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4發佈於 2024/03/29

推敲了一陣子,終於將最近有名的毒素「米酵菌酸」之本名 bongkrekic acid 的原有語意解讀出來:


bongkrekic acid:膨後壓擠成塊渣椰嘅酸;發酵後壓擠成塊渣椰嘅酸。意指「椰渣發酵後擠壓或脫水成塊的酸」,漢文或譯「米酵菌酸」,但此物其實和「米」無關。


P.S.


Indonesian (千島之地言,漢文或譯「印尼語」):bongkrek -- 膨後壓擠成塊渣椰;發酵後壓擠成塊渣椰。意指「椰渣發酵後壓擠或脫水成塊」,漢文或轉譯「椰子天貝」。其中 rek 似代表 residu kelapa (渣于椰,意通「椰渣」)。


Indonesian:bengkak -- 膨起來;脹起來;膨脹起來;胖起來;展擴;張擴;發酵。


Indonesian:residu kelapa -- 渣于椰,意通「椰渣」。其中 residu = 日一三點兜wood = 旦氵兜木 = 渣。kelapa 意通 English 的 coconut 及漢字「椰」、「椰果」或「椰子」。


#參考:

Wikipedia:……. 米酵菌酸歷史上首於印尼爪哇一帶被發現,其名稱亦是來源於爪哇語「Bongkrek」(意為擠碎、壓扁),指的是製作椰子天貝過程中,將發酵好的椰渣壓成小塊或脫水;此外「Bongkrek」(發酵) 來自印尼語「bengkak」,是膨脹、擴張的意思,意指「發酵」;也就是製作天貝時椰子在發酵過程中的膨脹。在1895年,印尼首次報導因食用椰子天貝而食物中毒死亡的案例,但未發現中毒原因。1930年代,印尼經濟受經濟大蕭條重挫,導致不少家庭為節省經費而放棄購買椰子天貝並改為於家中自製,因難以嚴格把關衛生而導致中毒事件頻發,每年達到10至12起。自1975年以來,食用受污染的椰子天貝已導致近3000起米酵菌酸中毒病例,至少150人死亡。在印尼,米酵菌酸中毒總體死亡率為60%。在1988年爆發一起大規模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後,印尼政府當局鑒於此種食物可能產生的危險性及局勢的嚴重性,已立法永久禁止生產和銷售椰子天貝,但當地仍有民眾祕密私下生產。……




咚咚的思辨學堂-avatar-img
咚咚的思辨學堂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