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調查臺媒信任度全球倒數── 媒體亂象有無解?

2024/01/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3年的數位新聞報告,委託YouGov 進行世界46個國家的問卷調查。其中,台灣的媒體滿意度僅28%,排在46國中的第41名,亞洲表現最差。

關於調查數據

從路透數位媒體報告的綜合數據觀察,因觀眾取得資訊方式的改變,大部分族群轉向數位媒體作為主要資訊來源,2023年有44%的觀眾會透過YouTube觀看新聞。2017年,77%民眾會利用電視媒體獲取新聞資訊,自此比例逐年下滑,不過2023年仍有56%的台灣民眾使用電視收看新聞資訊。雖然調查報告中並無提到電視收看族群的年齡等資料,不過仍能得知臺灣傳統電視媒體的影響力甚巨。

  1. 信任度

調查中顯示,台灣獲得最高信任度的媒體為公視 (PTS),有55%的信任度;而最差的媒體分別為風傳媒 (Storm Media)與三立新聞台 (Sanli News),僅34%與35%滿意度,三立新聞台的不滿意度甚至高達30%。可以歸納出有特定政治立場的媒體滿意度皆偏低,對比台灣在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第35名的出色成績,格外諷刺。

  1. 新聞迴避度

問卷中調查新聞的迴避比例,迴避新聞的方式包含關閉手機通知,晚上不看新聞,或回避某些新聞主題(烏俄戰爭、政治)。在此部分的調查,有時或經常主動避免新聞的比例(2017-2023),歐美國家迴避比例較高,歐洲最低的英國有32%。調查中有提到,歐洲國家民眾會刻意略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新聞,對歐洲人來說,戰爭很大程度影響民眾的心理健康和經濟民生;而在美國這樣政治兩極化的國家,民眾比較常迴避的議題為社會正義、國家政治,因為性別與種族議題都可能泛政治化。

台灣民眾迴避新聞的比例則偏低,僅17%的民眾會刻意迴避新聞,判斷與台灣的社會發展有關。台灣民眾並無同歐美敏感的社會議題,即便國家政治也相當兩極化,統獨議題、族群議題、國際新聞大致上都能和平地引起討論。此外,台灣的新聞頻道,政治色彩極為明顯,媒體容易鞏固特定受眾,並播放特定立場的價值觀,民眾就不容易因觀看新聞感到不適,而是樂在其中。

有時或經常主動迴避新聞的比例(2017-2023)- 所有市場     製表/ Reuters Institute

有時或經常主動迴避新聞的比例(2017-2023)- 所有市場 製表/ Reuters Institute

中共的媒體滲透

2022年發生了兩大事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的訪台,兩岸局勢急遽升溫。根據法新社的數據,2022年共軍總共派出1727架次軍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也使美國對台軍售增加,義務役役期延長至一年。

事實上,網路與媒體的力量也是中國大陸對臺灣施加統戰壓力的手段,比起傳統媒體來得更加猖獗,例如我們熟悉的抖音、小紅書,深受年輕族群喜愛。應用程式裡面有琳琅滿目的內容,其中很多內容包含大外宣,例如宣傳大陸城市的高樓大廈景觀,訪問臺人的統戰宣傳影片等,相似的短影片不知不覺就有許多台灣用戶吸收片面的資訊,有企圖引導臺灣人: 大陸比台灣進步,或臺灣人應該與祖國統一的想法。

不只如此,經常使用 Instagram、YouTube 的讀者也會發現,有越來越多充斥中國大外宣的內容開始出現在平台中,而且觀看、留言數非常多。以目前臺灣民眾觀看媒體的習慣看來,中國媒體的影響力日益龐大。

臺灣媒體的新聞倫理

只要身為臺灣人,一定都會不禁感嘆媒體素質不佳,但是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路透的調查中,全體受訪者僅有28%的人對台灣媒體是滿意的,但是在調查中的各家媒體卻大部分都有35%至45%的信任度,說明臺灣人觀看媒體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政治立場,新聞品質是次要。因此,各家媒體難以發揮新聞第四權的功能,迎合觀眾群即可。

日前的「白飯之亂」、「錫蘭事件」是典型的例子。充分展現臺灣媒體為了吸引點閱率,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而放棄了新聞倫理,出賣記者的使命。作者引述美國職業記者協會(U.S.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的基本原則: 尋求真相,報導真相、盡可能減少傷害、獨立運作、可靠負責,沒有任何一項在這些事件或者大部分的政治新聞中實踐。

可惜的是,民眾一直在期盼的新聞價值的實現似乎沒有達成的一天,2024的總統大選,媒體為自家立場的政黨不分是非的辯護、攻擊仍在上演當中。

民眾的角色

身為民眾的我們,總是希望國際新聞與知識類新聞多一點,娛樂新聞少一點,然而平舖直述的國際新聞大家不僅不愛看,報導藝人緋聞、家裡附近車禍時卻有更高的收視率,Facebook按讚數更高。對於媒體來說,報導車禍、藝人這樣簡單又好賺錢的方法,難怪沒有人要花精力製作國際新聞專題,台灣媒體集團的利益已經是遠大於新聞該提供的價值。

民眾在新聞倫理中,擁有權利知情、參與、回饋,也就是除了被動接收媒體放送的資訊外,應當有回饋意見、參與討論、糾正媒體的權利。臺灣媒體素質低落的其中原因,也有可能是民眾不願關心媒體環境,缺乏這個領域的公共參與,就像支持政黨一樣,我們不會抵制犯錯、傷害他人的媒體,卻支持符合自己口味的新聞台,變相成為加害者。

媒體亂象有無解?

2023年11月9日,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組成非政府組織(NGO)聯盟發起「台灣大選新聞倫理誓言」宣誓,中央社、華視、公視、央廣、沃草與破土等6簽署媒體代表共同出席,無國界記者組織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官網有相關報導。

但是,讓人不禁想問,除了這六家媒體外,其他主流媒體去哪了? 有媒體對外宣示過恪守新聞倫理的宣言或聲明嗎?

作者認為,臺灣媒體生態其實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還是有改變,我們可以發覺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媒體人創立自媒體。正如讀者或同樣為作者的你,選擇在這個平台上觀看文章一樣,有一群不滿意閱聽環境的民眾,轉移至Vocus、Medium平台,或者專題報導網站如報導者、端傳媒等觀看新聞。傳統媒體如三立、TVBS其實亦在轉型,「消失的國界」、「十點不一樣」都是深度專題報導,只是這些內容仍遠遠不足以扭轉媒體生態,應該大力支持優質內容。

對於在網路上的新聞中真實與虛假的關切程度比例 - 特定區域     製表/ Reuters Institute

對於在網路上的新聞中真實與虛假的關切程度比例 - 特定區域 製表/ Reuters Institute

或許,持續增強我們自身的媒體識讀能力才是讓我們遠離低劣內容的方法,就像反詐騙一樣,觀看偏頗新聞、假訊息時不被左右。不只是臺灣,路透數位媒體報告中也提到,世界有56%的民眾擔心假新聞(政治、氣候變遷、新冠肺炎、烏俄戰爭),科技使資訊更加難以辨別。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新聞資訊快速又便利的今天,小心求證是獲得正確資訊的不二法門。






作者/ 許晉榮

歡迎訂閱,並小額贊助支持創作者持續推出更好的內容。



11會員
13內容數
歡迎來到Kelvin的沙龍,這裡有兩個專題,如果您也喜歡觀察世界,歡迎一起探索不一樣的觀點視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