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筆記不僅僅是記錄發生的事情,我們記錄的原因遠不止於記憶。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這些筆記能發揮其價值。它們能否通過與其他思維連結,從單純的記憶輔助工具演進為思考工具?或者,它們能否與其他領域的思維結合,通過整合獲得的內容,創造出具體可分享的事物?簡而言之,筆記除了記錄功能外,還具有連結和創造的功能。但是,筆記寫好後,不是馬上就能發揮它的價值,要把它放在適合他的地方。 我嘗試做了以下幾項改變: 🌟避開即時分類的陷阱🌟 在記錄想法時,我們常陷入一個困境:應該把這個想法歸類到哪裡?這種糾結不僅會打斷思考流程,還可能導致我們錯過記錄重要想法的機會。我們需要理解,記下一個構想時並不是理解它的最佳時機。因為我們剛獲得這項啟發,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它與我們的關聯,有時還需要為新的啟發創建一個適合它成長的區域。如果每次都要在邂逅想法的那一刻為新構想敲定用途,會給整個過程增添許多阻力。因此,我們可以先快速記錄想法,而不必立即為它們找到永久的歸屬。這時,新增的「暫存區」就成為最佳的堆放處所。 我的做法如下: - 將想法移到「暫存區」:我最初的筆記大多源自日記,後來會零星冒出一些有趣的構想,我就寫到構想筆記中。但構思的內容長短不一,後來還會加上照片或網頁,有些就變得較為雜亂。當我開始嘗試將較有用的資訊集中到單一任務時,這個搬移動作讓我感到有些煩躁。現在,因為新設了「暫存區」,我會把一些突然想到或覺得有後續價值的想法,直接在日記中複製一則,使用Notion的移動功能,直接移至「暫存區」。 - 為筆記添加關鍵詞或記錄上下文:在記錄想法時,可以簡單地在筆記前面加上相關的標籤或關鍵詞,這樣在之後的整理過程中會更容易分類。另外,我也會簡單記錄下產生這個想法的背景或來源,這有時會幫助我在之後的分類整理中更容易理解寫下筆記時的心情。 🌟培養審視「暫存區」的習慣🌟 暫存區如果不整理,會變成垃圾堆。因此,我們需要養成定期審視筆記的習慣。可以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每週末或每月初,專門用來審視筆記。在審視的過程中,你可以: -移動:將已知分類的筆記移到適當的位置,例如任務、專案或是領域。 -新增:為未知分類的筆記建立一個新家,並將其移動過去。新家有可能是單純的一個任務,也有可能是專案,但也可能只是先暫放領域而沒有特別的下一步。 -摘錄:為有趣的文章摘錄重點,用自己的話摘錄下來,可以加深自己與該則筆記的連結,之後再看看能否將其移動或新增到其他地方。 -刪除:刪除一些你認為現在已經不再重要的訊息,讓你的暫存區有個呼吸的地方。 -組織:重新檢視想法,或許在暫存區中就發現連結的可能性。 這樣的審視習慣不僅能幫助你保持筆記系統的活力,還能讓你重新接觸這些想法,可能會激發出新的靈感。另外,每次審視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清空暫存區。如果當下真的無法分類,不妨將資料留在暫存區,下次審視時可能就能為筆記找到適當的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