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巨浪來襲,PC 品牌大廠戴爾(Dell)強攻 AI 伺服器,但從剛公布的財測來看,AI 伺服器帶來的獲利可能不如預期,引發股價嚇跌。不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仍看好戴爾能抓住 AI 商機,股價有望達 155 美元,甚至往 200 美元關卡上攻。
Woodring提到按讚戴爾的主要理由,首先是AI伺服器與傳統伺服器有極大差異,基於戴爾在AI伺服器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可望在AI伺服器領域保持穩紮穩打的節奏,迎接更多新訂單。
美光(Micron Technology, Inc.)、英國低功耗處理器設計商安謀(Arm Holdings PLC)有望成為 AI PC 受惠者,股價雙雙刷新歷史收盤高。
Barron’s、Investing.com 17日報導,美國銀行全球研究(BofA Global Research)分析師Vivek Arya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邊緣AI(edge AI,指智慧型手機、PC能直接執行AI任務,不必全靠資料中心)趨勢有兩大受惠產業,分別是處理器及記憶體,因此建議買進安謀、美光。
Arya指出,微軟要求AI PC的NPU算力必須達到40 TOPS(每秒1兆次操作)。他相信,能夠達標的PC市占將從2024年的3%、2025年的9%一路挺升至2026年的26%。到了2028年,應有略高於50%的PC擁有這樣的算力。換言之,美銀預測顯示,2028年擁有40 TOPS算力的PC數量將從2024年的800萬台增加至1.55億台。
Arya提到,蘋果(Apple Inc.)最新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僅支援當前的iPhone 15 Pro及Pro Max機種,約為全球使用中iPhone的5%。美銀預測,未來5年擁有AI功能的智慧手機市占率將達約50%左右。
全球生成式 AI 商機火熱,分析師看好微軟在 AI 應用領域擁有強大變現能力,股價可望上看 550 美元,入榜「市值 4 兆美元俱樂部」不遠矣。
Ives提出看多微軟的理由,主要是微軟結合雲端運算和AI技術,建立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有非常大的機會可以超越亞馬遜(Amazon)、Google等對手。在Copilot和Azure兩大金雞母加持下,微軟營收獲利增長可期,將推動股價再創新高。
Ives樂觀喊出,AI啟動了新一波科技革命,重要性相當於當年蘋果推出首款iPhone,或是1995網際網路起飛元年,而微軟同時掌握AI及雲端運算兩大主流趨勢,變現能力無虞,為看好股價的核心原因。
擁 Copilot+Azure 2 金雞,微軟目標價喊到 550 美元
AI 高速運算可為科學家省下許多材料開發時間,好比最近英國科技公司 Materials Nexus 宣布,借助人工智慧力量開發出新型、不含稀土的永久磁鐵 MagNex,過程比人工測試快 200 倍。
如今 Materials Nexus 宣布,團隊透過 AI 平台,分析超過億種無稀土材料成分,再考量成本、供應鏈安全、性能和環境影響等變數,發現一種不含稀土的永久磁鐵 MagNex。
之後 Materials Nexus 也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與亨利萊斯研究所(Henry Royce Institute)的協助下,合成並測試 MagNex 性能,聲稱其生產成本比現有稀土磁鐵低 20%,材料碳排放量(kg CO2/kg)可減少 70%。
雖然該公司並沒有公布任何量化數據,像是效率、強度、耐熱性和抗衝擊性等,但是人工智慧花三個月,就完成人們數十年的工作。Materials Nexus 表示,人工智慧能應用在各行各業,有助於識別和創造下一代尖端材料,推動開發新技術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到底什麼是AI PC?以業界標準來說,只要處理器具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就能算是AI PC。那NPU有什麼好處?與CPU和GPU相比優勢在哪?只有NPU可跑AI工作嗎?說實話到目前為止,AI PC關鍵的NPU應用還很少,但確定的是與CPU和GPU相比,NPU執行AI工作時效能不差,且最重要的是耗電量低,對電量有限的行動端產品如筆電相當重要,畢竟將來以AI為基底的服務或軟體會越來越多,NPU角色理論上會越來越吃重。
opilot+ PC與AI PC是什麼關係?簡單說Copilot+ PC就是微軟定義的AI PC,一樣要求具備NPU,但微軟首次針對NPU的效能做出了規範:須具備至少40TOPS的算力,等於是目前正在販售的AI PC如Meteor Lake或是Phoenix都不符合微軟的規範,只有具備45 TOPS的高通Snapdragon X系列處理器才是合格的Copilot+PC。
人工智慧 (AI) 晶片中不可或缺的高頻寬記憶體 (HBM),生產難點有哪些,為什麼迄今只有三大廠有能力跨入,外媒做了綜合性分析。
HBM 以 3D 堆疊,將多個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晶片堆在一起,並以矽穿孔技術(TSV,Through-Silicon Via)連接,兼具高頻寬和低功耗。HBM 應用 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封裝就是關鍵生產方式。
中國企業正加速投入人工智慧(AI)發展,試圖追趕美國。然而人工智慧公司「零一萬物」執行長李開復指出,目前中國使用 AI 助理的用戶不過千萬,而 ChatGPT 推出兩個月就有 1 億用戶。
李開復並指出,中國AI市場沒有像美國那樣被「點燃」,主因是「教育不足」。他對目前中國AI助理發展表示肯定,甚至認為能媲美當時的ChatGPT,但許多用戶會把AI助理當搜尋引擎使用,成效不見得好。他強調,AI助理可以做到寫作文、分析場景、寫簡報,不該被當成搜尋引擎大材小用。
5月21日,李開復才引用大型語言模型(LLM)評測平台LMSYS Chatbot Arena的盲測結果指出,零一萬物提交的千億參數模型Yi-Large總榜排名世界模型第7,在中國大模型中排名第1;中文分榜更是與GPT-4o並列世界第1。
他當時表示,從排行榜來看,中國的LLM大模型與美國大模型差距,已從一年多前的落後7至10年,縮短至6個月。
李開復:中國 AI 助理用戶僅千萬,大幅落後 ChatGPT
賴清德總統設下台灣要成為 AI 人工智慧島目標,不過,從生成式 AI 三大元素,算力、資料(Data)、演算法來看,台灣雖有半導體先進製程、AI 伺服器製造等優勢,但在與 AI 相關的 IC 設計、生成式 AI 應用與服務,乃至於人才方面,尚有待加強,台灣如何趁著位居全球 AI 發展關鍵地位,多家 AI 大廠紛紛來台投資之際,抓緊機會截長補短?
剖析生成式AI發展三大元素,算力、資料(Data)、演算法,其中,與算力息息相關的半導體晶片,台灣具有優異的半導體先進製造、先進封裝及測試,乃至於完整半導體生態系,在AI算力掛帥時刻,成為全球AI發展的關鍵要角;資料方面,台灣也有強大的ICT產業、製造業以及廣大中小企業,只要能將生產營運資料數位化,就不是問題;演算法則是AI應用、服務的基石,但目前台灣在這一環節則相對較缺乏發展。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也直指,台灣現在AI發展最大的困難在於熟悉這個領域的人才太少了。他說:「我們只會生產AI晶片、我們只會做AI伺服器,但是如何應用AI能力,這方面的工程師太少,沒有辦法幫助我們百工百業,AI如果做得好、AI的應用用得好,台灣現有的百工百業,都能夠導入AI,我相信可以幫助他更精準地去預估未來情況,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5 日 AI 影片生成工具 Pika 宣布完成 8,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領投方是創投機構 Spark Capital,參與本輪投資的還有 Greycroft 、光速創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Neo、Makers Fund 及好萊塢演員 Jared Leto、大西洋唱片公司 CEO Craig Kallman 等,這輪融資讓 Pika 估值超過 4.7億美元,儼然半隻獨角獸。
Pika融資現象很特殊:是中國赴矽谷求學創業的年輕創業家,罕見獲矽谷明星陣容風險投資機構和AI頂級科學家和企業家集體「蓋章認證」的明星創業公司。OpenAI帶著Sora強勢進入AI產影片戰場後,成了籠罩所有生成AI影片新創頭上陰影。如何應付OpenAI,找到定位和優勢,是包括Pika等所有玩家的「生存題」。看起來,Pika已用一輪成功融資階段性化解這問題。
從矽谷和中國創投界,有關於Pika融資和發展的兩個關鍵線索:
一,創辦期Pika曾接觸中國頂尖美元創投機構尋求融資,但沒有獲重視;後來,社群問答平台Quora和聊天機器人社群平台Poe創辦人Adam D′Angelo等矽谷明星創業家成了Pika團隊的創業導師,給這年輕華人團隊接觸矽谷AI全明星創投陣容的門票。
二,積極轉型人工智慧的老牌圖像和動畫軟體巨頭Adobe最近公布生成影片合作夥伴:OpenAI(Sora)、Runway和Pika。今年更早,Adobe曾發起Pika收購要約,但Pika沒有接受。接下來如何保持快速更新產品,實現模型層面技術累積和突破,建立AI影片創作者生態,是Pika需要專注的事。
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在股東大會宣布,2025 年會有超過千台甚至數千台 Optimus 人型機器人為特斯拉工作,預測每年 Optimus 銷售有 1 兆美元,推升特斯拉市值達 25 兆美元,更於 X 宣布 SpaceX 7 月底將測試以 Mechazilla 回收火箭。
馬斯克預估,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量達 100 億至 200 億台,每年需求量達 10 億台,計算特斯拉每生產一台人型機器人成本為 1 萬美元,售價為 2 萬美元,若特斯拉市占率達 10%,代表每年銷售億台機器人獲利至少達 1 兆美元。
市場有許多新創開發人型機器人,競爭對手有波士頓動力、Agility、Neura 和 Apptronik,但馬斯克認為同時具備 AI 軟體和大規模量產能力的只有特斯拉,最重要是特斯拉能更快推出產品,甚至做得更好。
馬斯克於 X 表示,SpaceX 計劃 7 月底測試以 Mechazilla 回收「星艦」火箭和助推器,Mechazilla 是有機械手臂的發射塔,可於火箭著陸後抓住並移動。
實際 2022 年,SpaceX 就建好全新著陸回收系統,並在超重型助推器或星艦返回著陸時,用機械手臂以「筷子夾」把助進器或「星艦」火箭接住,放回發射架,甚至新著陸回收系統有效縮短「星艦」火箭再次發射週期。
特斯拉明年有千台人型機器人上工!馬斯克想 7 月用機械手臂回收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