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路上隨意瀏覽到海洋弧菌的新聞,藉此和大家介紹一下這種細菌。
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又稱作創傷弧菌,是一種格蘭氏陰性菌,與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同屬。其細胞形態為弧形,具有鞭毛。主要分布在溫暖的海域、河口、三角洲等環境。台灣周圍的海域,正是這種細菌繁殖的理想場所。海洋弧菌出現在海水中,也會出現在貝類、魚類的腸道。人類感染海洋弧菌後,死亡率高,平均達35%。肝病患者面臨的風險更高,肝病可能導致血鐵質沈積症(hemochromatosis),意指比常人體內有更多的鐵,因海洋弧菌繁殖需要鐵,所以鐵豐富的環境能促進該細菌的繁殖,加重感染者的病情。免疫力低下的慢性病患者感染海洋弧菌也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感染海洋弧菌的途徑大致有兩種,傷口感染與消化道感染,如身上有傷口去接觸海水、被牡蠣殼刮傷、吃到汙染的海鮮。皮膚感染會引發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腫脹、出血性水泡、潰瘍、膿腫,傷口需要盡早清創與藥物治療,否則進一步惡化為壞死性筋膜炎與肌肉壞死形成壞疽,最終需要截肢,除此之外也會造成敗血症。若誤食受污染的海鮮則會引起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發燒、水樣腹瀉、噁心、嘔吐,引發敗血症機率較傷口感染低,但依然有潛在風險。一旦面臨敗血症,若未在72小時內使用抗生素治療,死亡率接近100%。
因此前往海邊活動時,須注意身上是否有傷口;在魚市場如果手要接觸海鮮時須小心;生食海鮮(特別是生蠔)也要有風險意識;免疫力低下者避免生吃海鮮等等。從事相關活動後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必定趕快就醫。
(圖片感謝CDC/James Gathany提供)
水也佑 編
以下分享近期海洋弧菌感染案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