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篇文不是要幫國產檔車的設計講話,比較偏向解析「為什麼」。
很久以前看到這篇文章:解構復古街車的比例原則,對比國產輕檔的設計失衡,內文對於比例的分析大致認同,但我不太同意作者拿凱旋T100,本田CB400SS,山葉SR400等等車輛對比台灣國產檔車,又或者更加準確的說是「國產商用車」。
我就以文中舉例野狼的段落做說明好了,畢竟我就騎野狼。
先不論文中認為野狼仿自CB100/125S,有興趣的可和我剛上架的波音125介紹,確實,野狼比例的確越來越有側蓋變大、後輪因油箱、椅墊變長導致看似內縮。
基本上對,但文中最後結論是「國產車廠的設計思維仍舊獨特的現在,我們只能不期不待,不受傷害了。」,這點看似沒問題,只不過野狼會變得如此,純粹就是因為他是「商用車」。
受不了國產?那我舉個外國例子,印尼本田有一台商用車叫GL100,幾乎集成了所有文中提到的缺點。
而且這台車在印尼,還可以算是CB100的「對手」,當1979年上市後,因為重新設計的分離式缸頭,Gl100的輸出比起CB100平順有利許多,頗受市場親睞。
而且身為商用車,他完全合格,更大的油箱,更長的椅墊,可靠的引擎,易於判讀的儀表,他就是合格的商用車。
雖然大家都記得野狼125最開始的廣告歌說「我從山裡來」,但不要忘了撇除其他型號(包括野狼傳奇),野狼125一直作為年輕人出社會第一台車以及商用車作為賣點的,那他有沒有發揮好商用車的價值,當然有!
另外再提一件事,常常有人嘴三陽金旺100很醜,常常有人「砍頭」,把頭改掉,但我想說,其實本田的Dream 100,也是長這樣啊!
各位對於國產車這題,有什麼想法呢?我個人覺得台灣的國產車在進入2000年代以後,檔車就已經少了許多「純休閒」的選項,但塑膠車還是常有運動型車款誕生,且這些設計在歐洲也十分受消費者喜愛,我認為並非台灣真的沒有設計人才,只是市場不在檔車罷了。
而且能從國外引進W175、CB350這種車,說真的,國產車廠商有必要去競爭這塊本就受眾不大的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