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它首先是一個關於玩具(史)的故事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把這部片最核心的情懷,定位為是很愛很愛芭比的小女孩跟著他的玩具一同成長的故事。數著他喜歡的玩具(有多少種版本)並幻想著他們之間故事的腦內劇場。


這並非弱化這部片的複雜性,反而是強化它。因為首先我們不能忽略「玩具」這件事在孩童成長過程中,其中的性別再現與性別分工,對孩童成長所產生的影響。


為什麼開頭要刻意玩《2001太空漫遊》的梗。


raw-image



工具的使用時常被視為人類開始「有文明」的里程碑。然而這種工具與「文明」的連結,除了意味著工具能將能力給外部化,而讓人類能透過使用它自身生理條件不具有的能力,來建造探索各種可能性的人類社會外;有一種叫做「玩具」的「工具」,則承擔著另一種作用,一方面作為分離焦慮的替代物,另一方面則是教導玩他的人,他們將被如何觀看,而在他們會被如此觀看的認知下,去慾望那些能夠再現這些玩具物件的商品。


而玩具裡頭的性別再現,就等於變相去決定女性覺得自己該怎麼被看,以及他們在預設自己怎麼被看的前提下,慾望那些能夠滿足這種被觀看的視線的商品。


所以一個女性對其玩具之間的腦內劇場,其實就是她對於自己性別認同焦慮的腦內劇場,特別是從幼年成長到成年時所要面對的以性別再現為軸心,特別是面對男性觀看的視線所產生的種種自我認同的焦慮。


raw-image


然而關於「芭比玩具之間的故事」,牽涉到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小女孩和自己玩具對話時所牽涉到的性別認同與身體焦慮,更牽涉到的是芭比作為一個玩具品牌的商品,自身的發展歷史,這個發展歷史內部如何也有自身的性別焦慮,以及玩具品牌本身如何和視覺(性)資本主義合謀而在性別意識上有何種層面的危機。


芭比世界除了作為一個象徵喜愛芭比,甚至是對不同芭比都如數家珍並從中得到認同的心靈外,更是作為一個突顯一家玩具公司產品型錄各自「人設」的腳本,透過裡頭不同產品人設間互相衝突所形成的「戲劇」,反映出芭比這樣經典的ip 如何不斷因應時代需求而延伸新的產品的發展歷程。


(而電影中肯尼、艾倫的非典型形象,甚至涉及粉絲們歪讀的過程,擾動著官方所設定性別想像的界線:參:https://www.cinezen.hk/?p=9895


raw-image


所以在芭比世界裡頭會出現非常多像是產品介紹型錄的畫面,或是廣告玩具的鏡頭。而我影友Alfredo 則開玩笑說這部片很像Video Essay,是《倒楣芭比與瘋狂肯尼》(偕仿哈督裘德的《倒楣性愛與瘋狂A片》)我看完後完全懂他的意思,因為只要去掉情節,把那些不同類型的芭比、肯尼等等的相關圖像、影像剪輯在一起,就彷彿是一個在針對這些玩具如何回應不同類型的慾望的圖像考古,就如同《倒楣性愛與瘋狂A片》這部電影第二段中間羅列各種羅馬尼亞人生活中寄託各種不同類型慾望的慾望物,從性愛、歷史再到軍事象徵物,而我們甚至可以想像把電影中刻意做粗的生活紀錄的片段影像和這些不同類型的芭比、肯尼並列,去掉情節,放上獨白,就是一個關於這些不同玩具本身所回應的慾望模式,如何和個人的生命史交織對話的Essay Film。


回過頭來說,需要強調的是,我的意思並非電影中出現的玩具和相關人設現實中真的有對應的產品,就像我不是在主張導演就是一個芭比的長年粉絲,而是他把這套邏輯設計成一個虛構的情節「芭比世界的娃娃走到真實世界,並將真實世界的性別議題帶入芭比世界」來表現出來。


芭比產品本身內在的性別焦慮幾乎完全透過女兒角色的口表達出來:芭比本身似乎有著滿足男性凝視的各種要素,而他似乎也鼓勵著玩著他的女性這麼做,但是與此同時,芭比的發展一直不斷地再回應這種爭議,而片中更呈現出芭比對某些世代的人來說的重要性,就是推進了他們的女性意識,無論是更願意展現自我的美不用在意男性凝視的眼光,或是那些隨著對芭比自身迎向男性凝視的部分作出的更動。而這個矛盾體現在「芭比的女性意識」時常成為在「芭比公司」裡頭的男性在設計商品形象時的修辭:「我們要超懂女權」。


芭比這部片(特別是芭比世界裡頭)遊走在「女性自覺的激進性」以及「女性自覺作為一種流行」的矛盾是非常合理的,因為這就是芭比這個產品本身所存在的兩面性。

raw-image


芭比相關的視覺符號牽涉到女性彷彿「像是站在舞台上」總是被觀看、審視以及有著隨之而來的焦慮,在電影中則是以致敬「將現代化社會的各種生活場景視為一種具有裝置與機關的舞台的《遊戲時間》」來表現出來。誠如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所言:「由於女體被轉化為可交易的視覺單元,於是便可以對女體進行經濟估值。新的魅力典範開始透過龐大的產業網傳播開來...『造型』乃是在圖像經濟中流通的可交易資產,因此,個人身體透過表演化的過程成為名正言順可交易的商品,也成為模仿和反映身體公共圖像的媒介。」


芭比世界的發展和混亂正是混合著老牌經典玩具的發展歷史、粉絲自身性別認同過程的腦內劇場,以及受眾的歪讀,如何以自身的慾望模式去影響芭比玩具形象的更迭。


這部片最隱微的一個焦慮:自己喜歡的玩具有點過時的哀傷。這個哀傷在整部片就分裂成為母女和解劇碼。正是把這種「過時」設計成是人格化的「世代差距」(母女心結),所以這個「世代和解」的成長課題,更延伸到芭比和創辦人之間近乎母女間的互動。


但如果《芭比》是某個世代的人對於他幼年玩具過時的焦慮,那又為何同時又處理少女成長過程的性別焦慮?畢竟「女孩」都不玩芭比了。其實《芭比》更可以說是一個拍給成人的成長片——或是讓老ip 重新變成潮牌/或,可回應時代需求的玩具的嘗試——畢竟很多人心裡從來就沒有長大,或我們總是要不斷重新長大,不斷面對內心還未長大的部分。


raw-image


這部片透過玩具這種「面對分離焦慮的替代物」以及「規定你怎麼被看所以你該怎麼看」的特色,把女性成長中的性別焦慮、母女和解,結合上過時玩具如何發展新的ip 這幾件事扣在一起談:內核是呈現一個小時候喜歡芭比,但是長大後發現芭比過時,然後面對這個還沒長大的自己如何重新長大的心情。而這種成長就像是小朋友透過玩具去認識世界,然後開始意識到玩具世界和現實之間的落差的這種成長。「玩具成為人」代表童年世界時透過玩具被灌輸的各種性別想像、並且從中學習到各種關於這些性別想像的批判後,以此邁向成人時,這種想像和現實分裂的焦慮,以及隨之而來的自我對話。


《芭比》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讓不是玩芭比,甚至不是芭比文化的語境下的人能夠接受,甚至有共鳴,就是因為芭比所牽涉到的性別觀看機制早已不限於這個產品。


為什麼芭比選擇走到現實世界,或是說為什麼現實世界和芭比世界有些地方很相似?因為芭比世界代表的是「玩具製造(商)本身的世界」以及「玩具本身所再現的性別符號」(我這性別該穿什麼?我該成為什麼)。這是在這個意義上,玩具世界和現實世界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共享一套觀看機制,並且以玩具/時尚產業/健身課程等製造出符合這套觀看機制下的符號系統。


raw-image


真實世界與芭比世界唯一的差別,其實就只有「個體」的介入,芭比的這趟走出「真實世界」的旅程最關鍵的動機是:他想知道自己「屬於誰的芭比」「誰創造出獨屬於他的芭比」,也就是個體如何與這套觀看機制所製造的符號系統協商,甚至回過來影響這套符號系統,而區別個體與符號重要的差別,正是「死亡」。


死亡意識讓芭比啟動了他找主人之旅,只有死亡能圈出了一個有限的個體,意識到自己有限,並與這個限制對抗,試著開拓出可能性,而這個與限制反覆對抗的過程,創造出「我」的歷程——芭比知道他是屬於誰的芭比,無論是激進還是庸俗,那個就是誰也無法否認,有我自己脈絡的我自己。


另外附上我朋友強者Sunny的回應:


芭比如果要討論,可能真正有意思的對我是美泰兒這個可能已經失去市場主宰力的玩具品牌(小孩都不再需要玩玩具的殘酷事實),選擇把有著芭比記憶的中年客群當成一個兜售對象這件事。然後這時代還有芭比記憶的人,年齡層上剛好也是最容易被捲進各種覺醒話題然後受感染或被對抗的。


如果去看財經媒體整理的歷年銷量,2015之後他們開始賣這些更鎖定「成人世界」的Barbie,有一直穩定把銷量往上拉,所以這次片子拍成這樣,應該也是商業上一開始他們就覺得跟公司策略差不多

44會員
18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今年 2023 年女性影展選映的電影中,我特別想要梳理出一條軸線推薦給讀者,即探討關於電影實踐與女性身體書寫之間的關係。處理「被管控的身體」的影像作品,其實必然會涉及到三個問題:在主題上呈現「重新書寫身體」,以反抗被馴服與管制的慾望模式及行動方案⋯⋯
然而濱口竜介的處理方式恰恰相反,他透過一個通俗的故事情節,來讓了解故事上下文的我們去意識到當前的簡單對話中是如何推進一個看不見的深度,直搗對方內心黃龍的探測正在進行著,但同時它也在這種誠實正在發生的努力當中,展現出另一個反命題,也就是誠實的不可能,以至於我們會如此在情感關係中透過無盡的溝通來追尋它。
與其說奇士勞斯基世界裡頭的上帝是一個有問題的上帝,不如說奇士勞斯基的作品中,對於命運的探問本身就處於一種曖昧莫測的狀態,更像是人與世界協作的成品。「宗教與命運」對奇士勞斯基而言,既是人類追求超越向度的可能嘗試,同時也是邊界的重新估量。
這些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以及可被明晰辨識出的斷簡殘編的痕跡,在「噤聲」被觀眾辨識出來的同時,指涉出集體暴力對於記憶的管控技術,也就是説,當失憶的肇因不是源於人類能力的限制,而是高於個人的集體與國家對於個人在記憶層面的控管和施加在身體上的暴力,「痕跡」與「記憶」的殘破便指向了高於個人之上的政治迫害。
在《晨曦將至》裡,「誰才是真正的母親」這個問題與其說是關於親情與倫理的,不如說是關於生命的。河瀨直美對於「親人」、「親生父母」的追索並不僅在於關係型態的可能性,更是在生命面對(無故的)斷裂當下,探索影像創作如何讓人交融在更大生命的世界中、並重新完整的修辭術──
當人家都在從戰爭內部去刻畫去思辨甚至去批判戰爭為何的時候,《光榮之路》早就已經跳脫只看戰爭的視野了。他在看的是,戰爭裡頭運行的軍事制度甚至是,與這個軍事制度共構的司法判決系統。而當人性的光輝終於有一絲撼動黑暗的可能時。最讓人遺憾的,是在這個巨大官僚機器的運轉下,人們是認不出這個光輝。
在今年 2023 年女性影展選映的電影中,我特別想要梳理出一條軸線推薦給讀者,即探討關於電影實踐與女性身體書寫之間的關係。處理「被管控的身體」的影像作品,其實必然會涉及到三個問題:在主題上呈現「重新書寫身體」,以反抗被馴服與管制的慾望模式及行動方案⋯⋯
然而濱口竜介的處理方式恰恰相反,他透過一個通俗的故事情節,來讓了解故事上下文的我們去意識到當前的簡單對話中是如何推進一個看不見的深度,直搗對方內心黃龍的探測正在進行著,但同時它也在這種誠實正在發生的努力當中,展現出另一個反命題,也就是誠實的不可能,以至於我們會如此在情感關係中透過無盡的溝通來追尋它。
與其說奇士勞斯基世界裡頭的上帝是一個有問題的上帝,不如說奇士勞斯基的作品中,對於命運的探問本身就處於一種曖昧莫測的狀態,更像是人與世界協作的成品。「宗教與命運」對奇士勞斯基而言,既是人類追求超越向度的可能嘗試,同時也是邊界的重新估量。
這些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以及可被明晰辨識出的斷簡殘編的痕跡,在「噤聲」被觀眾辨識出來的同時,指涉出集體暴力對於記憶的管控技術,也就是説,當失憶的肇因不是源於人類能力的限制,而是高於個人的集體與國家對於個人在記憶層面的控管和施加在身體上的暴力,「痕跡」與「記憶」的殘破便指向了高於個人之上的政治迫害。
在《晨曦將至》裡,「誰才是真正的母親」這個問題與其說是關於親情與倫理的,不如說是關於生命的。河瀨直美對於「親人」、「親生父母」的追索並不僅在於關係型態的可能性,更是在生命面對(無故的)斷裂當下,探索影像創作如何讓人交融在更大生命的世界中、並重新完整的修辭術──
當人家都在從戰爭內部去刻畫去思辨甚至去批判戰爭為何的時候,《光榮之路》早就已經跳脫只看戰爭的視野了。他在看的是,戰爭裡頭運行的軍事制度甚至是,與這個軍事制度共構的司法判決系統。而當人性的光輝終於有一絲撼動黑暗的可能時。最讓人遺憾的,是在這個巨大官僚機器的運轉下,人們是認不出這個光輝。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接續上篇,本篇討論的議題都相對較短,提供關於本部電影觀後延伸的思考。
Thumbnail
芭比是最近兩部(或三部?)造成影視圈渲然大波的電影,我在許多人看過後才抽出時間去看。在看前看到許多人討論了其中的女性主義議題,但從第一幕開場不久,我就強烈的感到,這其實是一部在談女性個體化的電影。 ———(以下有劇透)—— 芭比樂園是一塊沒有煩惱、沒有憂傷、沒有恐懼的國度,是芭比跟肯尼(和艾倫)
Thumbnail
《芭比》這部電影好看非常豐富,有12個議題可以討論。本文包含前三個議題,(1)開頭的討論 (2)芭比樂園 (3)芭比與肯
Thumbnail
於是美泰兒公司開始改推出各種職業、膚色、體型甚至帶有殘疾的芭比。 於是電影也呈現,由芭比擔當起夢幻國度的頂梁柱,展演權力與天賦,在「總統芭比」、「諾貝兒獎芭比」、「法官芭比」身邊,男性淪為配角、都是「第二性」、處處都該是「女凝」。 可為何美泰兒的改善舉措,仍無法消弭眾多批評;barbie land
Thumbnail
從存在心理學視角來說,《芭比》的結局乍看是芭比的昇華,卻更像是芭比的墮落
Thumbnail
諧仿(parody)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經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那既幽默又諷刺的開場戲,除了預示接下來兩小時的觀影體驗將輕鬆舒心,也利用兩作品的連結藏了一道有關本片命題的訊息⋯⋯
Thumbnail
《芭比》固然是不折不扣的商業片,但若是能有意識地觀賞,還可以從中帶走一些正能量,甚或是思考自身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
Thumbnail
若不是這部新片,都不知道幾年沒有說出「芭比」這兩個字了。小時候玩過的那些芭比(大部分都成了怪芭比),在成年人心底早已沒有她們的位置。現在卻因為Greta Gerwig的作品,芭比關鍵字排山倒海而來,風潮更甚童年。這也許正是Mattel的盤算。
Thumbnail
這部電影不是支持父權,也不是支持女權——它支持的是人權。和隔壁同樣火爆的《奧本海默》並肩疾馳,《芭比》絕對不輸,Nolan爆原子彈,Gerwig掃射粉紅珠珠寶石軟糖機關槍。所以說,覺得太假太浮誇嗎?假掰浮誇就對了!這可是芭比欸!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接續上篇,本篇討論的議題都相對較短,提供關於本部電影觀後延伸的思考。
Thumbnail
芭比是最近兩部(或三部?)造成影視圈渲然大波的電影,我在許多人看過後才抽出時間去看。在看前看到許多人討論了其中的女性主義議題,但從第一幕開場不久,我就強烈的感到,這其實是一部在談女性個體化的電影。 ———(以下有劇透)—— 芭比樂園是一塊沒有煩惱、沒有憂傷、沒有恐懼的國度,是芭比跟肯尼(和艾倫)
Thumbnail
《芭比》這部電影好看非常豐富,有12個議題可以討論。本文包含前三個議題,(1)開頭的討論 (2)芭比樂園 (3)芭比與肯
Thumbnail
於是美泰兒公司開始改推出各種職業、膚色、體型甚至帶有殘疾的芭比。 於是電影也呈現,由芭比擔當起夢幻國度的頂梁柱,展演權力與天賦,在「總統芭比」、「諾貝兒獎芭比」、「法官芭比」身邊,男性淪為配角、都是「第二性」、處處都該是「女凝」。 可為何美泰兒的改善舉措,仍無法消弭眾多批評;barbie land
Thumbnail
從存在心理學視角來說,《芭比》的結局乍看是芭比的昇華,卻更像是芭比的墮落
Thumbnail
諧仿(parody)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經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那既幽默又諷刺的開場戲,除了預示接下來兩小時的觀影體驗將輕鬆舒心,也利用兩作品的連結藏了一道有關本片命題的訊息⋯⋯
Thumbnail
《芭比》固然是不折不扣的商業片,但若是能有意識地觀賞,還可以從中帶走一些正能量,甚或是思考自身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
Thumbnail
若不是這部新片,都不知道幾年沒有說出「芭比」這兩個字了。小時候玩過的那些芭比(大部分都成了怪芭比),在成年人心底早已沒有她們的位置。現在卻因為Greta Gerwig的作品,芭比關鍵字排山倒海而來,風潮更甚童年。這也許正是Mattel的盤算。
Thumbnail
這部電影不是支持父權,也不是支持女權——它支持的是人權。和隔壁同樣火爆的《奧本海默》並肩疾馳,《芭比》絕對不輸,Nolan爆原子彈,Gerwig掃射粉紅珠珠寶石軟糖機關槍。所以說,覺得太假太浮誇嗎?假掰浮誇就對了!這可是芭比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