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喜歡外國人且歡迎外國人的程度勝過許多國家,近幾年有很多國外YouTuber或藝人的流量非常高,內容主題都像是「外國人羨慕臺灣的優點」、「臺灣哪些地方勝過外國」,甚至有些初次到台灣的外國旅遊YouTuber因為來到臺灣而使頻道爆紅,顯現出台灣民眾對於外國人對臺灣各類事物的觀點非常感興趣。但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台灣在國際上面臨一些特殊的挑戰,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壓力使得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有限。台灣人對外國人對台灣的印象格外在意,希望透過正面的外界看法,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形象,並維護自己的國際地位。過去各國政要像是美國的裴洛西 (Nancy Patricia Pelosi)、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 (Miloš Vystrčil)來台時的發言格外受到民眾矚目。除此之外,臺灣人會透過各國領袖提起臺灣的頻率,路人採訪來判斷臺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如何。
透過外國人的觀點,台灣人有機會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國家。臺灣人的認同問題複雜,有除了獨立、統一以外的各種觀點,常常讓臺灣人不知道應當以何種身分在國際上自居,在這個時候外國人的看法就十分重要。例如當大部分外國人都認為台灣與中國不是同一個國家時,會間接影響臺灣人對國家認同的選擇,因為外國人相對臺灣人來說,是兩岸問題、國家定位中更加客觀中立的角色。
臺灣雖然有許多新住民,但大致上來說與其他多元移民國家相比,臺灣還不算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文化上還是屬於東亞文化圈加上一些東南亞的文化,遙遠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相對較少。因此大多數人看到外國人對於臺灣的各種文化感到新奇時,會特別驚訝並歡迎。這種外部的觀感會引起臺灣人對自己文化的反思。尤其臺灣的鄰近國: 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都有著強勢的文化輸出,臺灣的文化就顯得弱勢、不為世界所知。
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在戰後對臺灣的文化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最初的經濟援助到日益加強的合作,美國的大量援助協助臺灣戰後經濟復甦和現代化建設,慢慢地就將西方價值由經濟延伸到了文化與社會價值。
臺灣人對西方文化的崇尚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戰後的經濟援助,讓臺灣經濟得以復甦,形成了雙方緊密的經濟聯繫。其次,西方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強大實力也促使臺灣融入國際科技發展體系,加速了經濟發展。此外,西方文化的開放、自由、多元的特點與臺灣社會的價值體系相契合,也正好與中國的政治制度背道而馳,使得臺灣人對西方價值觀產生共鳴。
臺灣社會目前的現況比較缺乏陌生文化的融入,臺灣人對於遠方到來的生面孔會有好奇、疑問、樂趣是相當正常的反應。尤其是想像中的先進國家,歐美、日韓,大家普遍會歡迎他們到來,喜歡聽他們對臺灣的各種看法,來補足自己在臺灣難以接觸的領域與文化。不過,這樣的現象當然有其正反面。
正面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臺灣的美好,臺灣人也普遍以禮、好客之心相待,對我國的形象大大加分。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更多來到臺灣的外國人也會傳播臺灣好的一面,臺灣人自己也能提升國際觀,了解各國民眾的喜好、個性。
不過,我認為越是普遍的現象,越容易出現他帶來的負面影響。外國人給予我們的肯定,也可能成為縮窄臺灣人視野的原因。目前媒體經常出現特定外國藝人、YouTube的外國網紅,他們或許會存在營利目的的宣傳片面的資訊,例如「臺灣有什麼是國外比不上的」、「臺灣人有XXX真幸福」的美好評論。然而,作者並非想說臺灣不好,臺灣的治安,便利度毋庸置疑。但是無論是怎樣的國家社會,都有其人民無法忍受的各項議題,絕非簡短的比較可結論。前面有提到,外國人本身在臺灣就容易受到矚目、好奇,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因為有影響力的他們使大家接受片面的價值觀。
升高到族群議題,許多國家在現今談論的是族群間文化的尊重,消彌社會中各種種族的誤解,例如歐洲國家幾年前受到恐怖主義襲擊下,開始反思穆斯林與西方價值觀共榮的可能性。臺灣也面對著類似的問題,大量的新住民、外籍移工與各族群間的對立難解,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揶揄原住民口音,認為東南亞人民就是懶,將黑人族群稱為「老黑」、「尼哥」的人們,無法分辨歧視與玩笑的拿捏,很多已經構成嚴重的歧視,相當危險。但是現階段國際交流仍只是臺灣人尋找主流價值與自信的方法,卻少了善解他人,尊重各族群的風氣。
總結來說,臺灣人似乎很難接受自己人的讚美或評價,卻很輕易的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觀感,如果少了外國人,臺灣人還能否自信地看見自己的優點,謙虛地承認不足的地方?
作者/ 許晉榮
歡迎訂閱,並小額贊助支持創作者持續推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