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否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可能被情感忽視太久了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最近,我在後臺看到這樣的留言:

我發現自己好像很怕說錯話做錯事......和朋友閒聊,對方要是質疑我的觀點,我就會馬上自我否認,辯解是自己想得太簡單了。
戀愛關係裡,我也老是小心翼翼。明明約好了週末見面,男朋友一說感覺這周工作特別累,哪怕我想見他,我也會裝作不在意地回復他,那就不見了吧,大家都好好休息。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作為家中的老二的自己,為了讓父母輕鬆些,習慣性地委屈自己,不爭不搶不多要,努力成為最懂事的那個小孩。但長大後,這種感受讓我很難受,你能開解下我嗎?

 

看到這條留言,我特別心疼這位朋友,年幼時的 ta 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選擇了對自我情緒的壓抑,長大後,又為了友誼和愛情,選擇了把自己的感受放到第二位。

種種經歷裡,ta 的感受從未被看見,而是持續地被忽視,被他人,也被 ta 自己。

其實,這種情況也不只發生在多子女家庭,即便是獨生子女,也可能經歷過被忽視。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展開聊聊「情感忽視」這個話題,希望我們的講述和建議,能給到大家一些力量,來看今天的文章。

 

什麼是情感忽視,

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情感忽視」最早出現在親子關係裡,一般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援。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unresponsiveness)、不可及(unavailability)和/或遺漏(omission)的。

當然,情感忽視也可能發生在和朋友或戀人的相處中,當被忽視的頻率過高,同樣會給被忽視者帶來糟糕的創傷體驗。

但也由於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現實生活中被情感忽視的人,往往很難察覺到自己實質被傷害。如果只看表面,情感忽視者們甚至尤其地用心良苦,處處為你著想。 

所以,許多被忽視者其實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其實是被忽視了。反而會主動為對方找藉口:不是 ta 的錯,可能是 ta 確實比較忙…… 

事實也是,情感忽視者並沒有主動給對方造成創傷的意圖(D. Cohen, 2013)。Ta 們只是遺漏(omission),遺漏了去做那些能給我們帶來情感支持的事。

 

而情感忽視,還會給被忽視者帶來深遠且相對負面的影響:

 

1. 難以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成為自己情感的陌生人。

長期被情感忽視會導致被忽視者不熟悉自己的情緒。Ta們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ta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情緒,更不明白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有如此強烈的波動。

 

2. 自己也習慣了忽視自己的情緒,不懂得自我關懷。

Ta 們可能會輕易地原諒他人犯下的錯誤,耐心地傾聽他人的苦惱;但是當自己遇到問題時,ta們卻會進行苛刻的自我批評,然後忽視自己的需求和痛苦(Baadsgaard, 2013; Webb, 2012)。

  

3. 經常說「我沒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緒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不常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這可能是因為 ta 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於是傾向於認為別人都不會提供支援,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但這種不表露可能會給伴侶或朋友帶來「不被信任」的體驗,甚至可能因此而遠離 ta 們。

 

4. 成為忽視者,開始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愛這件事上,我們都是以己度人的。長期被情感忽視的人,已經習慣了不去關注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需求。因此,也很難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雖然能意識到他人情緒低落,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為什麼父母會對孩子情感忽視?


你可能會困惑:「為什麼家長要對孩子情感忽視?」

心理學家Webb列舉了幾種“會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指出:並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家長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

 

1. 家長是個完美主義者

會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是個完美主義者,ta 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完美、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在這些家長眼裡,自己的孩子是“無法實現自己目標的失敗者”。Ta 們總是苛責孩子,卻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標準過於不切實際。

如果你的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覺得自己總是做得不夠好,得到的更多是指責而不是誇讚;或者即使被誇獎,後面也會跟著更高的要求,比如「這次還不錯,但是能考到第一名就更好了。」

於是,你一方面感到挫敗,變得不敢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為這些成功在父母眼裡根本不算什麼;另一方面,你又懷有期望,認為只要自己做得夠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而不敢相信:「我已經足夠好了,是父母的標準過高。」

 

2. 家長自己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有些家長之所以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為 ta 們自己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這些家長在小時候,同樣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視。於是,家長沒有在自己父母那裡學會情感關懷的技巧,那麼 ta 們也不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你和這樣的家長相處時,你能感受到 ta 們對情感需求的不重視,比如 ta 們會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我供你吃供你喝,讓你不餓死,談什麼情感需求,怎麼生在福中不知福呢。」

你會發現 ta 們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來應對情緒,比如 ta 們一旦生氣了就關在房間裡,或是抽煙喝悶酒等等。

 

3. 家長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而言, ta 們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孩子只是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ta 們不會去關注自己孩子需要什麼;即使關注,其目的更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比如哄騙孩子,「只要你考得好,我就帶你去遊樂場玩。」背後的目的是為了與同事進行攀比。

當你和這樣的家長相處時,你時常會有種被利用感,覺得自己好像總得“圍著 ta 們的需求轉”。當你與 ta 們溝通時,話題中心總是被轉移到 ta 身上,比如明明是你求助,希望能得到安慰,但是 ta 們轉而開始談論自己工作的不如意,於是你反過來得安慰 ta 們。

 

4. 家長是個工作狂

有些家長會情感忽視自己的孩子,是因為 ta 們沉迷於工作。在 ta 們眼中,工作似乎是第一位的。這可能是因為 ta 們更看重工作成就,也可能是出於家庭財政的需要。當你和工作狂型父母相處時,你會覺得 ta 們眼裡都是工作,而自己的情感需求得讓位給父母的工作。

探究情感忽視背後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要指責家長,而是讓被情感忽視者認識到:被情感忽視並不是因為「我很糟糕」、或是「我不該有這些需求」,而是因為父母和忽視者有 ta 們的問題需要解決。從而減輕自責感,能更好地接納與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何擺脫情感忽視的影響?


允許自己發生改變的第一步,是自我覺察。所以首先要恭喜大家:你已經成功在改變自己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如果你在友情或浪漫關係中覺察到自己受到了情感忽視的影響,下面的3個步驟供你參考:

 

STEP 1 嘗試與對方溝通

掩蓋和回避問題未必有利於改變被忽視的現狀。所以,首先我們需要和對方溝通(Baadsgaard, 2013)。

溝通之前,先客觀地分析被忽視的現狀:是什麼可能導致了忽視?有沒有可能是ta的問題?Ta要對目前的狀態負多大的責任?

其次,告訴對方你的需求。你可以告訴ta一個具體的被忽視的例子,然後表示在那個情況下,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會希望當時對方怎麼做。

如果溝通後,對方肯定了你的建議,或者給出合理的解釋和改善現狀的計畫,那麼可以給對方一些時間調整;如果對方表示無法改變,那麼你也可以保留離開這段關係的權利。

記住,選擇如何對待你是ta的責任,而如何應對忽視是你的選擇。

 

STEP 2 學會自我撫慰

人人都會有產生負面情緒,也會有因此感到很不舒服的時候。如果他人無法給你提供足夠的支援和安慰,那我們要學會讓自己好受一些。

Webb博士建議人們去學會用「充滿愛意而堅定」的方式來自我對話。其中,「充滿愛意」意味著當你失敗後,用溫和的言語自我鼓勵,至少不要用惡劣的語句攻擊自己(Webb, 2012)。

而「堅定」指的是:在我們嘗試積極的自我對話時,腦海裡時常還是會冒出負面的聲音,這時,你需要堅定地繼續自我鼓勵,並對那些聲音說:“你們只是我的念頭,不是事實。”來減少這些負面聲音的影響。

 

STEP 3 試著積極地看待被忽視的經歷

這裡所說的積極看待,不代表你要繼續容忍被忽視。而是你可以從中發現自己有所學習和提升的部分,並試著用它們幫助自己在將來更好地生活和處理關係。

作家Baadsgaard(2013)寫道,有些人會在經歷過情感忽視後對被忽視的痛苦有更深程度的瞭解,因此 ta 們學會了避免用忽視去傷害他人;有些人發現了自己打破沉默的勇氣;也有些人在意識到「自己覺得很好的、深愛的伴侶也會做出情感忽視的行為」後,對人的複雜性有了更好的認識。

當然,還有一些出現在原生家庭中的情感忽視,由於其環境和關係的複雜性,並不能簡單以「離開」的方式來治癒。不過,我們在成年後依舊可以嘗試減輕這種代際創傷的影響。

批評情感忽視者很容易,但讓中國的家庭調整含蓄的文化、變得更加善於表達愛卻是現實的挑戰。已經成年的我們,應當明白一件事:我們的人生固然受到兒時經歷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要對自己成年後的人生負起責任。

我們要理解過去對我們造成了什麼,也要有力量去選擇未來要成為什麼。現在就 轉發 給那個想要好好溝通的人,來一次關於感受的暢聊吧!

 

今日互動

你曾經歷過情感忽視嗎?

在留言區留下對那個人說的一句話吧。

37會員
103Content count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別讓關係裡,只有一方在做父母或小孩,關係長久的秘訣:就是雙方要輪流承擔不同的角色~
關鍵字:新鮮感,新鮮感失去,好奇心,親密關係,內在好奇心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上癮」的背後,原來是這種令無數人痛苦的情緒——孤獨感。 上癮其實是為了找到一個與外界建立起聯結的出口,也是滿足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一種方式。 你有什麼「上癮」行為呢?你覺得自己為什麼「上癮」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一聊吧~
生活中這些微小的壓力,累積起來也能成一座壓垮人的大山。 已是2023年末,讓我們一起察覺並學會有效地應對微壓力~ 你生活中存在哪幾類微壓力?你會如何對抗它? 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一聊吧~
別讓關係裡,只有一方在做父母或小孩,關係長久的秘訣:就是雙方要輪流承擔不同的角色~
關鍵字:新鮮感,新鮮感失去,好奇心,親密關係,內在好奇心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上癮」的背後,原來是這種令無數人痛苦的情緒——孤獨感。 上癮其實是為了找到一個與外界建立起聯結的出口,也是滿足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一種方式。 你有什麼「上癮」行為呢?你覺得自己為什麼「上癮」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一聊吧~
生活中這些微小的壓力,累積起來也能成一座壓垮人的大山。 已是2023年末,讓我們一起察覺並學會有效地應對微壓力~ 你生活中存在哪幾類微壓力?你會如何對抗它? 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一聊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心情莫名低落的時候,常常會從流行音樂裡面找出口。聽到有人唱出自己的處境和心聲時,多少有種,其實沒有那麼寂寞的、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的陪伴感,很暖很暖。很感謝這些創作者,顯然是揭發了自己暗藏著的悲傷脆弱、自卑黑暗,才得以道出這麼精準的情緒痛點。 你以為我總是快樂/我也就這麼相信了
Thumbnail
「習慣性自責」阻止你讓自己快樂,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自信心,讓生活過得不再像從前一樣,壓抑和責怪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過這些想法?總是對過去的行為感到後悔? 事情不順利時會認為都是自己不好?在工作或戀愛甚至平常的人際關係經營,會過度勉強自己?
Thumbnail
C型人格,又稱癌症型人格:缺乏自信、容易焦慮、害怕正面衝突、內耗、委曲求全。這...不就是我嗎?!
習慣,總是好的伴隨著不好的,有時是好習慣多一點,但大多是壞習慣多一些。 慣性,是習慣累積來的。 就如同我慣用左手刷牙,那是因為我自然而然就行使的行為,所以它變成我的習慣,我的慣性。 但如果是我每日刻意起床運動,雖說某研究指出,連續練習21天的重複,就能改變習慣,但,我為了運動這件事成為習慣,花了2年
Thumbnail
曾幾何時,我是個喜歡想像與思考的人。可是人大了,不得不承認,我變得old seafood了(老屎忽/恃老賣老)。歸根究底是「慣性思維」作祟。
除了上次感受重訓帶來的身體恢復不佳影響接續的瑜珈練習外,也先來聊聊身體的舊傷/不良習慣之反應(從事各種運動前請先接受醫療評估與建議) 右三頭肌 : 這個是這陣子發生,隱隱作痛好像台語的牽下來,騎機車久了很明顯;話說騎車單趟一個小時,身體有什麼病痛都會顯示,畢竟單一姿勢維持太久了...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抬頭挺胸、不駝背的重要性嘛——還不知道的可以試著回家在爸媽面前刻意駝背個3分鐘就會知道了——或是我直接舉例比較快,諸如 看起來更有自信 ⋯⋯順帶一提,隨機犯案(搶劫、殺人、性侵等)的犯人通常是挑選神色與步態看起來較弱的人下手。
Thumbnail
最近接觸到一本書是由印度瑜珈士薩古魯(Sadhguru)所著的:一個瑜珈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說來也奇妙,會知道這號人物其實並非透過我們瑜珈老師所介紹的,反而是Youtube某天無意間跳出來的熱門影片。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心情莫名低落的時候,常常會從流行音樂裡面找出口。聽到有人唱出自己的處境和心聲時,多少有種,其實沒有那麼寂寞的、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的陪伴感,很暖很暖。很感謝這些創作者,顯然是揭發了自己暗藏著的悲傷脆弱、自卑黑暗,才得以道出這麼精準的情緒痛點。 你以為我總是快樂/我也就這麼相信了
Thumbnail
「習慣性自責」阻止你讓自己快樂,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自信心,讓生活過得不再像從前一樣,壓抑和責怪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過這些想法?總是對過去的行為感到後悔? 事情不順利時會認為都是自己不好?在工作或戀愛甚至平常的人際關係經營,會過度勉強自己?
Thumbnail
C型人格,又稱癌症型人格:缺乏自信、容易焦慮、害怕正面衝突、內耗、委曲求全。這...不就是我嗎?!
習慣,總是好的伴隨著不好的,有時是好習慣多一點,但大多是壞習慣多一些。 慣性,是習慣累積來的。 就如同我慣用左手刷牙,那是因為我自然而然就行使的行為,所以它變成我的習慣,我的慣性。 但如果是我每日刻意起床運動,雖說某研究指出,連續練習21天的重複,就能改變習慣,但,我為了運動這件事成為習慣,花了2年
Thumbnail
曾幾何時,我是個喜歡想像與思考的人。可是人大了,不得不承認,我變得old seafood了(老屎忽/恃老賣老)。歸根究底是「慣性思維」作祟。
除了上次感受重訓帶來的身體恢復不佳影響接續的瑜珈練習外,也先來聊聊身體的舊傷/不良習慣之反應(從事各種運動前請先接受醫療評估與建議) 右三頭肌 : 這個是這陣子發生,隱隱作痛好像台語的牽下來,騎機車久了很明顯;話說騎車單趟一個小時,身體有什麼病痛都會顯示,畢竟單一姿勢維持太久了...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抬頭挺胸、不駝背的重要性嘛——還不知道的可以試著回家在爸媽面前刻意駝背個3分鐘就會知道了——或是我直接舉例比較快,諸如 看起來更有自信 ⋯⋯順帶一提,隨機犯案(搶劫、殺人、性侵等)的犯人通常是挑選神色與步態看起來較弱的人下手。
Thumbnail
最近接觸到一本書是由印度瑜珈士薩古魯(Sadhguru)所著的:一個瑜珈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說來也奇妙,會知道這號人物其實並非透過我們瑜珈老師所介紹的,反而是Youtube某天無意間跳出來的熱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