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崔希
2024/04/07last_publish_at慢談茶水間

2024.03月《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 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英文書名: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作者: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年5月7日-1931年12月13日)

出版時間: 1895年

時間:2024/03/23 8:00

參加人: 崔希 (指揮家), 布克臨 揪令 @RT


摘要紀錄:

【崔希】

一開始對這本書有興趣,是因為多年的追星經驗,發現粉絲群體和本書描述的情況不謀而合。粉絲是因為喜歡某部戲,或某位藝人而聚集在一起,雖然線下彼此都不認識,但有同樣的喜好而聚集在一起。

在現實中一位事業強人,或是溫文儒雅的人,一旦到了網路的粉絲群體中上,會突然變得毫無邏輯的亂攻擊,只是因為對方疑似冒犯到自己的偶像。

因為網路的匿名性,和群體中情緒的交互作用,讓人會開始相信一些捕風捉影毫無邏輯的事情(集體幻覺),嚴重一點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例如網路指名道姓罵人),而踩到法律紅線。

而這些被粉絲群所喜愛的偶像,有些會養一些職業粉絲,擔任”領導”的角色來藉由代風向,來增加群體的黏濁度,但這類操作的反噬作用也大,一旦粉絲覺得被背叛,這些原本的助力會立刻變為阻力和攻擊。

對偶像的崇拜越深,背叛感越強,進而攻擊力也會增強。


【Rae】

1. 提醒:要慎選版本,有些翻譯就變成重譯

2.書裡提到的人治不可信 (從法國大革命到選舉)

3.犯罪群體: 青少年犯罪吸毒是舉發還是要繼續包庇(青少年面臨的同儕壓力下該如何抉擇,而老師該如何找到突破口?)

4.周處除三害: 為了理念不願意倒

5.陪審團(為何不接受受過專業教育的專家,而是要相信一個群體? 專家是受過教育的AI不代表絕對的正確,個人裁決是否會有偏見> 引出程序正義的必要性> 雖然眾智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但可以排除掉偏見。

6.近期的社工案件,為何大眾是檢討社工而不是檢討加害者?

7. 參考書目:

(1)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

(2)快思慢想

(3)破解團體迷思:如何把團隊變得更聰明,讓集體決策更有智慧?


【布克臨】

1.本書背景:社會層面:1985年的法國剛剛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巴黎公社的武裝暴動,第三共和國成立之初。

2.生物學層面: 達爾文的進化論 (本性使然)的影響兩個人個體間的基因差異,比兩個群體的差異更大。

在這背景下,群眾面臨思維的轉換(由大群體,轉為現代社會小眾群體),思維更為擴散。

3.雖然勒龐批評群體,但每個章節都還是會回到正面的部分,指出或不是這種群體特性,也不會有現在的歷史。群體的好壞都是事後回看才會知道。

4.科學承諾給予真理或但從未承諾和平,沒有力量可以回復被摧毀的幻覺,掌握更多知識無法回到過去單純的狀態(失去幸福的幻覺)

5.現代的思維面向更廣,因此有許多理念相互交錯,沒有單一的對錯,也是因為這麼多的面向,所以人會有更多的迷茫感(這和人追求確定性的本能相悖),雖然有迷茫感,但也可以破除僵化的思想方式


【揪令】

1. 近期看了以下兩個課程,推薦大家可以學習,用這兩位老師教導的方式看烏合之眾會有不同體會

(1)吳軍的邏輯思維50講

社會進化因為有邏輯思維 > 1. 笛卡爾: 演繹推理 2.培根: 觀察歸納

(2)劉瀾的學習力30講

2.本書的盲點是它不是方法論,而是使用極端的例子當作證據。

3.承佳臨提到,本書寫作背景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社會正在變動之際,套用到現代社會,我們正巧也是在人和AI的轉捩點(雖然是60年前的書,但是它是中國00年後的暢銷榜上,因為對人多力量大提出悖論)

4.本書的案例可以套用到以下幾個例子上

(1). 股民ETF 00940之亂

(2). 陪審團: 美國辛普森案


陳重年
陳重年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