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歡碧翠絲・阿雷瑪娜,
阿布拉的《我們去公園》上市沒多久,
還沒來得及寫,新的就出版,
在看到上市英文版的第一時間,
就先買了,居然這麼快就出了中文!
臺灣讀者好幸福。
🧡按照慣例先從封面來看,
和英文版的書衣放在一起,
顏色幾乎沒有差異,
蠟筆的筆觸好似還摸得出來一樣,
也用了一樣的特別色——橘色,
是這本書中的溫暖代表色,
(特別色可以理解為特別貴的顏色)
書衣上是個彎下腰與自己膝蓋上傷口對視的女孩,
對照書名,
那個微笑的傷口就是「小傷疤」本疤?
🧡打開書衣,
站在罌粟花田的小女孩,
看著地上的一個小東西,
罌粟花的橘和小女孩的橘,
莫名照亮了心裡的某處晦暗。
前後扉頁像是小女孩的頭髮,
交錯流動的感覺也像是光,
一束束溫暖的光。
🪨來看看故事:
故事裡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路時,
踩到了一塊小石頭,跌倒了。
站起來的時候,膝蓋已經磨破了,
痛起來的感覺像火在燒,燒得好痛!
小女孩形容發生在自己腿上的事,
就像一部恐怖電影,
從來沒見過那麼多的「血」,
這個字真的會把小孩嚇壞。
爸爸幫小女孩清理傷口的時候,
小女孩形容自己的痂,
慢慢的在膝蓋上烤乾了,
看起來像漢堡,不能吃的那種。
從「火在燒」、「恐怖電影」、
「血」到「不能吃的漢堡」,
這些描述的詞句讓所有景象具象化了,
孩子通常會對身體的變化感到困惑和擔憂,
而這些詞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並接受這些變化。
🩶小女孩問著媽媽,
「痂」什麼時候會離開?
但「痂」一直不離開。
我們也可以注意到,
小女孩沮喪的這幾個跨頁,
作者以灰色單色系來處理所有景象,
象徵著小女孩的世界因為「痂」而變灰了,
對大人來說,一塊「痂」沒什麼,
但對孩子來說,那是她的全世界。
「痂」一直沒有離開,
小女孩為「痂」取了名字「佩佩」,
小女孩開始跟佩佩對話,
佩佩抱怨著不喜歡這個名字,
小女孩說,只要你離開,換什麼名字都好。
💛佩佩不但沒有離開,
還跟著小女孩到鄉下爺爺、奶奶家度假,
但是爺爺、奶奶幾乎沒有注意到佩佩。
畢竟他們漫長的一生中,
已經見過太多痂了。
🧡有一天小女孩醒來,佩佩不見了。
小女孩在床單裡找到佩佩,
「你看到了嗎?最後,我也跌倒了。」佩佩說。
小女孩把佩佩輕輕放在罌粟花叢裡。
時間過去了,
原本佩佩在的地方,
變成一塊滑滑亮亮的記號。
故事還沒有結束⋯⋯
後面還有好暖的部分,
留給讀者去解鎖,
💛來說說我對阿雷瑪娜的佩服,
分成幾個點:
🔸名字🔸
在以上的故事裡,
只有「痂」擁有名字——佩佩,
痂在故事中不僅僅是傷口癒合的一部分,
是小女孩成長過程和內心世界中的一部分,
也是她情感和心理成長的一個具象化代表。
名字也是一種擬人化,
反應孩子處理疼痛和創傷的內在過程,
這種擬人化的行為能夠幫助小女孩,
更適當的處理內心的焦慮和孤獨感。
這也表現出孩子在面對困難時,
如何透過創造性和想像力來找到舒適和安全感。
🔹跌倒🔹
小女孩跌倒,膝蓋上出現傷口,
傷口結痂了,小女孩把「痂」取名為佩佩。
佩佩離開的時候,告訴小女孩:
「最後,我也跌倒了。」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次的「跌倒」,
或許也會有傷口,也會結痂,
但是,我們知道我們會站起來,面對傷口。
🔸儀式感🔸
小女孩把佩佩輕輕放在罌粟花叢的一幕,
那一幕很美也很令人動容,
小女孩用很溫柔的方式與佩佩告別,
這讓我明白,
即使是短暫的存在也有其價值和意義。
🔹小傷疤🔹
書名上的「小傷疤」沒有在書裡出現過,
書裡只有「痂」和「佩佩」,
作者形容:「原本佩佩在的地方,
變成一塊滑滑亮亮的記號。」
這是小傷疤的存在,
是跟佩佩說再見,迎接小傷疤的新生。
那麼,留在小女孩心裡的,
是佩佩還是小傷疤呢?
💛這本書讓我想起古希臘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萬物皆流」,
我們不能走進同一條河流兩次,
上次流動的水不是現在流動的水,
時間在療癒和成長中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待時間走過後,一切都會再重來。
小女孩從對痂的排斥到接受,
這一切的過程也反映了創傷後成長、自我接納、
情感調適、認知重建和內在對話等多個心理學概念。
這些過程促進了她的心理成長,
讓她能夠以更成熟和堅強的心態面對未來的挑戰。
阿雷瑪娜的書裡能看到的太多,
頁面裡其實還藏著很多亮點,
一個「痂」和「傷疤」的故事,
可以反映人生,也可以反映社會,
只要願意花時間,
繪本能帶來的一切,
說不完,道不盡。
《我和我的小傷疤》
作者|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
譯者|尉遲秀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