這些來評估不同選擇的優缺點。這能讓你集中注意力在達成目標上,不只是看支持自己想法的資訊。
  5. 尋求他人意見:和別人討論你的想法,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這可以幫助你得到不同的觀點,避免只相信自己主觀的判斷。


總結:

確認偏誤是我們偏向相信自己已有的觀點,忽略其他可能性。這種思維陷阱常見日常生活中,容易讓我們對特定議題持固執立場。

要避免確認偏誤,可多角度思考,尋求反駁,多元資訊,明確目標,並聽取他人意見,以做出更全面和明智的決策。





11會員
17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周家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觀察過自己嗎? 實現了一個目標,獲得短暫的快樂、滿足感後,找不到自己,立即設定下一個目標。 或者 內心常出現這些聲音嗎? 我應該做更多的事情?我應該比今天更有成就?會害怕休息。 我們一直跟別人比較,常會質疑自己跟不上別人,所以要一直努力追趕。 我們一直以為要快點到逹終點,
一位優秀的博士生,攻讀博士學位時成績優秀,距離完成只剩下最後一年的時間,但卻突然萌生了退學的念頭。 回溯過往,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他曾修讀第二個碩士學位,但也在修課期間卻中途退學了。 怎麼會這樣? 好像掉進去一個迴圈裡,開始了許多事情卻無法完成,做不成任何事情, 儘管他很有才華。
艾莉是一位優秀的藝術設計師,她在設計領域有著卓越的才華,獲得了許多雇主的青睞並為公司帶來了巨額的營收。然而,雖然她的職業生涯十分成功,但她開始感覺到缺乏成就感。她決定開始一個新的冒險,打算創辦自己的設計公司,並致力於解決一個引人注目的全球性問題。 艾莉為此計劃進行了數個月的準備,撰寫了詳細的商業計
天氣悶熱,身体自然需要補充水分。 但喝很多水,也不解渴,總以為是水喝得不够多 又或者干脆喝冰飲,但喝再多還是渴,反而愈喝肚子愈脹? 會渴,可能是身體的津液不夠了。
客戶一直夢想退休後,要去完成環遊世界。結果,退休後三個月,就撒手人寰,沒有機會用自己的雙腳去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對時間的誤解是什麼? 誤解1:我們總想要把時間「用到最滿」,會告訴自己,今天效率很好,過得很充實。 誤解2:更多的時間等於更多的生產力。 誤解3:不斷忙碌是好事。 誤解4:時間是無法控制的
如果一個人經常處於快速、急促的呼吸狀態,過度呼吸會刺激交感神經,導致失調和持續的緊張感。 長期如此,會導致身體缺氧,引發發炎反應和各種退化和氧化問題。長期下來,容易患上各種心臟病和其他疾病。 偶然的看到楊定一博士的書<真原醫><透過運動和療效姿勢結構調整(附贈DVD)><呼吸,為了療癒>
有觀察過自己嗎? 實現了一個目標,獲得短暫的快樂、滿足感後,找不到自己,立即設定下一個目標。 或者 內心常出現這些聲音嗎? 我應該做更多的事情?我應該比今天更有成就?會害怕休息。 我們一直跟別人比較,常會質疑自己跟不上別人,所以要一直努力追趕。 我們一直以為要快點到逹終點,
一位優秀的博士生,攻讀博士學位時成績優秀,距離完成只剩下最後一年的時間,但卻突然萌生了退學的念頭。 回溯過往,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他曾修讀第二個碩士學位,但也在修課期間卻中途退學了。 怎麼會這樣? 好像掉進去一個迴圈裡,開始了許多事情卻無法完成,做不成任何事情, 儘管他很有才華。
艾莉是一位優秀的藝術設計師,她在設計領域有著卓越的才華,獲得了許多雇主的青睞並為公司帶來了巨額的營收。然而,雖然她的職業生涯十分成功,但她開始感覺到缺乏成就感。她決定開始一個新的冒險,打算創辦自己的設計公司,並致力於解決一個引人注目的全球性問題。 艾莉為此計劃進行了數個月的準備,撰寫了詳細的商業計
天氣悶熱,身体自然需要補充水分。 但喝很多水,也不解渴,總以為是水喝得不够多 又或者干脆喝冰飲,但喝再多還是渴,反而愈喝肚子愈脹? 會渴,可能是身體的津液不夠了。
客戶一直夢想退休後,要去完成環遊世界。結果,退休後三個月,就撒手人寰,沒有機會用自己的雙腳去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對時間的誤解是什麼? 誤解1:我們總想要把時間「用到最滿」,會告訴自己,今天效率很好,過得很充實。 誤解2:更多的時間等於更多的生產力。 誤解3:不斷忙碌是好事。 誤解4:時間是無法控制的
如果一個人經常處於快速、急促的呼吸狀態,過度呼吸會刺激交感神經,導致失調和持續的緊張感。 長期如此,會導致身體缺氧,引發發炎反應和各種退化和氧化問題。長期下來,容易患上各種心臟病和其他疾病。 偶然的看到楊定一博士的書<真原醫><透過運動和療效姿勢結構調整(附贈DVD)><呼吸,為了療癒>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最近不容易入睡,在外人看來我好像沒有甚麼壓力和煩惱,但真的將煩心的事一一條列出來還真是不少,我知道自己給自己過多要求,形成無形的壓力,導致思緒非常混亂。書中的「正念練習」幫助我很多,透過簡單地練習,就可以立即緩和情緒及思慮,並提升專注力。再透過「暫停、削除、停留、重建、超越」,消除多餘雜念,專注於
Thumbnail
寫作的初衷,不就是透過文字,向讀者傳達感觸,展現表達欲望嗎?如果過分強調修辭與架構,形成表達道路上的一顆顆絆腳石。沒過多久,他們的表達熱情就會被澆熄,大人再也無法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豈不可惜?
Thumbnail
我有陣子瘋狂買了根本看不完、最後也沒看的書籍,訂閱許多雜誌、電子報,也去參加過現階段完全用不上的講座或課程,全都是因為長久累積的不安和焦慮演變成的執著。
        過度交易往往是殺紅了眼,從原本獲利打到虧損,從小賠打到大賠,造成交易資本回落、交易信心也受到影響,又得花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恢復狀態及原先的資金水位,不得不慎。以我自身的交易經驗,說明容易觸發「過度交易」的情況:
Thumbnail
圖片來源:灌籃高手  願逝者安息,願生者的傷痛能被撫平,然後,其他人必須繼續前行 所謂前行,是指正視問題後,盡可能降低遺憾發生的機率 昨天的出軌意外,在我的同溫層已經有多篇文章探討未來我們該如何改進,包含從更宏觀的角度,去降低這種「系統性風險」  有許多文章都寫的非常好,我這邊僅轉載此篇: http
Thumbnail
2月18日,No. 49,談降低過度反芻的附帶傷害。 英文有個詞叫做 collateral damage,中文可以稱作附帶傷害, 其實論語也提到類似的概念:「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Thumbnail
答應主管要在一周內交出報告,卻沒有做到。」「跟同事說好要一起聚餐,家裡突然有事,只好爽約。」「答應自己要減肥,還是一直吃高熱量的食物。」 發生這些情況,你是不是會感到羞愧、內疚、良心不安,甚至是罪惡感?如果有,代表你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Thumbnail
你知道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但你讀過他的書嗎? 測量與 OKR 測量管理學的歷史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開啟了「測量」之路。1999 年,Intel 前總裁 AndyGrove 發明的管理方法,幾乎也是用同樣概念作成,顯然 AndyGrove 也是「測量派」的信奉者
Thumbnail
前陣子總覺得腰背部不適,一種酸酸痛痛的感覺。嚴重時甚至有幾個晚上睡覺都疼醒了~ 一開始先自己覺得是吃壞什麼東西了,所以吃了點胃藥。但沒什麼改善後,開始思考到底是為什麼。後來忽然有一個時刻想起了幾年前的一次恐怖經歷,這下開始認真重視了起來。 幾年前人在成都,當時正準備好一切行囊,隔日要出發前往西安出
Thumbnail
此作並非全程都只是賣搞笑,劇情節奏推進得明快,雖然內容本身是寫了爛大街的異世界穿越番,卻因為人物本身的特性和各種神吐槽,讓此作不遜於大部分的裝逼套路番,甚至還打死了一堆類似性質的作品。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最近不容易入睡,在外人看來我好像沒有甚麼壓力和煩惱,但真的將煩心的事一一條列出來還真是不少,我知道自己給自己過多要求,形成無形的壓力,導致思緒非常混亂。書中的「正念練習」幫助我很多,透過簡單地練習,就可以立即緩和情緒及思慮,並提升專注力。再透過「暫停、削除、停留、重建、超越」,消除多餘雜念,專注於
Thumbnail
寫作的初衷,不就是透過文字,向讀者傳達感觸,展現表達欲望嗎?如果過分強調修辭與架構,形成表達道路上的一顆顆絆腳石。沒過多久,他們的表達熱情就會被澆熄,大人再也無法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豈不可惜?
Thumbnail
我有陣子瘋狂買了根本看不完、最後也沒看的書籍,訂閱許多雜誌、電子報,也去參加過現階段完全用不上的講座或課程,全都是因為長久累積的不安和焦慮演變成的執著。
        過度交易往往是殺紅了眼,從原本獲利打到虧損,從小賠打到大賠,造成交易資本回落、交易信心也受到影響,又得花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恢復狀態及原先的資金水位,不得不慎。以我自身的交易經驗,說明容易觸發「過度交易」的情況:
Thumbnail
圖片來源:灌籃高手  願逝者安息,願生者的傷痛能被撫平,然後,其他人必須繼續前行 所謂前行,是指正視問題後,盡可能降低遺憾發生的機率 昨天的出軌意外,在我的同溫層已經有多篇文章探討未來我們該如何改進,包含從更宏觀的角度,去降低這種「系統性風險」  有許多文章都寫的非常好,我這邊僅轉載此篇: http
Thumbnail
2月18日,No. 49,談降低過度反芻的附帶傷害。 英文有個詞叫做 collateral damage,中文可以稱作附帶傷害, 其實論語也提到類似的概念:「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Thumbnail
答應主管要在一周內交出報告,卻沒有做到。」「跟同事說好要一起聚餐,家裡突然有事,只好爽約。」「答應自己要減肥,還是一直吃高熱量的食物。」 發生這些情況,你是不是會感到羞愧、內疚、良心不安,甚至是罪惡感?如果有,代表你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Thumbnail
你知道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但你讀過他的書嗎? 測量與 OKR 測量管理學的歷史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開啟了「測量」之路。1999 年,Intel 前總裁 AndyGrove 發明的管理方法,幾乎也是用同樣概念作成,顯然 AndyGrove 也是「測量派」的信奉者
Thumbnail
前陣子總覺得腰背部不適,一種酸酸痛痛的感覺。嚴重時甚至有幾個晚上睡覺都疼醒了~ 一開始先自己覺得是吃壞什麼東西了,所以吃了點胃藥。但沒什麼改善後,開始思考到底是為什麼。後來忽然有一個時刻想起了幾年前的一次恐怖經歷,這下開始認真重視了起來。 幾年前人在成都,當時正準備好一切行囊,隔日要出發前往西安出
Thumbnail
此作並非全程都只是賣搞笑,劇情節奏推進得明快,雖然內容本身是寫了爛大街的異世界穿越番,卻因為人物本身的特性和各種神吐槽,讓此作不遜於大部分的裝逼套路番,甚至還打死了一堆類似性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