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潘老師是音療關懷師照班的學生,不僅有專業的音樂素養外,也有多年的幼兒音樂團體班的教學經驗,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活潑、熱情、有耐心」,是我上課時對她的印象,於是我邀請她到康家實習,進行協同教學音療關懷活動。
當時的她爽快地答應了。或許連她自己也沒想到,這會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新旅程(是不是我挖坑?)
潘潘老師的第一堂課,我特地站在教室的角落觀察。雖然整體氣氛和樂融融,但隨著音樂響起,我注意到長輩們似乎有些吃力。有人努力想跟上節奏,手腳卻不聽使喚、手忙腳亂;有人試了幾次後,默默放下手,安靜地望著別人。
這是為什麼呢?想想多數孩子們跟長輩們在肢體律動上的差別,應該就能明白;孩子們通常反應較敏捷,閒不下來,但長輩們則相對需要更多時間。
因此,帶領長輩活動時,除了要特別注意選曲是否適合,更要懂得拿捏活動節奏;一旦長輩覺得跟不上,很容易產生退卻的心理,影響參與的意願。
⟡⟡⟡⟡⟡
接下來的日子,我看著潘潘老師一步步調整她的教學方式:
放慢課程節奏,
簡化動作步驟,
重新編排長輩熟悉的老歌,
在活動前提早到場和長輩聊天。
從幼兒跨域到高齡長輩,同樣是教學活動,但因為對象不同,便有許多細節需隨之調整,照本宣科、一套到底是不行的。而讓我安心的是,一個願意調整的老師,往往比一個自認完美的老師更值得信賴。
漸漸地,活動室裡有了不一樣的氣氛。原本靜默的長輩開始跟著哼唱,原本遲疑的手腳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也越來越適應和喜歡潘潘老師的音療活動。
在康家的歲末感恩會上,潘潘老師帶來了自己烤的蛋糕。看著她和長輩們一起享用點心,一起哼唱著剛學會的歌,大家在有滋有味的課堂中跨越到了2025年。
專業,不是用同一把鑰匙開啟所有的門,而是願意為每一扇門打造專屬的鑰匙。
教學十多年,我仍持續從住民們、從學生們身上有所啟發。
⟡⟡⟡⟡⟡
用音樂織就溫暖,以關懷點亮希望
我是音樂治療關懷師謝惠貞
文章同步刊載於 FB、IG、方格子
2025邀約,請填寫下方連結表單