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零星辰
last_publish_at旅行者
更新於 2024/12/15發佈於 2024/12/15

天燈與歷史交織的光影:從平溪到崇禎年間

 

台灣的平溪天燈,每年都吸引無數遊客前來。遊人們點上一盞天燈,寫下心願,祈求願望隨著天燈的上升,傳遞到天上神仙的手中。這片溫暖而璀璨的光海,象徵著人類對希望的追尋與心靈的寄託。而這樣的景象,似乎並非現代獨有。早在明朝崇禎年間,天際中便出現過類似的壯觀畫面。

 

根據《桐鄉縣志》記載,在崇禎六年(西元1633年)的某個二月傍晚,天空中突現數萬團火球。這些火球有的如瓜般大,有的如雞蛋般小,伴隨如暴風雨的聲音,穿越城郭、屋頂,最終消失於天際。奇異的是,這些火球並不燃燒所經之物,形成一幅讓人嘖嘖稱奇的場景。這樣的天象,與天燈所營造的靜謐而莊嚴的氣氛截然不同,但同樣點燃了人們對未知與超自然的想像。

 

崇禎六年的世界事件

西元1633年是個不平凡的年份,世界上接連發生了數件大事。東方的明朝,失去了徐光啟與袁可立這兩位鞠躬盡瘁的賢臣;西方,科學家伽利略因挑戰宗教教義而遭受審判;同年,明朝與荷蘭於料羅灣展開了一場關乎東亞海權的重要海戰。

 

東方的星隕:徐光啟與袁可立

徐光啟與袁可立,兩人不僅是同年出生、同年逝世的好友,更是明末歷史舞台上極具影響力的賢臣。徐光啟是上海人,身為天文學家、農政專家,他引入西方科學知識,編譯了《幾何原本》、修訂曆法,甚至研發火器,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影響深遠。然而,他的才華並未被完全發揮。政治上的鬥爭讓他幾度被罷官,但他始終以振興國力為志,直至崇禎六年抱憾離世。

 

與徐光啟齊名的袁可立,則是明朝的一代清官。他曾在登萊一帶巡撫,成功制衡後金勢力,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政治智慧。然而,他同樣因權臣魏忠賢的打壓而屢遭貶職。袁可立的離世,標誌著一代清廉之臣的謝幕,也讓明朝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支柱。

 

西方的煉獄:伽利略的審判

相較於東方的徐光啟,西方的伽利略則是在科學探索中陷入了宗教的煉獄。作為日心說的堅定支持者,伽利略挑戰了以地心說為基礎的傳統宗教教義。1633年,他被迫在宗教裁判所的威壓下跪地認罪,作品《對話》被焚毀,並被判處終身監禁。儘管如此,伽利略的信念並未被摧毀,他私下仍堅持科學追求。這場審判象徵著科學與宗教的一次正面碰撞,深刻影響了後世對真理與信仰邊界的思考。

 

料羅灣海戰:東亞海權的爭奪

然而,在這一年最具全球意義的事件,莫過於明朝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料羅灣爆發的海戰。隨著西方國家完成「地理大发现」,以荷蘭為代表的西方勢力開始在亞洲擴張,意圖壟斷遠東貿易。面對這一挑戰,明朝海商領袖鄭芝龍崛起,憑藉強大的武裝船隊與靈活的政治手腕,成功打敗荷蘭艦隊。

 

料羅灣海戰的勝利,不僅迫使荷蘭承認鄭芝龍的海上霸權,也讓遠東的海洋秩序繼續由中國力量主導。然而,這場勝利卻是大明帝國的「回光返照」。隨著內陸的政權日漸衰微,鄭芝龍的「海上王國」也逐漸失去其依託,最終隨著明清交替而黯然解體。

 

從天燈到火球:光影之間的啟示

崇禎六年的這些事件,雖然分散於不同地域與領域,但都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衝突與轉折。東方的天燈與火球,象徵著對希望與未知的探索;西方的伽利略審判,體現了科學與宗教的對峙;而料羅灣海戰,則是東西方在海洋霸權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回望過去,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歷史就如同那些飛升的天燈,縱使在風雨中顛簸,但總會留下屬於自己的光芒。平溪的天燈之所以感動人心,正因為它寄託了對未來的希冀。而這一份對希望的追尋,正是跨越時空、連接古今的永恆主題。

 

 

【出處】

清光緒十三年編《桐鄉縣誌》

 

 

【原文】

明朝天啟十二年(天啟只有七年,應是崇禎六年)乙卯二月某日,將暮,有火數萬團,大者如瓜,小者如卵,行空中,聲如暴風雨,無光焰,去地丈餘,著物不焦,遇牆屋從上過,自邑西南越城郭,歷運河、爐鎮而東北,逾境不知所之。

旅人小萌-avatar-img
旅人小萌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旅人小萌-avatar-img
旅人小萌
12 小時前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