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叔簡略的投資進化史(僅憑印象沒有細究,有些年份可能對不上)
1.2010年-2015年:菜鳥期,非常小的金額在投資,投資部位6位數,主要持股為5-6%定存股(百貨、金融及資訊服務),2015年第一次買入營建股三豐,後來也將達欣加入存股名單,但都沒有細細研究。
2.2016年-2019年:初探槓桿期,投資部位低7位數,部分資金來自信貸,這時期剛好定存股累積了一波30%左右漲幅,做了一次清倉。尋找新標的時沒有策略,陸續吃筍,最慘的是賭川普當選股市會大跌,融資7位數買50反1,大跌卻砍不下手,結果撐到融資期限一年半被迫賣出,資產蒸發40%,當時的我,忽略了基本面、風險及自己能承受的虧損。
3.2019年-2022年:營建播種期,投資部位靠著本業積極存錢,勉強又回到了低7位數,重捨信心回到投資市場,並投入營建股的基本面研究,陸續加大營建持股比例,搭上疫情後股市熱潮,資產快速成長,市值突破8位數關卡。
4.2023年-2024年:營建收成期,獲利資金重壓80-90%在低基期營建股上,2024年上半年開花結果,市值又往中8位數成長,一切都似這麼美好,但在7月8月持股陸續接受重擊,尤其9月被金龍風暴一波打回6月底績效,雖然下半年已經有降低營建股比例到50-55%,但說不痛是騙人的,上沖下洗讓心情受到影響,逼著薯叔重新思考未來的投資方向。
5.2025年~:暫定為修身養性期,因持股損益的變動已遠大於本業收入,且也部分達成薯叔資產里程碑,首要目標是將持股降低波動度,保住資產,持股週期改為更長期的角度,遠離市場跟訊息的紛擾(FB、IG、YT等等),在投資以外的部分尋找人生的精采。
P.S從來沒考慮過的股債平衡,現在薯叔也積極實施中,雖然報酬率可能會縮水,但心靈上得到了一種穩的力量。
P.S這邊提到的資金多為開摃後的金額,並非薯叔本金,就知道薯叔開多大,從5位數一路借到8位數,年輕果然比較勇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